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嘉瓦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二部分 道前基础 归敬颂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4 23:25:51    点击次数:
归敬颂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语)

敬礼尊重妙音(汉译)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徧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徧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以上是礼赞文部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这部论典的全名,前两个字“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亦即无住涅槃;能获证成就无住涅槃的方法或者是道路,即所学的内容叫“菩提道”;“次第”,是指须有次序地去修行菩提道,而且《菩提道次第广论》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只要我们愿意力所能及地修行,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菩提道,所以也说“次第”二字。

第一句“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是引用的梵文,翻译成藏文叫做“敬礼妙音童子”。

为什么宗喀巴大师一开始要以梵文来礼赞文殊师利?因为藏传佛教大多数经论都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只有少数的几部经论像《解深密经》等是从汉语翻译过来的,而且汉传佛教经论也来自于印度。所以当我们去思惟整个佛法的传承时,我们要知道我们佛法的传承都是来自于印度的,为了能够感恩以及要知道我们传承的来源,所以在著作经典的时候一开始会引用梵文或者是印度文。因此,《广论》一开始宗喀巴大师就以梵文来礼赞文殊师利童子。

为什么要敬礼文殊妙音?文殊妙音的每一个字都有非常深奥的解释,可以配合基、道、果来解释。但是一般来讲,文殊师利被我们视为智慧本尊,我们是依由文殊师利的加持而获得智慧的增长,打开慧眼去除无明,这是文殊师利不共的殊胜功德。佛法历史上诸多大成就者,都是得到了文殊师利的加持,才使得事业发扬光大、如日中天,兴盛了教法。以宗喀巴大师个人来说,也是受到了文殊师利的加持恩惠,才对显密教都能通达无误,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一开始的时候就礼赞文殊师利,先以梵文礼赞,并以藏文礼赞。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这一句偈颂文是礼赞导师释迦牟尼佛。“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是从成就佛身的圆满因去礼赞,“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是从圆满果位去礼赞佛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是礼赞佛意的圆满。这里是以圆满因、圆满果、圆满心这三种角度去礼赞佛陀的身语意功德。

其实,说“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语”或“俱胝圆满妙善所生意”都是可以的。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圆满果的方式去礼赞佛陀的身语意三德,像“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意”。我们可能会认为成满众生靠的是说法,佛陀的身怎么可能会说法呢?但是比如《顶严大白伞盖经》就是佛陀通过肉髻宣传出来的妙音。我们以凡夫的概念当然是没有办法接受身怎样去传法音,可是在佛的三密无二的不可思议境界中,确实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还可以说“如实观见无余所知身”、“如实观见无余所知语”。但如果不是对无上瑜伽部所说的轮回和涅槃都来自于俱生原始光明的了解,我们对佛陀的三门功德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于很难接受。如果配合着无上瑜伽部里关于俱生原始光明的解说,我们就可以彻底地相信并且产生极为坚定的信心。

按照词面来解释,“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是说佛陀的身功德是透过许多善因缘圆满才能获得。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道,佛陀的身功德绝非是无明而生,也不是由常因而生,或者由异因(即异类的因缘而生)。如同《宝鬘论》里面所说,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论哪一相的庄严都是要非常广大的资粮才有办法成办的,超胜声闻和独觉罗汉所累积的功德百倍甚至于千倍、万倍以上的福报资粮,才可以成办一个相好庄严。所以世尊不是造物主,他开始也和我们一样是凡夫,后来透过三学慢慢地断除了一切障碍,获证了一切功德,最终成为我们的皈依导师。如果我们也学佛一样去努力精进,我们将来也可以获得圆满的功德,因为圆满功德来自于因缘,只要因缘具足一定会感果的。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缘起因果的存在,所以这句话也说了缘起的见解。整个佛法的修行最主要有二:一是意乐,一是加行。其实这句话也表达说我们必须要有缘起的意乐、缘起的见解。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是以圆满果位的方式去礼赞佛陀的语功德。佛陀唯有靠他所说的教法,才能真正去帮助一切有情,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无论是暂时的还是究竟的所需。佛所说的法义,最主要诠释的就是善行亦即无损恼行。佛法修行的意乐是刚才所说的缘起见,在此则说到了加行是无害行。

佛陀无边的广大事业最主要是源自于哪里?为什么佛陀能真正圆满一切利他的功德?因为佛陀了解了一切,具有一切都知道的智慧,我们称为一切遍知。必须要如实地、现量地去了解诸法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生起完全彻底通达无误的一切遍知,才有办法能够具有如此殊胜的语功德,去圆满一切众生的心愿,所以说到了“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随着我们众生的因缘,具有这三种功德的导师在南瞻部洲天竺(印度)出生,以贤劫千佛来说是第四尊佛,因为出生在释迦种族的缘故所以称为释迦尊。“尊”字是指具最殊胜的二资粮,也称作为“两足尊”,所以我们把世尊取名为“释迦尊主”。“稽首”就是宗喀巴大师对释迦尊主作最恭敬的敬礼,头部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部份,所以宗喀巴大师以头部对导师释迦牟尼佛作最尊敬的敬礼。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导师释迦牟尼佛普度众生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诠释的是大小乘共同的教义。我们现在听闻到的小乘的教义,是佛当时用巴利语来讲的,之后由大迦叶等阿罗汉弟子众作了结集,流传了下来。至于佛陀对少数业清净的众生才说的大乘经典,结集经藏的伟大工程并非由阿罗汉弟子来作,如同《分别炽然论》里面说到的,大乘的教法最主要是由慈尊及文殊两位来作结集。慈尊和文殊是透过本尊的外相,以导师释迦牟尼佛心子的示现,来呈现大乘深奥广博教法的。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此敬礼阿逸多(慈尊)以及妙音(文殊)。

“是无等师最胜子”,就是说慈尊和文殊示现为无上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心子。佛陀身语意无量的利众事业当中,最主要的是语事业。慈尊、文殊荷负佛陀大乘事业的重担,为能利益一切有情,以幻身或化身的方式,游戏无量的清净和不清净的器世间,使佛陀流传下来的教法如日中天般兴盛,因此我礼敬阿逸多及妙音。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徧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

“如极难量胜者教”,这句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版本是写“如极难量胜者母”。写“母”的版本来自于安多,因为今天请讲《广论》的人也是来自于安多,所以我今天就依安多的版本来解释好了。如果讲“胜者教”的话,是说佛陀的教法非常地深奥,非常地难以理解。但如果是讲“胜者母”的话,就不只是说一般的教法,而是说佛陀所传授的众多教法里面最殊胜的教法“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般若经》。为什么把《般若经》称作“母经”?如同《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说“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由“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智慧到彼岸”,出生声闻、独觉、菩萨、佛四圣,“般若波罗蜜多”像母亲一样能够诞生出这四种圣者,具如此的功德。所以我们把“般若波罗蜜多”取名为“母”,诠释“般若波罗蜜多”的《般若经》,称为“母经”。所以在此我们讲成“如极难量胜者母”的话,会更精准。

为什么说《般若经》非常难了解呢?因为《般若经》所诠释的内涵可以分显义和隐义两部分,显义明说空性,暗义或说隐义则讲到了整个现观道次第。也就是说,在诠释显义空性的时候,现观道次第是以空性所依有法的隐密式方式来作诠释的。显义部分由文殊、龙树等发扬光大,我们称作深见派传承。隐义现观道次第,由慈尊传无着,由无着在人世间将它发扬光大,我们称作广大行传承。

我们根据《般若经》所诠释的内涵去修行的话,必须要去学习两个最主要的内容:一是智慧,二是福德。为了修学智慧,我们最主要依止的是从文殊、龙树等流传下来的深见行的传承;为了修学福德资粮,修菩萨的广大佛子行,最主要是依止由慈尊传无着等的整个广大行的传承。也就是说,当我们讲到空性时,最主要的是以中观派思想为主,而中观派思想里面最主要的是以龙树菩萨为主。虽然诠释空性的论师不只有中观派的论师,也有唯识派的论师,唯识派也有自己的法无我及人无我的诠释内涵。但是对于空性的最圆满的诠释,最主要是由龙树菩萨传下来的,所以说是以龙树菩萨为主。而当我们讲到广大的佛子行的时候,无着和世亲两兄弟论师所著作的论典,是诠释整个佛子行最圆满的,《阿毗达摩集论》里面有非常广大的佛子行的内涵。

“我礼龙猛无着足”,是宗喀巴大师特别地对龙树和无着两位深见及广大行论师作敬礼。在此的敬礼,不只是因龙树是中观派最主要的精神导师,无着是唯识派最主要的精神导师,而是因为在大乘的修法里面,最主要的是修学智慧和福德,也就是深见及广大行二者。为了要修学深见,所以我们必须要依由龙树菩萨所说的完全无误的圆满中观正见来学习,深奥的《般若经》的空性内涵是由龙树菩萨诠释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此礼敬龙猛也就是龙树菩萨。《般若经》隐义的现观道次第,也就是广大的佛子行,最主要是由无著菩萨来作诠释的,所以在此也同样地礼敬无著菩萨。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接下来是礼敬阿底峡尊者。

在此又说到了二大车轨,也就是两个最主要的传承:深见和广行传承。深见的传承是由文殊传龙树,龙树传提婆等;广行传承是由慈尊传无着,无着传世亲等。因为传承无有间断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了“善传流”。

“深见广行无错谬”,这样一个圆满无误的深见和广行的内涵,也就是包括了所有佛法内容的精髓是什么?是道次第。所以接下来的这句“圆满道心教授藏”,就是形容道次第的殊胜。道次第最先是由谁清楚地作诠释的呢?是阿底峡尊者,也就是燃灯智大师。阿底峡尊者是第一位明显诠释道次第内涵的教主,所以在此说到了“敬礼持彼燃灯智”。

徧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接下来是礼敬所有的传承上师。

“徧视无央佛语目”,是说能够了解佛所说的无尽教法,具有智慧之眼的传承上师。阿底峡尊者从金洲大师那里得到了二大传承,所以阿底峡尊者具有所有传承的加持。后来,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又通过噶当三派的流传,让教法弘扬光大。

阿底峡尊者有三种传授教法的方式:一是配合大论典的解说去做讲解;二是比前稍微简略地诠释大论典,主要讲解重要内涵;三则更为简略,配合着当下的根器等种种因缘而去做诠释。所以噶当派的传承也分三,我们把它们取名为噶当大论派、噶当道次派以及噶当口诀派。宗喀巴大师从塔巴堪坚、却吉桑布的座前获得了噶当大论派的所有传承,又从巴塔竹千、南卡坚赞大师那里获得了噶当道次派的传承以及噶当口诀派的传承。所以宗喀巴大师等于获得了阿底峡尊者所流传的噶当三派的所有传承,为了感恩所有的传承上师,在此对传承的诸师作礼赞。

“贤种”是善根者,称为善根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要追求解脱。“贤种趣脱最胜阶”,要获得解脱需要一个比较善巧的方式,一步步地走上解脱之道,这些传承诸师具有能够徧视佛陀无尽教语的智眼,能够善巧地让这些希求解脱的善根者无误地走上解脱成佛之道,给予了最殊胜的一条道路,所以叫作“最胜阶”。

这些传承上师在教授解脱之道或者成佛之道的时候,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以大悲心来诠释的缘故,所以说到了“悲动”。这些大师在诠释的时候,是非常善巧地以爱语的方式来作很明显的诠释的,所以在此说到了“悲动方便善开显”。宗喀巴大师在此对整个传承上师作一个礼敬,“敬礼此诸善知识”。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徧勇喜。

这里说到了修学及诠释教法的种种过患,宗喀巴大师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以及教法,以殊胜的意乐欢喜地来为我们著作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两句偈颂文,是著作前的一种承诺。

在整个南瞻部洲,真正能够有善根、有善因缘遇到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在这些值遇佛法的善根者里面,想要真正学习教法的善根者是更少;纵使学了,而且正努力在修行,可是因为寡闻的缘故,修行提不起心力,一直会有一种卡住的感觉,障碍他无法增上获得成就,所以寡闻是一种过失。比如我们很多人虽反复去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对为什么皈依,佛陀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等,因为没有听闻的缘故,所以就不了解。对于皈依偈颂文里面真正的内涵无法体会,那么纵使我们再怎样努力精进,成长的空间是非常小的。所以为了能够让自己真正了解到自己应修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修什么,我们不只是要努力精进去学习修行,更重要的是要多闻啊。修,可以分止修和观修两者。止修虽然重要,但是观修更为重要。因为没有了观察、学习的话,何来的止修?观修之前,必须要听闻观的内容,知道佛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为什么要皈依佛法僧,佛陀的性质、作用是什么,成办佛陀的圆满因是什么等等,我们对皈依的内涵了解得越多,皈依的时候生起的信心才会越强烈。所以在修法之前,我们必须要多听闻、多思惟才是。

有些人觉得,我们只要好好修行就好了,听这么多干麻?只会扰乱心意。而且好象听得越多,就会变成滋生我慢的一个因缘,因为听多了,口才变得更好了,就拿来跟别人辩论或者是炫耀自己多懂。一些“勤瑜伽”者,想要修行,但是却因为有这种邪见,所以刻意地阻挡多闻的机会。这样也是不对的,远离了智者的欢喜道。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广闻不善于修要”。有些人听了很多、学了很多,但纵使是学了五部大论而且也辩才无碍了,可是所听、所学的内容没有拿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修行,没有真正地去实践。经典里面有说到“对治力从小开始,所断境由大开始”,就是说我们生起某一个所断的对治力的时候,是从非常基础的情况慢慢地开始增上长大的,所以不可能没有经过修学,只是光靠听闻的力量就能让自己生起很大的对治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听闻的内容,一定要反复地去串习它,一次再一次地去习惯它,用这个办法使对治力的力量增长,让它强大。一直听闻,但却完全忽略了闻义的内容,不去实践的话,也是不行的。那样的话,所学的内容只是像学一般的知识一样,也远离了诸佛的欢喜道。

还有一种情况,“观视佛语多片眼”。不一定不精进,他也是很精进的,也不是不听闻,他也是听闻的,可是他是选择性地听闻,自己平常习惯哪一个教法或者法门,就只看这一个部分的内容,并没有无央地去学习了解整个教法,这也是远离智者欢喜道的。所谓的“片眼”,就是以偏倚的角度去诠释佛陀的教法。其实我们去学习每部经典的时候,不只是要了解前后的内容,还要配合着其他的内容整个地去做了解,这样才有办法对整个教法而不是只对单一的教法有认知。有时候我们太注重单一的法门、单一的教法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让自己忽略了整个教法的重要性,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观视佛语多片眼”,这是大多数的人都会有的一个过失。再加上“复乏理辩教义力”,就是每部经典不只是有它词面上的一个内涵,它还更有深奥的意趣。也就是著作者在写这部经典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当下众生根器的因缘,字面上是这么说,但实际上他要表达的内容又是另一层,这也须去了解。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整个经典,而且要加上足够的智慧去辨别,才有办法知道。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就是只看过一句话或者只一篇文章或一品而已,应该要整体去看,配合前后去看,这样才不会误解佛经所要诠释的内涵。

能够避免这种种离开诸佛菩萨欢喜道过患的圆满教法的心要,这么殊胜的教授是透过诸传承上师让我看到的,所以我今天决定要在这里作这个大乘道次第的解释。因为这部论典将会利益很多的众生,“故我心意徧勇喜”,所以我非常欢喜地来作这部论典。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接下来是力劝善根者谛听。

首先说到了“诸有偏执暗未覆”,如果一个人在听闻任何教法的时候,他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那他就只会去听他想要听的,他根本不会去思考他不想听的内涵,那这样的话就会有一点偏执,就等于器皿被覆盖了一样,任何的液体都装不进这个器皿里面,因为他是选择性的学习。不应该有这种的偏执过患,如果是随着贪心或嗔心,以这种的偏执去听闻的话,也没有办法真正看到讲述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所以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有正直心去学习,必须要有这样正确的态度。

《四百论》里面说,作为一个正确的学徒,我们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正直,二是智慧,三是精进。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具辨善恶妙慧力”,纵使我们的态度是正直的,没有先入为主的偏执观念,但是如果没有智慧去区别是非好坏的话,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慧力,这是很重要的。光有智慧,态度正直,但如果没有精进也是不够的。“欲令暇身不唐捐”,对于具有这三个条件的善根者们,我的弟子们,你们要专心地去听闻以下的内涵,所以说到了“诸具善者专励听”。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徧摄龙猛、无着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我要讲的这个道次第的内容,它总摄了佛陀一切教法的心要,徧摄了龙树(龙猛)、无着两个传承主要诠释的内涵,是为了成就一切种智而说的。

宗喀巴大师讲菩提道次第的究竟目的是为成就佛果而说,所以虽有说到了下士道、中士道的内涵,但是多加了一个“共”字,这个“共”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不是只修单一的下士道或单一的中士道而已,是为了能够成就一切遍知的缘故,先修学与下士道、中士道共同的内容,说到了共下士道以及共中士道,所以叫作“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同,一个初学者到佛地的中间路途是非常遥远的,所以我们不只有一个究竟的目标,也有暂时的利益和暂时的目标。依由暂时目标和究竟目标的不同,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梯,所以说到了“三种士夫一切行持”。这里的“三种士夫”并不是说三种不同的人,而是说以一个人来讲,他在初学的时候,有初学可修;在中学的时候,有中学可修;在高级的时候,有高级的法门可修。三种士夫是针对一个人从凡夫到佛地的整个修行道路而说的,所以叫“三种士夫一切行持”。这样诠释的时候,不只他所修的性质无误,所修的因缘圆满,所修的次第也无缺少,具有这三个很重要的优点,所以说“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透过菩提道次第的法门,可以将具善凡夫慢慢引导到佛地,这就是我要诠释的重要内容。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

诠释《广论》的时候可以用两种方式:那兰陀寺讲述的原则,以及止迦摩啰室啰教授法印时的方法或者是原则。

那兰陀寺讲授遵守的原则是什么?有三个原则:第一,必须要语清净。语清净的意思是说,所诠释的内容必须是为了净除弟子不知道、颠倒知道和疑惑这三者的不净而说,所以叫做语清净。第二,讲述的时候必须要远离烦恼相应,不是为了竞争比较,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学问等,要远离这些种种的烦恼,使内心相续清净之后而去做诠释。第三,所要诠释的法义一定要有一个清净传承,要有一个清净的根据,所以法源要清净。

止迦摩啰室啰是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住持的一个主要寺院,如果是按照止迦摩啰室啰讲授的方式,就说到了“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以及“如何讲闻彼法规理”,是以这三种为主的方式来作诠释。

宗喀巴大师在这两者的释义方法里面,选择了止迦摩啰室啰诠释的方式。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