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嘉瓦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一部分 说法前行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4 23:25:51    点击次数: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宗喀巴大师

嘉瓦仁波切讲授

目录

(第一册)

第一部分说法前行

第二部分道前基础

归敬颂

造者殊胜

教授殊胜

闻说轨理

亲近善士

修习轨理

暇满

道次引导

第三部分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三恶趣苦

皈依三宝

深信业果

(第二册)

第四部分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思惟苦谛

思惟集谛

十二缘起

除邪分别

解脱正道

第五部分上士道

入大乘门

菩提心次第

仪轨受法

学菩萨行

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静虑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四摄法

(第三册)

奢摩它

毗钵舍那

(2009年11月19日第一次校稿)


第一部分说法前行

这次,能为内地的一些信众讲授宗喀巴大师所着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我觉得非常地荣幸。生起证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机缘,让我可以去复习、思考《广论》里面的内容,我觉得非常殊胜。你们也要同时随喜自己的善根,因为即使只是听闻到了《广论》的教授,也可以累积无量的善德福报,何况是能认真学习、真正深入了解其内涵呢?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不能仅仅把《广论》当作一本教科书,像学习一般的知识那样去学习,而应该通过《广论》所学的内容,学会运用它去转变原本顽固、不易调伏的这颗烦恼心。无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必须要以这一种的目的为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去讲、听《广论》的内容。

在正式教授《广论》之前,我们先来念说法前的课诵文。

虽然《广论》的加行祈请文很多,像《庄严广释》、《任运广释》等,可是因为时间不够,我们这里就只念诵一般说法前的祈请文即可,之后再念《心经》,来做积资净障。

首先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有导师释迦牟尼佛安住着,不只是观想一尊单纯的佛像,而是应该观想真正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前方,作为我们的资粮田。忆念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身语意功德,作皈依、祈请。

佛陀会随着他的愿力,应众生的祈请而做我们的资粮田。如同“七支供养文”里面所说:“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佛陀是无所不在的,只要众生虔诚祈请,迎请佛陀来到此地的话,佛陀是一定会做我们的资粮田的。

接着观想: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身旁,安住着深见派的传承上师,就是从文殊菩萨到龙树父子,到阿底峡尊者,再到宗喀巴大师,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所有的传承上师都安住在前方的虚空;在这同时,我们也观想所有的广行派的传承上师,从慈尊到无着兄弟,到阿底峡尊者,再到宗喀巴大师,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所有的传承上师都安住在前方的虚空。因为现在的不共因缘是针对汉人传授《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我们也同时观想汉地所有的成就者,为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们,安住在前方的虚空。我们在这些众多的资粮田前,发起皈依以及菩提心的意乐,以清净的意乐来聆听《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做如此的观想。

还未听闻佛法之前,我们要时常观察自己的意乐是否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像战争般的以智慧来对治烦恼。使自心无法获得安宁的烦恼,我们是没有办法透过别人的压力来把它赶走的,也不能够去命令烦恼让它自己乖乖地走掉。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的,烦恼是因看不清楚实际的状况而产生的,所以唯一能赶走烦恼的方式,就是把实际的状况看得更清楚。佛陀给予我们的教导,像是打开我们智慧大门的钥匙,让我们开启智慧之眼,好好看清楚实际的状况是如何。为了要抓紧这一把钥匙,所以要清楚法义是什么并牢记在心,再来使用法义的这把钥匙把这种状况看清楚。所以,要透过认知道理的智慧,才有办法从内心里面,把这个被我们宠坏的烦恼给赶走。

认知更多的法义,是有绝对的必要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我们的内心无法自控却被烦恼所控制的时候,我们会帮烦恼说出许多的借口。也是因为这些借口,我们觉得舒服,我们觉得必须要去烦恼、必须要去生气、必须要去贪心等等,会帮自己找出许多的借口。当我们所知道的法义,不足够去消灭这些烦恼,不足够去排斥这些烦恼的借口之前,我们绝对会被烦恼所说服,我们会觉得烦恼给予的理由、借口都是正确的。所以为了能够彻底地把烦恼给压服,以致完全地驱除,我们要知道烦恼所给予的借口是不符合实际的道理,我们有必要去认知更多的法义,而且牢记在心。

所以我希望接下来的讲授,大家不只是听一下就过去了,只是跟我结个法缘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是浪费我的口舌之劳,是没有办法给大家带来真正利益的。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针对法义好好地去思维它,好好地去谨记在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地感觉到说:哦,去年我听到这个法义的时候还不是很懂,可是今年我听到同样的内容的时候,好象懂多了一点。或者是,去年我已经听懂的内容,当时还不是很了解,可是今年听到的时候,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样的话,才是真正地得到了加持啊!

西藏有一句俗语说:“人虽老,心犹新。”就是说人的身体虽然老了,可是我们的智慧一直在增长。我们的心就像孩子一样,去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我们的内心才会成长,我们才有足够的工具,足够的力气去对治烦恼、消灭烦恼。否则的话,我们是很容易会被烦恼以及烦恼所提出的借口给打败的。当我们接受了《广论》的法义,并且学会运用这种法义去调伏自己的内心时,原本无法调伏的、顽固的、粗猛的心,通过法义的加持,会慢慢地溶解,内心会变得更加的安宁、更加的温暖、更加懂得去善待别人。虽然我们的身体还是像以前一样,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化,可是我们的内心,却因为听闻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之后获得了极大的改变,我们变得更能体谅别人、更能善待别人,原来很容易生气的我,因为接受了《广论》的教授,现在变得不容易生气了,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接受法义之后的加持,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种的改变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成,不只是一个月,不只是一年,甚至于十年、二十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的心才能真正获得正面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来唱诵说法前的课诵。希望你们在唱诵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经典文字的内涵。不要在一开始听法的时候,就显出一副很疲倦、像是要睡觉的样子,这样的话会影响到我讲法时候的情绪,于是我也想睡觉。我希望你们在一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就应该要很有精神,好好地来听闻这个非常殊胜的教授。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的这个《广论》的教授,是可以让我们脱胎换骨重新获得一个新生命的。什么叫做重获新生命呢?就是说我必须许下承诺,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必成就无上菩提。从今天起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为利乐一切有情而成就无上菩提,我要让自己的心每天获得改善,要想尽办法来对抗烦恼魔军。要以这样的一种坚定的承诺和意乐来听闻这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以这样的意乐来一起唱诵说法前的偈颂文: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三遍)

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所谓的佛教修行,就是把人类所有的智慧能力都应用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佛教的修行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痛苦与快乐,其实可以从两种层面来解释:一种是生理上的痛苦与快乐;另一种是心理上的痛苦与快乐。当我们拥有非常丰裕的外在物质生活条件,我们的生理需要应当会获得一种满足,可是当我们的身体得到了它想要的满足时,我们却依然不快乐,这时候我们缺什么呢?仅仅是透过丰裕的外在物质,是没有办法弥补我们内心的空虚的。我们需要心灵上的依靠,才可去填补内心空虚的那一部分。为了满足内心的安乐,人类就有了宗教信仰。

有一次,我在美国被一户非常富有的人家请去吃中饭,因为我习惯在中饭之后刷牙,所以饭后就去他们家的洗手间刷牙。我在洗手间里见到一个没带锁的小柜子,出于好奇心,我就悄悄地把那小柜子的扇门打开了,这样做可能是一个违法的行为,但总而言之我打开了,看到了里面放的都是些平常使用的物品,其中还有安眠药。当时心里有很大的震撼,我在想:为什么这么有钱的人,晚上居然睡不好觉,还要靠安眠药来睡觉?

如上所述的这样一个实例,我们可以知道说,生理的快乐与心理的快乐这两种的力量比较之下,心理的快乐永远是胜过生理的快乐的。同样是病人,有人可以因为心理的满足和他思想的正确,而不会被身体的疾病所打败;可是相反的,有人虽然生理上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却因为他内心的犹豫、多余的猜测、各种的畏惧等,使得内心非常焦虑、痛苦不堪。一个人生理上是非常满足的,可是因为心理上的痛苦,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不快乐的。心理的安乐或痛苦永远超越于生理的快乐或者痛苦,心理的力量是更为强大的。

心灵上的安乐是可以培养的吗?我们要如何增长这种安乐呢?方法是有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非宗教信仰的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培养心灵上的安乐以及驱除心灵上的忧虑;第二种是通过宗教信仰的方式,寻求心灵上的依靠,让心灵获得安祥。所以,无论我到何处,我都会努力去推动人类的爱、慈悲、关怀的基本价值观念。因为这些人类的基本价值,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是我们生存所必须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为了使这一种的观念能够普及所有的人类,我觉得一个正确的推动方式是,这种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念必须要通过非宗教信仰的观念来推动。在这里,这个“非”字并不是要否定宗教信仰,而是说在推动爱和被爱观念的同时,不是以宗教信仰为主去推动。

如果我们发展物质的同时,心灵上的层次没有办法改善,那我们就只能够满足成办快乐的次因,而并非能够真正圆满快乐的主因,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我们应该要在满足物质所需的同时,去满足另一方面心灵上的快乐之所需,这样才能成办一个健全的快乐,不是吗?可是我们往往很重视物质的追求,却忽略了心灵上的追求,到头来让自己无法真正地快乐,因为快乐的主因是心理上满足、心灵的安宁。所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必须要推动人类基本价值观念的原因。

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一生下来时虽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是却很容易地投在母亲的怀抱,希望被永远紧紧地拥抱着。同样的,母亲绝非是通过第三者的力量来强迫自己去拥抱自己的孩子,绝对不是。母亲会非常自然地想去拥抱、紧紧地搂住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因为我们的身体,为了生存,为了生命能够健全地维持下去,我们需要一种被爱的环境。孩子和母亲的一种互动,是非常自然的,绝非是刻意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自然会有母奶,孩子一生出来母亲就有奶给孩子吃,这就是人类为了身体能够正常地维持下去的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我们的这个身体是需要被爱的,我们需要爱心才有办法持续我们的寿命。所以说人类的基本价值概念就是慈悲、爱与关怀,这三者的基础是建立在我们身体的基本所需上的。

有一次与一些科学家交谈的时候,有位科学家提出了他的研究报告说:我们的身体确实是很奇怪的,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血液就会流到我们的手背,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要准备打人了或者说是准备捍卫自己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我们的血液居然会流到我们的腿脚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害怕的时候就要准备逃跑。所以,很多的情绪都是跟我们的身体有直接关系的,当我们讲到慈悲、爱与关怀的时候,如果我们直接联想到的是宗教信仰这一领域的话,那是错误的。慈悲、爱与关怀是建立在我们的身体所需上的,与宗教信仰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去推动人类基础的价值观念,增长必要的慈悲、爱和关怀,这种推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在此呼吁我们的教育界,不应只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追求,给予这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更进一步地去教育下一代们,为了有一个健全快乐的人生,我们要如何培养爱、慈悲与关怀呢?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教育界必须要去注意的重点。这种基本的人类价值观,用英文来说的话,叫做secularethic,也就是与宗教信仰无关的道德概念,我们把它称作“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念”。这种的道德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绝非建立在法律制度上面,而是来自于人类对基本的价值观——爱、慈悲、关怀的重要性的认知上。知道了爱和慈悲是多么的重要,知道被爱、被关怀是多么的重要,自愿地来行持这种非宗教信仰的道德,具有这种自愿的道德观念,才是真正的secularethic的意思。我们必须要去尽量地推广这个理念,让更多的人知道爱和被爱的重要性,自愿地来增长他们的爱,这样的话,才有办法得到更多的被爱、更多的关怀。

人们为了得到心灵的安乐,不只是能够透过一个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念,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即宗教信仰。由人类的历史可知,许多传统的宗教信仰如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回教等,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确实已经帮助了千千万万的群众,现在正在帮助着、未来也一定会帮助着人们。因为那些重大的传统宗教信仰,都一致地强调人必须要有爱心,所以爱心、忍辱、满足、自律等善德善行,是这些重大信仰的一种共同的修行。

虽然在宗义方面,每一个重大的宗教信仰的的哲学思想内涵有大的不同,可是这种不同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建立或是创造充满更多爱的一个社会。一个充满更多爱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各大宗教的目标是相同的,带来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以及更多的和平,只是透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理念而已。这种不同方法,我觉得也是需要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不同,没有办法只通过一个相同的方法、理念来满足其所需。不说其他的信仰,就连对佛教徒而言,佛自己也说了不同的宗义,像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佛为什么要说出这些不同的下下部的宗义和上上部的宗义呢?有时候我也开玩笑地说,绝非是因为佛陀自己搞不清楚状况而说出了这些矛盾的宗义,也不是因为佛陀想要刻意地去制造他学生们之间的一种矛盾来,才说出这些不同的宗义。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根基不同,他接受无我空性的程度不同,当他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如果跟他说出太深的道理,他不仅不会通达,反而会有反弹的危险。所以,佛陀只能配合弟子的根器,在他能够接受的程度下,说出适合他根基的一个教法才可以。佛教徒尚且会因不同的根基,需要不同的宗义思想,那么更何况是其他的宗教呢?

当我们站在一个认为有造物主的宗教信仰的观念来看,怎么这世界需要这么多的宗教?基督教徒会觉得有基督教就够了,为什么还需要其他的佛教、回教、印度婆罗门教?其实这是有答案的,因为这些不同的宗教都是被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因为看到了不同的根器,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才可达成具有爱和被爱的有意义的人生,因此上帝就创造了这些不同的宗教。因为这些不同的宗教是被上帝创造的,所以我们需要尊重别人的不同的宗教。用不同的角度去思维,通过这种实际状况的认知,我们可以保持对其他宗教信仰的一种尊重。虽然我们具有不同的哲学思想,可是仍然可以去尊重其他不同的宗教信仰,因为其他宗教信仰确实能给人类带来无比的贡献。

当然,在任何的环境里面,都有一些制造麻烦者。但是,这一种制造麻烦的人,他决心为一个宗教信仰的理由而去制造麻烦,那是他本身的烦恼在作祟,是他本身的问题。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国籍有很坏的人,我们就因此认定这个国籍的人都是坏的。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信仰里面有一些非常糟糕的行为或有一些恶行为的人,我们就认定这个宗教是坏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觉得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必要去澄清一点:信和敬的不同。信心,只能针对自己的宗教,因为你相信这个宗义,所以以信的角度而言,自己只能允许有一个宗教;但是以敬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容纳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什么呢?为了更多人的和谐、更多人的安乐,我们必须要去尊敬这些不同的信仰。这些传统的宗教信仰,在过去给予了人类无比的贡献,现在也正在给现代的人类社会带来无比的贡献,将来也会如此。可是,如果谈到了新创立的宗教信仰的话,那我就不敢苟同了。现在有许多不同以前未曾有过的宗教信仰,仔细地去看看它们在讲些什么内容呢?几乎都是从这里取一点,从那里取一点,只是把前人所说东摘一点、西摘一点,混合地去讲述而已。这样的话,我就觉得没有必要,因此我不敢苟同那些新创宗教信仰的做法。

无论何时,我去西方讲述佛法的时候,都会呼吁听众们要保持原有的传统宗教信仰。我在这里解说佛法,绝非是来这里推广佛法的,请你们不要误会。每一个人都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这样的话比较稳定,不要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信仰。

曾经有人,他觉得佛教很好,于是就改变了自己的信仰。但是,在他临终的时候,他突然觉得有造物主的存在,于是就非常后悔当初为什么改成了佛教徒,内心产生了疑惑。临终的时候,如果有这一种的疑惑,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这就是我为什么会一再地强调,尤其在西方国家讲述佛法的时候,我只是希望他们通过我的讲述能够知道佛法里面的内容是什么,而不希望让他们因此改变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那么,为什么要去了解佛法的内涵呢?因为你如果了解了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你才能真正打从内心里去尊敬其他的信仰。否则,如果说你不认识对方,不知道其他宗教信仰在讲什么,那如何知道它能给人类社会带来贡献呢?比较困难吧?所以,为了能够真正地对其他宗教生起油然的尊敬,我们必须要互相地认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以我个人而言,我对学习其他信仰的内涵很有兴趣,我在西方讲法的一贯作风,是一直都会先语重心长地去呼吁他们不要轻易较变自己的宗教信仰。也许在几百万人里面,也会有少数人是相应于印度婆罗门教、佛教的根器,但是我还是会告诉他们,改变信仰一定要特别特别地小心,不要轻易转变。总的来说,我希望你们大家能保持你们自己原有的信仰。

《戒经》里面有一句话“若无人请法,无需说法”。所以,我希望在西方的这些佛教中心,不要以弘扬佛法的概念为主,而是当有人来请法的时候,我们就负起一个讲法的责任,帮他们消除对佛法的疑惑,这也是我们建立佛教中心的一个主要目的。我们建立的这些佛教中心,不是以弘扬佛法为主要目的的。同样的,我也在此呼吁西方的传教士,你们不要把弘扬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一个主要目标和主要的责任。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上,我们曾经看到过的宗教之间的斗争,很多都是因为过分地弘扬自己的宗教而产生的冲突。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宗教的利益就没有达成,只有伤害。真正传教士的责任是什么呢?如果对方是基督教徒,你也是基督教传教士的话,那你有责任去解说,使他心中对基督教信仰的疑惑消除。如果传教对象不是基督教徒,传教士就不需要太在意宗教信仰的传播或者是弘扬,不然的话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今天,我讲法的主要对象是谁呢?是内地里面的华人。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佛教的确是中国汉人传统的一个宗教信仰,所以我在此对你们解释佛法的内涵,就没有丝毫的疑惑。我对西方人讲到佛法的内涵时,内心总不是很踏实。但是对你们讲的话,我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我的内心是非常舒坦的。

宗教信仰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派是认为有造物主的存在,还有一派则认为没有造物主的存在。但是无论我们认为是有造物主还是没有造物主,都强调无限的爱、无限的关怀。

以造物主的观点而言,他们认为,造物主创造了生命,创造了我们人类,所以我们必须要去爱其他的人,因为人都是上帝所造的。当我们有了这种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去培养对于别人甚至是不认识的人的一种爱心或者是关怀。这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因为我跟上帝或者造物主非常接近,所以我自然要去尊重或者珍惜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这就是有造物主概念的一种情况下,如何培养爱心的内涵。

而像佛教或是胜论派、裸形派等,则是否认造物主的宗教信仰。对佛教来讲的话,我们认为一切都是因果形成的,正是因为因果都是互相观待、互相依赖而有,所以你越是对他人做出有利益的事情,就实际上间接地给你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因为善因必得善果,所以爱他人越多,你将来就会得到更多被爱、被关怀的善果。更进一步的,讲到了自他相换的道理,说到了如何去爱一切有情众生的内涵。

所以,我们不只是以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念来培养或者去增长心灵的安乐,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补齐我们内心快乐的这种食物,去满足内心真正的安宁。一个健全快乐的人,必须要有内心的安宁,才算是真正拥有一种健全的快乐。

佛法绝非是主张有一个造物主,让我们相信这个造物主之后去遵从他的命令,佛法的修行绝对不是有第三者命令我们这样那样地去做取舍,绝对不是这一回事。那什么叫做佛法?什么叫做佛法的修行?是要通过自己的认知,把自己的智慧能力发挥到最大,去认知实际的状况,配合认识到的实际状况去做取舍,让内心获得改变,这才是真正佛法的修行。

因此,学习佛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于佛法的认知,不能只是凭着对三宝的信心而已,这样的话是不够的。或者,只是因为是一种传统、一种习俗,所以我就是佛教徒,这样的信念修行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去学习佛所说的内涵,佛到底说了些什么?他所说的是不是符合实际的状况?这种的学习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所以,我能在此为内地的华人解说佛法,是非常荣幸的,也希望你们各位好好地学习。

现在,我们先从时间来解说好了。

时间的流逝,其实是一种法性轨则。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即科学说的宇宙,乃至里面的任何一个星球,无不是在改变当中。以我们所居的地球而言,太阳系形成到现在大概有五十亿年了,十亿年后才有所谓的生物,生物再慢慢演变成了人类。依此去推,说不定所有的生物会在十亿年之后消失,甚至于太阳会在五十亿年后完全地坏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改变当中,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地消失、慢慢地坏灭。我们人类的存在,也就只在这短短的时间里。

可是人类与其他生物有所不同,人类具有超越其他生物的智慧。也正是因为人类的这种长远的眼光、超越其他生物的智慧,所以也使得我们会由于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计画,而产生更多的不必要的冀望与疑虑,从而使得人类社会产生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复杂的问题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只有人类才有。比如我们会为了消灭敌人而组成军队,去引发战争。“战争”这两个字,只有人类社会里面才会有。在动物群里,虽然也有群体的争斗,可是却没有所谓的战争,战争是唯有人类的世界才有的。从人类形成的历史过程来讲,早期的石器时代,人类就会以石器去研发所谓的武器;之后到了铜器、铁器的时代,会运用更好的质料来创造出更新的武器,产生相互的杀戮;一直演变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过去,人类会为战争而感到骄傲,因为在战场上杀戮敌军而觉得自己获得了永恒的胜利。可是这一种的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不会认为打击了对方就会获得了永远的胜利。相反的,在这世界的各处,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呼吁和平的声音。可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是渴望着和平而不是希望着有战争的,这一种的演变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变化呢?因为这些改变是合乎实际的状况的。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佛法,尤其是对于藏传佛法,也就是说对于藏传佛学教理的部分、哲学思想的部分很感兴趣。从人类的历史来讲,许多的传统宗教信仰都有较悠久的历史,比如犹太教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后来又兴盛了基督教及回教等。但是,所谓的宗教信仰是偏向于信仰的部分,这跟我们藏文的“却儿”或者梵文的“达尔玛”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所谓的religion,偏向的是信仰,而不是观察或者说是反复的研究探索、追求真理,如现代科学的精神,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然后去做结论。所以,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科学兴盛之后,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以前有位来自英国“BBC”电台的记者跟我做专访,他说上帝是非常神秘、不可思议的,他的神通广大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同时,也一并创造了人类的不可能了解上帝的一面。所以说上帝的一切是人类无法了解的,这是被上帝所创造的,这就是上帝不可思议的理由。所以说一般的宗教信仰,英文的religion,它是属于偏信仰的一部分,它没有办法运用智慧去反复地学习与思考,让自己的智慧能力发挥到最大,只是凭着一种信仰的力量来支撑。

可是相反的,现代科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逻辑思考,或者是反复的测试、实验之后,来对真理有更深一层的认知。所以宗教与科学这两者,一直都无法并行。虽然传统信仰里面有很多的教人行善的教授,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很遗憾的一点就是没有办法被认可。科学与传统信仰,因为它们两个偏向的内容是不同的,一者偏求真理,一者偏信仰,所以科学家一般都不会从宗教信仰这方面去摄取他们想要的内涵。当然,对个别的科学家而言,毕竟也是人,所以会有烦恼的存在,为了要减少内心贪嗔的烦恼,必然要去寻求内心的一种依靠而去信仰宗教,那就要另当别论了。可是在科学的学系里面,是没有需要从《圣经》或者是《古兰经》中去摄取科学的资讯或知识内涵的,因为这完全是毫不相干、南辕北辙的内容。

众所皆知,佛法流传到了许多文化不同的国家,如泰国、中国、缅甸、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早期就跟西方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国家还曾经成为英国或者是法国的殖民地。但是在过去东西文化有联系的几百年里,我们却看不到有西方的科学家会想到,要从佛教思想里去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资讯或是知识。著名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研究了佛理并预言说:“如果将来有一种宗教可以跟科学并行的话,那就是佛教”。很遗憾的,早先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科学家确实对佛理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从佛法里面得到他们想要的资讯或者是知识,历史上没有这种迹象。可是在过去的近二十年当中,藏传佛法的内容慢慢地让科学家越来越深感兴趣了,包括研究脑部的科学家、研究心理的科学家,还有研究数学、物理甚至是量子力学方面的科学家。

尤其是以量子力学的理论来说,科学家已经证明:没有任何一个色法可以解剖到最细微最细微的时候。因为无论多么细微的物质,它都可以继续再解剖下去,所以便得到一个答案:以佛理来讲的话就是,有寻有找找不到。每一个东西都没有一个最究竟最真实的存在,因为可以被无限地分解下去。但这些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们遇到了一个困难,因为这些色法都非常虚假,去寻找的话找不到。令人感到矛盾的就是,该如何去诠释这些色法的存在呢?在这个时候,透过藏传佛法的资讯,就可以帮助科学家弥补缺失的思想和理念,那就是:色法有寻有找找不到,但是仍然可以用唯名或唯识安立而有,从而证明它的存在及一切作用的存在。

同样的,研究大脑的科学家们,当他们去深入诠释有关“意识”的作用或是它的性质、定义的时候,那就会遇到问题了。以英文来讲,consciousness或是mind,可以在表面上或者是在粗略的层次上解释脑细胞或者脑神经的运作所传达的反应,但若要更进入地去诠释意识,却是没有办法。所以,他们要从佛理尤其是藏传的心类学里面,去获得他们的答案,才能去解决他们内心里面的问号。

我觉得这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很值得我们骄傲。以文化的历史而言,当我们讲到religion也就是宗教信仰,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家为了有关科学学系的问题,而去从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里去获得资讯或者寻求解答。唯有佛法尤其是藏传佛教真正做到了,可以给科学家们提供想要的答案或者帮助,帮助他们厘清各种难题。

有些人把科学家与佛教徒之间的文化交流取名为dialoguebetweenmodernscienceandBuddhism,翻成中文的话就是:现代科学与佛教之间的谈话。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不是很正确,佛教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的,而我们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却不需要谈到有没有前后世、有没有解脱、有没有办法成佛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今天可以与科学家产生交流?原因是虽然现代物质非常发达,可是发达、丰裕的物质并不能完全解决内心快乐的问题,内心仍是有烦恼、有痛苦。为了要解决这种痛苦,为了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内心和平和真正的利益,科学家们对内心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想要获得更多的资讯,想要从长期学习佛理的有经验的人那里去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所以便产生了交流。

我平常诠释佛理的时候,是从三种的层次或者三种的阶段来做诠释的:第一个层次,以英文来讲叫做Buddhistscience,就是佛法科学;第二个层次叫做Buddhistphilosophy,也就是所谓的佛法哲学;第三个层次,我们把它称为Buddhistreligion或Buddhistpractice,就是佛法的修行,就是说要如何把这些所学的内涵实践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其实这三种层面的解释并不是我自创的,完整的佛理诠释是基、道、果三种不同的层次。以金刚乘来说:基,是基于实际的状况;道,是所修之道;果,所成正果。以显教般若乘说:基,二谛;道,二资粮;果,二身。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行的一切,是为了将来能够获得圆满的果位而做,要按照符合实际状况的道理去实践,而不是偏离或者是捏造出另外一套的谬论来相信,再来做修行,不是的。

什么叫做实际的状况呢?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有形色的一切法,其实都在瞬间刹那改变着的,这种会改变的性质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实际的状况是我们必须要去了解的。正因为这种在改变的实际状况,所以我们把它取名为时间,但若要去寻找时间的话却是找不到的。基道果的基,就是指唯名安立、唯名而有作用的存在。

存在可分两种:一种是会改变的,随因缘而变化,我们称之为无常法;另一种是无论过了多久都不变的,取名为常法。所以实际上的状况,存在可分为无常和常两大支分。无常又分三:一是有形色的无常法,取名为色法;二是我们的意识本具有的了解事物的能力,唯明唯知的觉性,取名为心法或识法;三是既非色法也非识法的无常法,称为不相应行法。

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实际的状况?了解这些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这是实际的状况。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脱离一切的痛苦获得安乐的话,那就要以符合实际的状况来寻求:什么是促成痛苦的因缘,进而把它消灭掉;什么是快乐的因缘,如何聚积乐因?这样子非常理智地看透实际的状况再去进行取舍,才有办法真正让自己离苦得乐啊。痛苦和快乐的改变,并不是不经由因缘它自己就可以改变,也不是随时想要怎样就怎样的。实际上的状况是,一切无常法或者有为法都是会改变的,是透过因缘去改变的,我们内在的痛苦和快乐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实际状况认知的越多,就越能够把对实际状况的认知应用在生活上,成为转苦为乐的一种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累积快乐的资粮,去除痛苦的因缘。

当我们与科学家交流的时候,是就佛法科学这一部分的内涵来做交流的,没有谈到佛法的修行、佛法的成果等。当然,在物理科学领域,科学家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我们可以从科学的结论来获得很大的利益。

世亲菩萨所着的《俱舍论》是非常好的,非常殊胜。但当我们看到第三品说到器世间尤其是说到须弥山的内涵时,便会想:如果当初世亲菩萨没有写上这一品的话该多好啊。有位印度的大师也曾写了与《俱舍论》非常相似的著作,但他就没有写所谓的器世间这一品的内容。为什么会说这事呢?因为按照《俱舍论》的解释,我们现在正居住在须弥山的阴影里,但是我们却看不到须弥山的存在啊。《释量论》中讲到无缘正因的时候说,如果这一法是存在的话就应该被看到,因为看不到就可以否定它的存在。如果须弥山是存在的话,既然它的阴影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那我们就应该可以肉眼现量看到须弥山,但却看不到。导师释迦牟尼佛曾授权我们说:“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惟敬”。也就是教导我们:不要马上就去相信佛所说的一切教法,要通过反复思维观察,再去相信,一开始就以一种爱慕的、完全崇拜的心去接受是错误的。同样的,宗喀巴大师也曾说过:如果去主张那些明明与正理相违的内容,就不是具量士夫。所以我时常在强调,如果真的具有那兰陀寺的传承,那我们就必须要去学习。那兰陀寺传承所带来的精神,就是无论我们去相信任何一个道理,都必须是在与正理无违的情况下去接受。如果在正理上没有办法去成立的话,那我们就不应该去接受了,更何况是在与正理有违的情况下去接受呢,这是不合理的。

通过对这一些道理的种种思维,我们要知道学佛是非常理智的,要把实际的状况看得非常的透彻和清楚。为了能够看透实际的状况,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挥脑力作用,要让我们的智慧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行。只有了解到更透彻的实际状况,才有可能坚定我们的修行。我相信在物理亦即色法方面的知识,我们绝对可以从科学家的报告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帮助;同样我也相信,我们可以提供给科学家想要了解的心理方面的知识,进而去帮助他们解决其内心的困惑。我相信我们双方之间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帮助。

今天的科学家可以通过仪器来证实佛家的细微无常的存在理论,与佛家所说的“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转变之说一致。我们可以从肉眼看到的粗分无常来推,像我一开始到印度的时候是二十四岁,今天已是七十二岁的老人了。从一开始非常年轻的一个青年变成了老人,期间的转变绝不是突然发生的,改变是在每一刹那当中。为什么会每年都在变呢?是因为每个月都在改变;为什么会有每一个月的改变呢?是因为有每一个礼拜的改变;为什么会有每一个礼拜的改变呢?是因为有每一天的改变;为什么会有每一天的改变呢?是因为有每一时辰的改变;为什么会有每一时辰的改变呢?是有每一分钟的改变;每一分钟的改变是来自每一秒的改变,每一秒的改变是来自每一刹那的转变……透过这种推理,所以说凡是由因缘所生之法,都是瞬间在转变当中的,这就是佛在四法印里面说到的“诸行无常”。实际的状况就是如此,一切都在瞬间的转变当中。

佛家配合实际的状况而说了不可磨灭的事实,那就是因果论。前因生后果,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因缘,来自于三大实际的条件:

第一叫做不动缘。什么叫不动缘呢?我们不认为一切会改变的万物是由造物主的意识动摇,或者说是他的想法改变后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叫做不动缘。因为从逻辑上去推理的话,如果一切万物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话,那造物主是常法还是无常法?如果造物主本身并非常法而是无常法,那他就会改变。如果造物主也会改变的话,那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因缘去推动造物主在改变,如果有这样一个因缘的话,那么变成造物主之前又有其他的因,造物主就不是真正的造物主了,因为他还是要依赖之前的因缘来改变的。如果说造物主本身完全不会改变的话,那就是常性了,那他就不可能创造出什么来,所以我们说一切有为法不是常因而有,非是来自于造物主。

第二是无常缘。我们认为一切会改变的法,都是由会改变的因缘而产生,所以叫做无常缘。也就是说每一个正在改变的万法,它在当下的时候就具有一个会转变的会坏灭的性质,因为促成此法的因本身具有坏灭的性质,所以由此而生的果必定也会有坏灭的性质。

第三是能立缘。在因果演变的过程当中,异类因是没有办法感同类果的,所以每一个果都必须由它的同类因缘形成。当然,这个同类因缘是以主因来解说而不是以俱生缘来解说的。比如苗的产生,它的主因是种子,必须要具相同类型的性质,才有办法产生这种果实的苗。但是如果讲到俱生缘的话,像是阳光、水份、肥料、土地等,就不一定要同类的性质了。当我们讲到主因和主果之间的关系,以佛教专有的名词,叫做近取因和近取果的观待关系的时候就必须要同类性质,一切瞬间转变的万物都是由能立缘产生的。

所以只要是无常法,就必须要从不动缘而有,必须要从无常缘而有,必须要从能立缘而有。也正因为实际状况是如此,所以因果论从此形成。现代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进化论中曾经说到,一切的万物都是经过进化演变而形成。这与佛教所说的一切在转变的万物绝非由造物主创造出来,而是由它自己同属性的因缘慢慢演变而形成的说法,刚好完全相同。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说到了缘起见,缘起见中最基本的就是因果论。佛所说的因果论思想,的确是非常地不可思议,实在令人由衷地敬佩佛陀的智慧。因为一切都是由因果形成种种的转变,所以由因果论、缘起见,就可以否定“我”是常法、是一者、是独立的,常、一、自主的我是不存在的。我的形成,只能透过身心安立而有,如此而已。

什么叫做由身心安立或说由身心去取有的呢?就像你们现在看到的正在讲法的我—DL喇嘛的时候,你们是先看到我的长相或者是听到我的声音,而去间接地知道我是DL喇嘛的。不可能不需要经由DL喇嘛的身或语,直接地去认知现在说话的人是DL喇嘛。同样的,如果你们认知自己的时候,比如自己的名字叫扎西,是通过扎西的身或者心来认识到我是扎西的。把身心完全拋弃,而要去安立一个扎西,这是完全做不到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我们看到扎西的身体变老的时候,会认为扎西是老人;要是扎西的身体现在非常地年轻,我们就会经由他的身体去取扎西,认为扎西是个年轻人。同样的,如果扎西今天听到了一声赞美,扎西的心非常地快乐,我们会因此取有说扎西是一个快乐的人。如果扎西和扎西的身心是完全分离的,那么因为见到身体老而说扎西老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应在扎西的心快乐时说扎西很快乐。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扎西的身体老的时候,我们认识的扎西就跟随着变老;当扎西的心喜悦的时候,我们会说扎西高兴。

所以从上述种种的逻辑,我们可以知道扎西的存在是经由他的身心而取有的,这是扎西存在的唯一之道。“取有”和“唯取有”又有不同,如果我们认为扎西是被身心取有的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的是唯取有吗?或者扎西是在身心里面呢?现今大部分的人说到我的时候都是往内指,不会往外指,好象我是在身心的某一个部分里。受到科学的影响的人,大都会说:我是在脑部吧?早期,佛教的内部思想里面,虽然认为我是由身心而安立的一种取有,可是却认为我在身心里面,这是必须去找到的。所以会有许多种种的名词或说名相产生,如唯识的阿赖耶识、自续派的事相意识等,他们认为所谓的我是阿赖耶识;第六意识或称为事相意识等,所以不认为我是由身心安立之后的一种唯取有。唯,就是唯一;有,取有。他们认为我在身心里面,是可以找到的。

龙树菩萨《宝鬘论》里说到:“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虚空,非识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同样的,《心经》也说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上述的经论都可以证明,所谓的“我”,无论从身还是从心去寻找的话,是不可能被找到的。一般我们会认为,身蕴比较容易找到,好象比较实相的感觉,手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我们的身蕴,但这并不是我,这比较容易了解。而心却是相反的感觉,因为它比较抽象。藏文版的《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多一个“亦”字,是“照见五蕴亦皆空”。这个“亦”字是什么意思?不只我找不到,被我所依的身心五蕴也是找不到的,这才是佛陀以及龙树父子的最究竟的意趣,因此说到所谓的“无我”。“我”只是透过身心安立之后的一种唯取有,这才是最深奥的空性的内涵。我并非由我的身蕴而生,也并非由我的心蕴而生,但是我却可以从我的身蕴、心蕴而形成。所谓形成就是取有,有这个作用的意思。身蕴和心蕴不是形成我的因,我不是身蕴和心蕴的后果,所以我并非由身蕴和心蕴而生,但是我却依赖于身蕴和心蕴取名为有,产生作用。

果由因生,因不是由果生。此因要把它取有为此因的时候,是依赖着后者将要形成的果,但这并不是说因是由它的果而生。拿扎西来讲,他的父母在还未生扎西之前,只是一对男女而已,不能把他们称为一对父母,没有父母之名与作用,父母的名称在未生扎西之前是不存在的。扎西的父母不是由扎西所生,但是扎西父母的名称和作用,都是由扎西形成的当下而取有的,所以说取有是一个假名的概念而已。所以在说缘起因果论的时候,只是很单纯的果依赖因而生,是透过果由因生说到了缘起,这是粗分的缘起。再比如这朵花的因为什么会形成这朵花的因呢?是因为将来会生花的缘故?所以我们才说这一个种子是花的因。这个种子要去形成花的因和作用,是依赖着将来要生花而去取有的。所以透过因果的缘起,我们可以进入更深层次的观待取有的缘起。

当我们讲到因果的缘起时,只能局限在无常或者有为法的一个范围里面而已。但是,当我们讲到更深的观待取有的缘起的时候,不只果依赖着因而有,因也同样依赖着果而形成了因的作用。这种互相观待的缘起,不只遍布于所有的无常法,也遍布于一切的常法,因为常法的形成也是依赖于无常法而有的。当我们具有了这种因果缘起见及观待缘起见,具有了全面性的缘起的概念和智慧的话,那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就能多元化甚至具有全面性。如果能宏观地全面性地透过缘起见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那么当我们遇到任何的挫折,无论处境有多难,我们就不会只是以自己的死脑筋,小心眼地去看待单件发生的事情。透过缘起见我们可以知道,今天发生的这么糟糕的一件事情,其实它是跟昨天的、甚至跟前天的或是再之前的因缘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是互相观待依赖着而有的。当我们如此宏观地全面性地看问题,那么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能看得更透彻、办得更圆满,也才有办法做出更深一层的预防,而不会因为当下的一个挫折而马上被打败。

我时常呼吁说,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生意人,不论你做任何一个行业,如果能有缘起观的话,那我们看待任何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全面性地来处理。这对我们来说有一个好处,不会因为一件好事的发生而让自己兴奋过度,也不会因为有坏事情的发生而让自己沮丧到产生轻生的念头,不会产生如此极端的起伏。我觉得从情绪起伏这一方面来讲的话,西方人就比较明显。一般西方人,高兴的话就非常高兴,有点过度兴奋;但如果他们一旦遇到挫折的话,好象动不动就要拿自杀这两个字挂在嘴巴上,或者真的就跑去自杀了,容易沮丧过度。这种过分的兴奋或者是沮丧,其实对自己而言,无论是对心理还是对生理,都不是件好事情。我们西藏人,可能是受到了佛法的熏陶,我们就不会有这种过度的兴奋或者是过度的失望。当我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时,也会高兴,但马上觉得也就是如此,不会有过度的兴奋,而当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也不会沮丧失望到要跑去自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表现得很糟糕。就是因为受到了佛法的影响,所以一般西藏人的想法是比较宽广的,他不会是只看当下那一点的。

如果我们的内心不能宏观、全面地看问题,只能看到某件事的那么一点的话,那肯定会有过度兴奋或过度沮丧的危险了。有些西藏的修行人,文革前后被拘在监牢里面二十多年,释放后来到了印度。我在跟科学家进行交流讨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样的事。于是,他们就非常好奇地想要去采访这些修行者,然后就真的跟这样一位修行者碰面并去做实验,包括脑部的测验等。之后他们跟我说,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因为这一位西藏的修行人,他在过去坐牢的二十几年当中,曾经有好几次将被杀,如果是一般的人,他内心的焦虑程度已经让他无法成为一个正常人了,因为他所受到的压力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从他现在的心理反应上,却没有发现有任何的异常,这真是使人感到非常地惊讶。

所以,缘起见不仅能让我们更适当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情,而且对于我们保持心灵上的平衡是绝对有帮助的。具有一个全面性的宏观的智慧——缘起见,再加上慈悲心、菩提心的话,我们的人生就真的是没有遗憾了,是可以活得非常有意义和非常快乐的。

北印度达兰萨拉会不定时地举办科学与佛法之间的交流会,有一次的会议主题是慈悲心,一位我认识的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在交流会上说到了他个人的脾气。他小的时候曾经遭到父母亲特别是他母亲的责骂,所以导致他也脾气非常暴躁,很容易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对慈悲心主题的观察和研究、相互的讨论,之后的六、七个月当中,他从来都没有生气,感觉非常地好。他甚至还说,这种的体验是无法用科学的脑部研究来作实证的。透过这样活生生的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慈悲心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是这种改变往往只是在觉受的层次上,并非可以通过一些研究资料来加以证实。

总而言之,佛教的缘起教理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缘起,我们才能了解实际的状况为何,我们相信世间的万物绝非是由造物主来成办,也非无因而生,更非为常因而生,而都是由它自己的因缘,按同类因感同类果的因缘规则来成办。

佛陀在初转*轮的时候说到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想要的是快乐而不想要痛苦。如果我们不想要痛苦的话,那就要更深层地去了解痛苦的性质、因缘为何,才有办法真正地避免痛苦甚至完全地消灭痛苦。

佛陀在最初介绍苦谛的时候说“此乃苦谛”。如果我们要认知的苦谛只是我们现在痛苦的感受的话,那是不需要去学习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了解到了这种痛苦的觉受。真正的苦谛,并非是现有痛苦的感受而已,而是更深层的痛苦的本质。比如我们生病的时候,无论外在的病况如何,但是以科学的角度来讲,它的根本是由于某一种的病素或者带有变异的细胞发生了感染等才产生了疾病的。要去找出病人的病因,才有办法真正认知这个病的性质和因缘,才有办法消灭现有的这个病况。同样的,我们要认知的痛苦不只是表面上的苦受而已,而是痛苦更深层次的本质,所以苦谛中有个“谛”字。

我们在诠释四谛时,还会说到“此乃苦圣谛”。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圣”字?因为唯有获得圣道的圣者们,才可以以现量看到痛苦的本质。这种真谛并非是凡夫可以现量看到的,唯有具远见的大智慧的圣者,他们才有办法现量看到。我们在未到达圣者的境界前不能够以现量看到,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比量推理而了解到。要知道这个痛苦不只是痛苦的感受,还有更深层的坏苦、行苦,换句话说,坏苦和行苦是苦苦的更深层的内涵,所以我们把痛苦分成这三层。可是这三苦绝非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也非无因生或是常因生,而是由因缘变化而成。佛为了让我们了解痛苦的因缘来自于何处,所以就说了集谛,“此乃集谛”。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苦受的正相违就是所谓的乐受。可是很多时候,这种快乐的感受正是带来痛苦的因缘,尤其是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这种有漏快乐的感受。所以要去除痛苦的话,不仅是要把痛苦的感受拿掉,痛苦的因缘也都要拿掉。当我们完全彻底地断除了这些痛苦的因缘以及痛苦的种子的当下,我们就获证了灭谛。换句话说,获得灭谛、涅槃或者是解脱的时候,其实就是断除了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因素当下,我们把它取名为“灭谛”。为证得灭谛的途径、方法或道路,我们把它取名为“道谛”。

所以,“此乃苦谛、此乃集谛、此乃灭谛、此乃道谛”。这是以四谛的性质来诠释四圣谛,就是解释了所有实际的状况。实际的状况就是如此,是真谛。有人可能会问:苦谛、集谛可以看到、感受到,但灭谛、道谛我们却看不到、感受不到啊,要怎么去证明它们是实际的状况呢?虽然我们看不到、体会不到,但却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看不到是因为颠倒执着的缘故。因为意识执取的对象和实际上是不吻合的缘故,所以说是颠倒执。虽然我们还没有办法去生起或成就这种颠倒执着的对治,可是因为实际的状况是存在的,真理永远不会改变,颠倒执就永远有被消灭的一天。如前所说,与身心完全隔裂的我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却一直有一个身心被我控制,我可以控制身心的感受,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我执。对我的执着,是执取身心外的能够控制身心的我,而这种我却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所缘相同、所执正相违的智慧,来对治颠倒识或说颠倒执,然后去证得灭谛和道谛。

为了能够更深层的了解到灭谛和道谛的性质,我们就必须要研究真理的状况,什么才是真相、真谛?佛根据万物所在的情况说两种现象,取名叫做“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所以为了能够了解四圣谛的内涵,我们必须要去了解二谛。什么叫做世俗谛还有胜义谛呢?其实这二谛的名称,外道婆罗门教也有。内道的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派,也都有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名称。但是我们要认知的二谛的内容,应该是要配合着大乘上部中观所说的二谛去学习和研究。

中观派是怎么解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呢?他们认为二谛在每一个法、每一个存在的物质上都是同性安住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法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诠释,它所呈现的让我们看到的部分以及它真实存在的性质。比如说法律上,常常会有被告与控告之间的争议,如果法官只是片面地听信一方说什么,那他就没有办法判定任何的案件。因为被告一定会说他对,同样地控方也会说自己对,可是矛盾的双方不可能都对啊。所以说所见未必是所在,实际状况如何,应通过各种的证据,反复地观察研究,才有办法定案。同样的道理,诸法的看相以及实际所存在的方式,可以有两种的诠释方式。比如当我们对某对境生起强烈的贪的时候,会说他的好、他的优美,这是从他本身呈现的方面去看到的。但实际上是如此吗?同样的当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嗔心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境或事物的坏,也是完全地依境上呈现而产生的一种想要排斥的感觉。实际上是如此吗?透过这种的观察,就知道说所看的和所在的不同。世俗和胜义二谛的内涵一定要去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话,就没有办法很彻底地了解诸法的真实存在方式。通过二谛的认知,才有办法慢慢地理解灭谛的因缘道谛以及道次第的内容,并相信将来绝对有可能成办灭谛。

所以要了解佛理,认知二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谓的快乐或者痛苦,所谓的离苦得乐,这不光是从物质上去追求的。有形色的一个物体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快乐或痛苦可言啊,快乐和痛苦形成的基础是感受者,能够思维的人以及一切的生命体,才有所谓的快乐和痛苦。虽然说有些花草树木,像是含羞草,当我们去碰它的时候它会缩起来,好象有羞涩的感觉,但并不是说这个草有意识。按生物学、物理学的解说,当我们的手去触碰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接触到了某种的元素,所以产生了含羞草这样的作用。又好比灯火本身,就是有油灯所燃起的那种灯火,它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含羞作用,可是当我们要去触碰这个火的时候,火好象要偏向到另一个方向上去。这是因为我们的手要去接触时,产生了一个风力。所以像这些花草树木或者是机器人甚至是电脑等,它们并没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自己的感受。拿电脑来讲的话,是我们人给予它指令,它才会遵守这个指令来去做一些程式上的改变,它不是由自己的力量或者是自己的思维去做改变。科学家曾经有提到说,如果我们把人类自己的大脑做成电脑的话,那这个电脑会非常非常大,像是一座大房子一样才行。可见,我们这个小小的头脑里面,具有令人无法想象的记忆力等,其作用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总而言之,我们意识或说是识、心等,具有一种能够思维、感受的作用,它的因缘来自于很多,来自于外也来自于意本身。以佛法来讲的话,由耳根、舌根等这种由外根所产生的识我们称之为根识,如来自于眼根所产生的心或者识叫做眼识。另外一种由心或者识,非根而产生的,我们把它取名为意识。所谓的快乐或痛苦,是由这种的心或者是识的情况下来解说的,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并不是现代科学家能够做解释的。因为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所做的研究都是以外在物质世界为对象的。有时候,我会半开玩笑地来形容:曾经有一个人,他有五根香蕉要分给五个人,但当他去数多少个人能够分配到香蕉的时候,他总是因为忘记了数自己,每次都只能数到四个人,他就一直很奇怪怎么这香蕉会多出一根来?同样的,现在的科学家也有一点类似的感觉,一直去研究外在的物质,但对于真正想要离苦得乐的个人的内心却没有去照顾到。

心,完全不能像外在物质一样可以被观察、去做实验认证。因为外在的物质是有形色的,它可以通过仪器用尺寸等来衡量、去证明或者是实证。而内心的这种感受或者思绪等,是通过觉受的方式包括观修修成的方式来体会得知的,有形色的仪器没有办法去证明无形色的意识。意识的觉受是个人体会的,不是说我今天这个觉受一定要通过甲或者通过乙来证明,觉受是自己的觉受。尤其是当我们要去更深层地体会,内心那唯明唯知的体系到底为何的时候,唯有透过观修成就的方式才有办法去体会。除此以外,它是不能通过一种科学的资料来作证明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内心的世界开始慢慢有兴趣了,想要去做进一步的了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慢慢地发现到,其实内在的感受非常地重要,不只是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安宁与否有极大的关系。行为不外乎有身的行为、语的行为、意的行为三种,而且身语的行为大多数都是由意乐也就是所谓的动机去造成的,所以内心的感受、内在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家们慢慢地发现,原来很多的因素都跟内在的起心动念有关,和内心的感受有关。他们就慢慢地对这方面越来越感兴趣,在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去年我在美国遇到过一位德国脑细胞专家,他今年也来参加交流会。他拿出他研究发表的论文,指着一个图案档给我们看。他说,以前的科学家认为我们的脑有一个主控室,操控着我们身体的所有,但是在这一个大脑的图案档里,他找不到哪一个地方是主控室,所以他否定了脑部主控室理论的说法。他说我们脑部的一切工作,是透过互相配合的情况来产生反应的,并没有所谓的操控室或主控者,操控说我现在要去做什么、应该要怎样,这是没有的。他又补充说,如果是一个基督教徒的话,他可能认为我们人有一个灵魂存在,就像主控室一样在脑部的一个地方安排着,可是以他的图案来讲,灵魂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如果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由一个灵魂或者是主体去操控的话,那这种理论与这个图案会产生矛盾。可他知道说,你们佛教不讲我的存在,你们讲的是无我。如果讲无我的话,就跟这个图案的诠释没有太多的矛盾。

佛接着说到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是由作用来诠释四圣谛。在此是说到了我们要如何去修行的道理,如何依实际状况使自己真正达到离苦得乐。每一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实际上痛苦是由因缘促成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知苦。知苦不只是知道痛苦的感受,这并不需要学习,必须要知道坏苦以及行苦,世间种种有漏的安乐都是痛苦的因缘,所以要知苦。知道痛苦之后,为了要拿掉这种种的痛苦,我们必须要去寻找苦因,苦因断除才能把苦苦消灭。这就好比你要从这一个疾病获得解脱的话,就必须要寻求病症的来源,消除掉病菌。同样的道理,为了要断苦,所以不只是说到了知苦,而且也说到了断集,也就是断除苦的因缘。如果要彻底地把疾病消灭,而且要让自己不被这种细菌感染的话,我们的免疫系统一定要很强大。所以为了能够证灭,佛说必须要修道。道的功德好比免疫系统般,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才有办法防护外在的细胞感染与侵扰。

如果我们如实地去学习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依佛所说的四谛的作用来修行的话,将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呢?佛之后又说到了以四谛的作用而去证果,说:“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证灭不可行证,修道不可得修”。我们因为彻底了解了痛苦的性质,而且完全断除了痛苦的缘故,就再也没有新的痛苦来体会得知,所以说“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们的苦因已经彻底地断除了,也就不再有新的苦因了。“修道不可得修,证灭不可得证”,就是说因为我们已经圆满了道、灭等功德,所以圆满的这部分道、灭功德不会再需重新去圆满一次。

了解了四谛的性质,如实去遵守或者是行持四谛的作用,由作用而感得四谛的果实。以上就是整个佛法结构的内容,配合着四圣谛和二谛来认知,这是我们必须要去了解的。

仲敦巴大师曾说过这样一句偈颂文:“稀有三藏诸教法,具量士夫三士道,愿此法鬘如意宝,利诸有情满大益。”如此偈颂所言,导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怜悯我们被烦恼所操控,为了想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缘故,发起了无上菩提心。由这颗大悲心以及菩提心的愿力,导师释迦牟尼佛于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行无量种种的菩萨苦行,最后圆满了佛陀四身的果位,所以能够在法身无有动摇的当中,化现出千百亿个化身。以这个世界而言,释迦牟尼佛以胜应身示现了十二种法相,首先示现太子相,然后是苦行相,最后圆满正觉,然后就传授给我们三藏十二部经典。目的就是想要帮助我们,真正能够断除烦恼诸因缘,也就是断除痛苦及痛苦的因缘。

“稀有三藏诸教法”,三藏十二部的内容,不只是导师释迦牟尼佛圆满无误地传授我们这些弟子众以真理,为了能够满足弟子们的暂时所需和究竟利益,佛还配合每一个人不同的根器,说出了三士道的道次第。“愿此法鬘如意宝”,愿此融摄了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道次第的教授,能够圆满利益有情。道次第的教授就如同如意宝,如同国王般的能够满足一切众生的所需。

从过去到现在,道次第的传承在印藏二地确实帮助了许多的修行者,这个传承有无所间断的加持力,非常殊胜。许多的修行者运用自己的修持以及传承的加持而证获佛果位,有些已成登上大地的菩萨,有些则入道次第正在行菩萨道等。以我们现有的状况而言,我们明明知道烦恼的过患,但我们却会随着往昔串习的强烈业力而明知故犯。就像一个并非失明,眼睛并没有瞎的人,明明是看到了悬崖但却并不畏惧,还是会靠近悬崖或者愚蠢地想要跳下去。如果我们这么劣根的人,有机会听到道次第教授的时候都能够感动的话,可见道次第传承的加持力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我们今天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机缘,能够听闻到道次第的教授,能够得到道次第教授的传承,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策励自己学习才是!

这种殊胜的因缘,来自于我们过去生造了足够的善业累积的福报,所以我们不只是这一世能够获得暇满的人身,而且还能够获得到如此殊胜的教法,得到殊胜的传承以及加持。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珍贵时期,趁自己现在还有能力,因缘具足的时候,好好修法才是,使自己的今世过得有意义,也让自己的后世更有把握。能够做到最好,获最殊胜的利益是成为一切遍知;或者,能够做到解脱;再不然,至少后世不要堕落到三恶道,要有最底线的把握才是啊!一切都是随着因缘而有的,后世三恶道的堕落其实也是因缘得来的。我们仔细地想想自己每天的所思所为,所想的都是烦恼,所做的都是恶业,那么我们凭什么可以保持后世不堕三恶道的期望呢?因果是丝毫不爽的。

从导师释迦牟尼佛一直到今天,期间有多少的大成就者、大菩萨众,甚至诸佛化身游戏到这世间,普度众生。可是我们现在仍然所思的是烦恼,所行的是恶业,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我们要趁现在最好的一个难得的机缘,好好策励自己才是。否则我们好不容易有这个拉住佛陀双足的因缘,却让自己懈怠、放逸而放弃机会,不是太遗憾、太可惜了吗?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三宝的话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在场的诸位却非如此,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这样一个时机,策励自己努力精进才是。因为时间是很无情的,它不会因为我们觉得还有时间就会等我们,时间会一直一直都在离开我们,所以我们要把握时间才是。

《释量论》里有一句话:只要因缘具足,不生果是不可能的。只要因缘具足,后世就决定会堕落到何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无常的来临,我们将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因为意识的续流不会间断,所以就会流转到后世去。如果后世堕落到三恶道,先不谈地狱和饿鬼的痛苦,就说畜生的痛苦,那是我们现在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想想你有办法去承受这些动物的痛苦吗?如果没有办法承受的话,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地策励自己了。如《宝鬘论》里边说到的,这些三恶道都是由因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去遮止、去断除将来堕落三恶道的因缘。最好的对治力是什么?十善道。十善道不是我们没办法做的,我们绝对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只是我们不做而已。身为初学者的我们,首先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精进十善道,断除一切的恶业。

我们要深信,烦恼是非常强有力但却是非常愚蠢、没有智谋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智慧来消除这个无谋的有力敌军,这是我们这一生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的话,消灭烦恼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至少不要被这强有力但却没有智谋的烦恼给伤害,如果我们造十恶业就会被烦恼操控而受伤害了,我们必须要先制止造十恶业,要先行十善业。

由十善业基础的坚固,我们认识到若要彻底消灭烦恼,让这种善法更加圆满的话,必须要通过导师的教诲,所以皈依佛。因为要有良好的模范来教导我们、帮助我们,所以我们皈依僧。唯有皈依正法宝才能让我们解脱,所以通过三皈依以及业果的相信,能够让我们完全无疑地来遵守十善道,去行十善业。如此,我们才有把握获得暇满人身,能够再次地遇到佛法。今世好好做,今世没有做完的工作,后世有把握获得暇满人身再继续地做下去。

暇满人身中更殊胜的具有八种功德的暇满人身,像是长寿、有大威德力,具有大享受等更具修法的顺缘。如果我们今世个别地去成办这些因缘像放生、多做布施等,我们将来再去修行善法的时候才有办法更顺利、更圆满。

虽然我们究竟的目标是为了获一切遍智,但是一切遍智不能一步登天的获得,非常地遥远。这中间衔接的阶梯,我们必须列为考虑的一个因素,得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地铺路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道次第虽然是为了一切遍智的究竟目标而说,但在一开始却是先说到了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然后才说到上士道的缘故。

现在虽有了暇满的人身,也不值得我们满足啊。像现在这样的人身,的确是能够修学正法的非常良好的一个工具,可是我们是在苦性中投生的,也会在苦性当中死去,生死之间也非是永远都快乐,绝对不是。相反的,会有接二连三永远无间断地的种种痛苦,像是病苦、死苦、爱别离苦等的存在,我们要去面对大大小小的种种的苦因苦缘。如同《四百论》里面说到的,只要业和烦恼不间断,我们就会被身苦和心苦所压制着,好比一个人身上提着一个沉重包裹般,让自己累得喘不过气来。

但是要知道,绝非是只有我一个人痛苦、倒楣、太不幸,好象全世界的人都是快乐的,绝对不是这么一回事。仔细地观察,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不同,但哪一个没有痛苦?业和烦恼未断,我们的心随着业和烦恼而走的话,我们当下就无自主,必须取有由烦恼所造成的身心这一苦蕴,我们称为近取蕴。有近取蕴行苦的存在,我们怎么会安乐?只有消灭业和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喘息,因为烦恼绝对不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在快乐当中获得喘息的。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快乐,可是因为烦恼和业的缘故,我们的快乐会瞬间转为痛苦,这就是苦的本质,即便是短暂的快乐也只能变成坏苦而已。烦恼种子消灭的当下叫做涅槃,也就是真正的寂静,唯有这种寂静的状况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永恒的安乐。

可是仔细地想一想,能获得这种永恒的安乐就该满足了吗?不能,不应该满足的,因为这种寂静的安乐,并没有办法真正地圆满一切的功德。更何况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仔细想想,一切的生命体,每一个有情都跟我们一样,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连丝毫的痛苦都不想要,哪怕是小小的一个安乐都会想要追求。既然是大家都想要离苦得乐,那为什么要舍去他们不顾而只追求自己的安乐呢?这没道理,太不符合常情了吧?以世间来讲,如果一个人永远都是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立场,不去体谅别人,我们都会批评这个人过分自私自利。但是相反的,如果一个人他所想和他做的都是为了这个社会,为了大众的利益,那我们大家是不是都会称赞他为伟人呢?所以,自己和他人,一切有情和自己都是一样的,我们以一个长远的角度去看自己和他人的话,是没有丝毫差别的。唯一的差别是什么?我永远都是一个,而他人永远是无数的。这样的数量比较之后,那么纵使他这一个单数的人,得到了暇满人身,是具有教证二量成就的一个比丘,戒律非常清静,已断除了业和烦恼获得解脱了,成为了阿罗汉,又有什么值得稀罕呢?

如果自己和他人是完全没有联带关系的,或许还好一点。可是,自己的起心动念与行为,是和他人无法分离的。为什么呢?如果这个单一的我一直在想自己的话,随着爱我执过份在乎自己、重视自己,这个单数的我所造的行为绝对会伤害到他人,这是没有任何争议和疑惑的。但是如果这一个单数的我,舍弃了爱我执,心随着爱他心走,永远都在为他人着想,因此而生起无上菩提心的话,他给众生所带来的利益是不可思议、无人能及的。更何况,如果这个单数的我的意乐发起了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成就了佛果成为了一切遍知的话,那他给众生带来的利益是不可测量的。所以,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地想去伤害众生,可是如果我们不为众生着想而只为自己着想,那就等于间接地损失了众生的利益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身上都负有着一个为别人着想的包袱,他人的快乐和痛苦其实跟自己的爱他心、爱我执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无论我们的意乐是否想要真正地伤害或是利益别人,可是间接的我们的一切行为绝对会影响到他人,所以我们有责任一定要去爱护他人、利益他人,不应该只为自己的解脱着想。

再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一早起来眼睛睁开的时候就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既然我们是真心皈依导师释迦牟尼佛,那就要知道佛所想的事情就是众生的利益,他所爱护、心疼的是一切众生。如果我们一面对着导师说:我皈依您,我是您的弟子,我是您最忠实的信徒。可是一转身却不思维、不在乎一切众生的利益和安危,只为自己着想,那岂不是做得像双面人一样吗?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导师释迦牟尼佛,真正地想要成为他的忠实信徒的话,那至少他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去在乎,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吧?我们怎能完全不理会释迦牟尼佛所爱的众生,而去说皈依佛您呢?这种双面人的行为实在是太羞耻、太可耻了吧?!

如果我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若是我真正的一个好朋友的话,他就会在乎我的感受,这不是虚伪的。比如说我想要去一个地方,而那个地方他实在不想去,但因为他在乎我的感受,他想要真的帮助我,所以他虽然不想去却为了陪我而去了。如果他只想到自己,完全不体谅或者完全不在乎我的感受的话,这还叫做好朋友吗?那就只是表面上的朋友吧。所以如果我们,先不要说导师了,就连释迦牟尼佛好朋友的这种思维都没有的话,何来的皈依?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有佛最起码的好朋友的感觉,那我们就会在乎佛所爱护的对象,就不可能忽略佛所爱护的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啊!

更何况,我们不只是把导师释迦牟尼佛视为好朋友,而且还皈依了他,想成为他的一个忠实的信徒。那些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佛教者,他们会反对释迦牟尼佛所说,以这个角度来讲,他们还算是诚实的。而我们看看自己,我们不反对佛教,我们是佛教弟子,我们还皈依了三宝而且每天都念诵着皈依文,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嘴巴在念诵皈依,想完完全全地把自己贡献给三宝,而行为却跟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完全违背,一直只想自己的解脱,是不是太可耻、太羞耻了呢?这是多么丢人!

西藏人有句俗语:“愿以佛发心,灭我之业障”。看起来很好笑,好象自己的业障要不要消除,自己的菩提心要不要发起,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佛有关系,好象只需要让佛来发心消除我的业障一样。其实,虽然说听别人讲这句话觉得很可笑,但真正在做的应该是自己。所以,我们真正皈依三宝,就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单数的利益而去着想了。佛为了谁而发心?佛为了谁而成就佛?是为了一切有情。既然佛这么努力地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为众生而去行六度万行,那我们要皈依这尊佛的话,怎么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着想呢?不应该呀!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佛陀最忠实的弟子,让诸佛欢喜的话,就要为一切有情众生去着想,随着爱他心去爱一切的有情众生吧!唯有这一种的善心,才能够使诸佛欢喜,才能够使上师欢喜,让本尊悦意。

以我个人来讲,虽然我是如此地卑微没有成就,但我一直努力想要成为佛陀最忠实的弟子,不想对不起佛,你们也要如此谨慎地去行去修才是啊。如果我们真想要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的话,怎么帮助呢?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想要帮助他人,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自己没有任何的能力,就连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更何况是去真正地救别人呢?要怎样才能圆满他利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为了要能成办正确无误地帮助到他人,能够自在地宣说利益他人的教法,必须要把所知障拿掉。

什么叫所知障?所知障就是使心无法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污染。我们唯明唯知的心的体性,因为被这种污染所覆盖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了解万物、了解诸法。当我们的心去除了一切所知障的时候,原本了解事物的能力就能够发挥到淋漓尽致,自然就能够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了解到一切,就叫做一切遍智了。心为什么具有这种奇妙的能力?因为心本身的法性就是如此呀。

这个所知障,白话文来讲就是覆盖了解事物的能力,如果以佛法的专有名词来说呢,我们叫做执取二谛为一心的污染。执取二谛为一心的污染,有两派的说法:一者认为这种污染是一种执着;一种认为它不是一种识,也不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污染。至于这种执取二谛为一心的污染最主要的来源是什么呢?最主要是来自于烦恼,因为它是烦恼所留下来的一种习气。所以我们真正想要利益他人的话,就必需要去了解他人所需,了解在什么样的因缘下才能最有利益地帮助到他人。所以,要成就一切遍智,断除所知障是一定要的。

可是所知障它来自于哪里?其实,它是烦恼所留下来的一个垃圾。没有制造垃圾的烦恼,怎么可能有所知障呢?这是不可能的。不把烦恼先拿掉的话,所知障是不可能去除的,因为所知障是烦恼所留下来的遗物呀,也就是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首先就要把烦恼彻底地消灭,烦恼在的时候,完完全全地伤害我们,就连烦恼去除了之后,它留下的这一堆垃圾也会覆盖我们了解事物的能力。烦恼到底有什么好处啊?难怪经典说,我们要透过一切法彻底地消灭烦恼和它所留下来的一切,确实是如此,没有比烦恼更坏的大混蛋了。

二障的断除是有次第的,因为如同上述所说,所知障其实是烦恼障所留下来的一种垃圾或遗物,是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安置在唯我这样一种形象上。所以如果烦恼未断的话,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是不可能断除的,所以首先一定要先断除烦恼,然后才有可能断所知障。就是要以这种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完全地净除了一切污垢之后,才能够利益他人的。

简单点来说,在场的诸位都是佛教徒,我们所皈依的导师就是前方画像所表的释迦牟尼佛,他是具有不可思议身语意功德的一位尊者。佛的种种功德来自哪里?为什么值得我们去皈依?《释量论》里有说到这样一句话:一切都是由大悲观照的缘故。导师释迦牟尼佛最初虽然跟我们一样是个平常人,是个凡人,可是他生出了一颗完全想要帮助我们的心,而且维护并努力精进地培养了这颗善心,让这颗善心慢慢地增长,变得越来越强大。之后,成为了增上意乐,就是具有责任感的怜悯心,因此在他的加行上,他做过许多利益我们的菩萨行。他的这些善意乐及善加行,最后成就了什么果实呢?就是我们今天所听闻到的经典上所阐述的身、语、意三者的功德。就是说,今天值得我们皈依的导师,他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身语意功德,最主要的主因是来自一颗善良的想帮助我们的心。其实这颗善良的心的种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就连最细微的生物,它们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心的层次以及力量有大有小而已。只要我们好好地培养它,让它增长,让它茁壮,我们就可以成就佛菩萨一样的种种功德,只是我们愿不愿意去做而已。

佛所说的深奥广大的教法,都是为了一切众生,为了让我们的善心种子能够发芽、成长、茁壮、生长至无限,所以佛才如此语重心长地为我们宣说了那么多的法门。如果我们了解到诸佛菩萨对我们说法的用意、究竟的意趣的话,我们真的是要感恩诸佛菩萨。因为一切的功德确实都是由这颗善心所带来的,这颗种子会不会成长,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这样子去了解整个佛法修行的意义的话,你不觉得佛法修行确实是很殊胜吗?

世间一切的衰损和一切的安乐,最终都是由有没有这颗善心而去做决定的。难怪经典上说:“修习殊胜悦意菩提心,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确实是这样,这颗善良的心所带来的悦意的动机、加行和行为,哪有人会去争议?动机是完全善良的,只是很单纯地想要利益别人,加行以及所付诸的行动,也都是完全利益别人的。因此,所得到的果实,也是完全殊胜和悦意,令人欢喜的。我们去三界中寻找,能完完全全只是给以利益,没有丝毫伤害的法门是什么?除了善心的修行外,没有其他了。佛所说的教法,最主要的就是为我们这种善心未生令生起,生起令增长,增长不衰退。

为了能让我们早日发起这颗最殊胜的菩提心善心,为了了解到修法的内涵,我们首先必须先从闻、思来知道整个道次第的内容,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善良的动机,来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一般,在还未正式传授《广论》的教授之前,我们都有这种的习俗,就是先会介绍整个三士道圆满教法的架构。所以,我这次在讲道次第前行的时候,会用很长的时间来为你们做解释。


第二部分道前基础

《广论》的传承,我是从林仁波切那里获得的,林仁波切在小的时候就从第十三世法王那里获得。这个传承的上师里有许多历代的法王,第一世法王根敦朱巴、第二世法王根敦嘉措、第三世法王索那姆嘉措、第五世法王洛桑嘉措、第七世法王格桑嘉措以及第十三世DL土登嘉措,总共有六位。虽然我也在历代法王的法座上面,但我觉得应该以一个正直的角度来看待整个藏传佛法的历史,其实历代法王对西藏的佛法是非常有贡献的,具极大恩惠。所以,我觉得这一个传承是非常殊胜的。我的另一个《广论》的传承来自于提切仁波切。虽然这两位上师都已不在世了,我也确实为此而难过,为了能使上师欢喜,虽然自己并不是很懂,可是我还是会在此尽力地为你们传授《广论》的教授。

传授《广论》的时候,有许多不同的传授方式:或是以讲授的方式,或是以观授的方式,或者是以诀授的方式等。今天,主要的是以讲授的方式,来为你们传授《广论》的传承。虽然是以讲授为主,你们还是可以一边听讲一边做观修。因为我们所学的内容不能只是像听故事一样地听听而已,听闻时可以观想,尤其是下课之后,你们可以温习一下今天所说,理解后好让自己去做这样的观想。可是你们不应该说你们获得了观授的传承,应该说只是获得了讲授的传承。

在听闻的时候最好要有经典在旁边,我虽然没办法逐字地加以解释,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可是我会慢慢地念诵,觉得有必要重点解释的地方,我会来作补充及解释。所以,你们旁边若有经典就可以取来阅读。

我现在有一个想法,因为《广论》最主要是来自于《道炬论》,再加上《道炬论》的传承也是非常稀有难得,所以我想在还未正式传授《广论》的讲解之前,先为大家传授一个《道炬论》的口授传承的话,可能会更为殊胜。我的《道炬论》传承来自于昆努喇嘛(格西仁增丹贝),昆努喇嘛的传承来自于康萨仁波切。

梵文曰:菩提巴达菩提崩(藏文译:菩提道炬论)

敬礼曼殊师利童子菩萨

礼敬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僧众

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现觉道灯

“菩提”两个字,指的是大菩提,也称无住涅槃。能够获得无住涅槃,正觉一切遍知的佛果位的方法是什么呢?为了诠释其途径或者是方法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了“道”。“炬”这个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无明可以分两者:一是不了解实相的无明;二是颠倒、执着的无明。我们必须要以智慧的火炬,来消灭未知甚至颠倒执等黑暗。通过智慧火炬的光芒去除一切无明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了《菩提道炬论》。

“礼敬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僧众”这一句,是说法前的礼敬文,是对三宝所做的一个礼敬。“应贤弟子菩提光劝其善现觉道灯”是说到了著作前的一种承诺。

接下来,我们来看《广论》。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