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洛桑卻佩格西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3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4 23:17:40    点击次数: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3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8-03-20

狮子贤写的《现观庄严论》注解《明义释》,在前行部份说明了撰写注解的原因,上一次已经讲解完毕。

  在《现观庄严论》的开首有四句礼供文,是向谁作礼供?直接向「三智」作礼供,间接向《现观庄严论》的论着本文「八现观」作礼供。论着本文阐释的内容和《现观庄严论》礼敬的对境是相同的。其他的论着的礼敬文和论文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各有不同。狮子贤在《明义释》里,讲到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一开头的礼供文,先礼赞「三智」,有两点必要性,第一点:自利的必要性;第二点:利他的必要性。自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请看文,「圣慈氏自己与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显者,又由各各自证之智,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圣者弥勒显示自己的行持是随顺胜士(夫)的行持,依此显示让其余的所化机了解到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因而作礼赞。

  若礼赞「佛母三智」的话,又怎能知道礼赞者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呢?胜士若要从事撰着等重大事情时,在还没有正式做之前,会先对殊胜对境作礼赞,这是胜士的作风。至尊弥勒也是,撰着《现观庄严论》时,先向三智作礼赞,其余的正直人士,看到后,就可了解至尊弥勒是位胜士,因为祂的所作风是胜士的作风。

《现观庄严论》礼赞偈的另一个必要性,「利他」必要性,其实下面我们就会讲到了,其中有三点:第一点,至尊弥勒礼赞佛母,其余所化机听闻礼赞佛母之语时,会对佛母生起净信。第二点,依着生起的净信,会趣入听闻﹑思惟﹑修持(闻思修)礼赞佛母的论着。第三点,趣入闻思修礼赞佛母的论着后,究竟将获得善妙品「相智」。这是礼赞偈的利他必要性。

  对「三智」的净信﹑希求心,于阐释三智的论著作闻思修,最后将获得相智,所以净信是获得相智的第一因。至尊弥勒肯定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因此为使他人于「三智」生起净信故礼赞佛母。

至尊弥勒肯定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是怎么肯定的呢?是由「各各自证之智」肯定的。「各各自证之智」是现证空性之智。至尊弥勒是在空性根本定中以现证空性之智获得肯定的。

  由此可知至尊弥勒已经是佛了,为什么?一般的菩萨﹑声闻﹑独觉众虽然也知道于「三智」生起净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但是他们心续的现证空性慧,只有了知空性而已,不能了知其他者;但是至尊弥勒心续中的「各各自证之智(证空慧)」了知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三智」起净信心,是得到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这就表示至尊弥勒已是佛了,有情是无法如此的。

  「各各自证」是指空性;「各各自证之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就是现证空性慧。为什么「各各自证」是指空性呢?空性是瑜伽士各自努力实修获得的,絶不可能由他人开示而获得。「各各自证之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如赞颂佛母的偈颂「…各各自证智慧所行境…」。这里的「各各自证之智」是在谁的心续中?是在至尊弥勒的心续中。

  于「三智—般若波罗蜜多有境」起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也有些人解释道:「至尊弥勒不是在根本定时以各各自证之智获得,而是在后得位时以后得智获得的。」这样说者是认为至尊弥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萨。至于至尊弥勒是不是佛,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至尊弥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萨;实际上至尊弥勒只是示现菩萨相,祂早已成佛了;就我们而言,至尊弥勒是佛。释尊出世时,至尊弥勒只是现为菩萨的样子而已,佛的八大近侍佛子,例如观音﹑文殊等虽示现为菩萨相,实际上都是佛,还有一些菩萨也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里有清楚讲到,贾曹杰写的《大乘无上续论广释》,即《宝性论》的注解,也非常详细肯定地成立起「至尊弥勒是佛」。既然至尊弥勒是佛,即可说祂是依己之「各各自证之智」肯定「于三智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如果至尊弥勒不是佛,则不可能依己之「各各自证之智」了悟「于三智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必须在后得位,以「后得智」了悟﹑获得。

  佛在世时的八大近侍佛子,是: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至尊弥勒﹑虚空藏菩萨。这八位菩萨只是在释尊转动*轮时示现为十地菩萨相而已,实际上都早已是佛。「近侍佛子」的「近」是亲近﹑靠近的意思,指十地菩萨已快接近佛果的意思。在很多论着里都认为祂们是佛,这样认为也不矛盾,祂们实际上虽是佛,但为了必要性,示现为十地菩萨相,因此,在一些论着里称呼祂们为菩萨,在一些论着里称呼祂们为佛,这之间并无相违。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迦叶佛出世时,以名字「波罗门童无上」的菩萨行相,示现为迦叶佛的弟子,实际上早已是佛。实际上八大近侍佛子是佛。

  至尊宗喀巴大师写的《密咒道次第广论》,主要是「密集金刚」的释论,「密集金刚」是世尊讲的,宣讲时并不是聚集众多的弟子,为大众讲的,只对少数极利根﹑心续已成熟﹑已学习共道的所化机宣讲,这些所化机有出家﹑在家二众。宣讲时并不公开,是秘密宣说的。佛宣说「密集金刚」主要是对殷札布帝国王偕其眷属众宣说的,国王是位在家众,有妻﹑有儿。殷札布帝国王依着佛宣说的「密集金刚」修持,就在该世证得双运的佛果位。他虽然证悟成佛,却未示现任何成佛后的事迹,还是以在家相管理国家。释尊也知道他已经证悟成佛,但没有示现成佛后的事迹。后代宗喀巴大师在《密咒道次第广论》说:「殷札布帝国王偕眷众,虽已成佛,然未示佛迹,犹如导师眷众八大佛子,虽已成佛,然未示佛迹。」

  这里是以「至尊弥勒是真正佛」的角度解说的。

  「由各各自证之智」指现证空性之智。「般若波罗蜜多有境」指三智。下面会提到许多次般若波罗蜜多都是指三智。《现观庄严论》的内容也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狮子贤论师说《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是般若波罗蜜多。「净信」指最极信仰﹑恭敬。「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指闻思修达究竟已,是获得相智的主因。「如是定解」由各各自证之智获得定解。由谁的心续获得定解?由至尊弥勒自己心续肯定的。总之,至尊弥勒在空性根本定中,依现证空性慧﹑各各自证之智肯定了哪一点?肯定「对于般若波罗蜜多有境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所以,至尊弥勒为使其余所化机对三智起净信故,因而礼赞三智。

  「信如众善之母」,虔信是一切善之母,如父母亲。例如,皈依三宝,要先对三宝产生信心才会去皈依;或者若想得到相智,就要先对相智生起信心才会去追求;所以,获得一切善妙—相智的主因,就是如母般的「净信」,对此至尊弥勒已得定解,要获得定解不是由手脚获得的,而是由心获得的,由各各自证之智获得定解。至尊弥勒很清楚「于般若波罗蜜多产生净信,是获得三智的主因」,为使其他所化机也于三智起净信故,因此礼赞了三智。

  请看文,「如是定解后,欲令(等)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胜﹑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趣证其义故,生起最极净信故,且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所有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如是定解后」指至尊弥勒获得如是定解后。「欲令他等」的「等」字是多数词﹑复数词。所以请加「等」字进去这是指利根﹑钝根的所化机众。接着,应该没有「般若」这两个字。「于薄伽梵母」,一般「薄伽梵」是指「佛」,这里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最殊胜」是非常卓越。

  「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指无量功德大珍宝的出生处﹑根源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功德宝是指三智﹑最殊胜也是指三智﹑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也是指三智。至尊弥勒对于「一切善妙的主因」已得定解,为使其他所化机众也于三智生起最极净信,趣证其义,刻意趋入故,「…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在如实诠说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前,先行礼敬。在撰着一开始,有次第性地,诠说佛母功德,先行礼敬。就是先行诠说三智「佛母」,三智是什么?基智﹑道智﹑相智;再予以礼敬。

  《现观庄严论》的四句礼赞偈:

  请看文,「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

  第一句诠说「基智」功德﹑第二句诠说「道智」功德﹑第三句诠说「相智」功德﹑最后一句向三智敬礼,这样正好是「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如其之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胜士夫若要从事某件大事,或写某部论着时,都会先向殊胜境作赞扬﹑礼敬。向谁赞扬﹑礼敬?不一定。例如《入中论》直接礼赞的对境只有「大悲心」,并没有直接礼赞佛﹑菩萨,意义上是有礼赞,但没有直接礼赞。《中观根本慧论》﹑《对法俱舍论》﹑《释量论》这三部都是直接礼赞佛世尊。《释量论》和《对法俱舍论》的礼赞方式很类似;《中观根本慧论》则有点不同,礼赞偈说:外道师虽有众多的说法,可是没有一位如同世尊,由宣说「缘起﹑八不」之法,引导所化机前赴解脱道,以此礼赞佛世尊。在此,是礼赞三智,等于是礼赞佛的相智。所以,礼赞的对境各有不同。

  在此礼赞的殊胜对境是三智。至尊弥勒礼赞三智,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显示自己的行为随顺胜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胜士夫。第二﹑为使所化机对三智起净信故,因为于三智生起的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相智」之主因;倘若礼赞三智,其余所化机将对三智生起净信,自然会趣入三智作闻﹑思﹑修,依着闻﹑思﹑修将可慢慢引导他们迈向佛果。至尊弥勒心想有此必要性,因此,礼赞三智。

礼赞的对境是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三智只在圣者心续中才有,凡夫的心续中没有。基智在所有圣者的心续中都有,凡是圣者皆有基智;道智只在大乘圣者的心续中才有,小乘圣者的心续中没有;相智只在圣者佛的心续中有,菩萨也没有。

  基智是什么呢?基智是现证无我﹑现证四谛之慧。「现证四谛之慧」是现证四谛﹑无常十六行相之慧。基智在圣者佛﹑圣位菩萨﹑圣位声闻﹑圣位独觉的心续中都有。基智是主要证得解脱的方便。道智只在大乘圣者心续中才有,主要是大悲心﹑菩提心﹑证空性慧,大乘圣者心续之道,全都是道智;「大乘圣者心续之道」与「道智」同义。相智是佛地之智,只有圣者佛才有。基智﹑道智﹑相智,这三者简称三智。

  声闻﹑独觉二者,主要是追求解脱,他们不追求相智﹑不追求利他,只想要独自解脱而已。这样,如果修持基智的话,基智可以正确的引导他们迈向声闻﹑独觉的解脱地,不需要道智和相智。总之,要证得解脱,一定要断除补特伽罗我执,而基智正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若好好依着基智修持,必定能断补特伽罗我执;一旦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即证得解脱。因此,基智可以引导声﹑独圣者迈向解脱地。

  圣位菩萨是追求利他为主?还是追求佛果为主?以追求利他为主,并不以追求佛果为主,因为要证得佛果,必须利他;圣位菩萨为了究竟利他,必须证得佛果。因此,圣位菩萨以追求利他为主要,追求佛果为次要。圣位菩萨既然以追求利他为主,依着道智即可究竟利他。圣位菩萨修持道智,可以究竟达成利他,因此,道智是圣位菩萨修持(利他)的方法。

  佛的责任最主要是转动*轮,为弟子说法。转动*轮说法的无上增上缘﹑无上的方便,就是相智,因为为他人说法,自己必须先了解,才能够为他人说法,了解是由相智了解的,手脚是不能了解的;自己了解后,还要有「欲为他宣说」的利他心,若无利他心则不会对他人宣说,而欲作宣说的心﹑动机,也是相智。想要使他人离苦﹑说法饶益他人﹑引导他人迈向解脱地的这些心,都是相智。所以,说法者是相智,欲说法之心也是相智,欲说法利他之心也是相智,因此,佛以相智为增上缘而转动*轮。

  三乘的修行都含摄在三智中。基智引导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道智引导菩萨众行究竟利他行;相智转动*轮为弟子说法,所以三乘的修行全部含摄在三智中,因此,三智的功德,非常殊胜﹑卓越﹑无量无边。

  既然三智具有如是无量无边﹑殊胜卓越的功德,因而若于三智生起净信,那是获得一切殊妙品(善妙)的主因。

  因为有这样的必要性,所以《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云;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向基智礼赞。

「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向道智礼赞。

「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向相智礼赞。

「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先赞般若波罗蜜多功德为前行之敬礼。

  藏文是「解脱」意义的字句很多,例如,「寂」是解脱;「最寂灭」也是解脱。

  第一句「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是礼赞基智。礼赞的方式有三:第一礼赞修行基智者﹑第二礼赞基智本身﹑第三礼赞修行基智的果报。

  「修行基智的所依」是谁呢?诸求寂声闻。字面上虽直接讲声闻众而已,但间接也包含独觉众。为什么含有独觉众?因为声闻﹑独觉都是追求解脱的补特伽罗,不是指声闻﹑独觉阿罗汉,是指尚未证得解脱﹑在「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声闻﹑独觉阿罗汉已得解脱,不须再追求。

  「由徧智」,徧智就是一切智﹑基智。在「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是希求解脱者,要寻求解脱,必须透过某个方法才能得到,方法是什么呢?是一切智(徧智)﹑基智,由一切智求得解脱。

  「引导趋入最寂灭」由一切智引导「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由修持一切智故,一切智将引导他们证得解脱。「最寂灭」是他们追求的果报;「一切智」是方便;「诸求寂声闻」是所依补特伽罗。所以,这是由「所依﹑方便﹑果报」三种角度作礼赞。总之,第一句的意思是:「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由方便「一切智」引导迈向解脱。」

  第二句「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礼赞道智。如第一句,礼赞的方式,也有三:所依﹑方便﹑果报。所依→修行道智的补特伽罗﹑方便→道智﹑果报→修持道智的结果。

  「诸饶益众生者」是菩萨的名称,因为诸菩萨众唯作饶益众生事者,所以「诸饶益众生者」是指菩萨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依道智为方便,能成办世间的众利益。唯作饶益众生事的菩萨众,以道智方便,将能成办世间有情的众利益。

  菩萨如何成办世间有情的众利益呢?由行布施﹑修忍辱﹑说法﹑对小乘者宣说小乘法﹑对大乘者宣说大乘法。总之,依着其所需而作利益世间有情事。怎能如此呢?因为他心续中有道智的关系,由道智激发做这些事。譬如,做好事﹑坏事都观待于心,我们若有一颗善心的话,善心自然会激发我们做善事;如果有强烈的瞋恚心,瞋恚会激发我们生气﹑做坏事;若有强烈的助人的心,自然会激发做好事;菩萨也是一样,菩萨的心续中有强烈的证空慧﹑菩提心﹑大悲心﹑道智的关系,由之激发起做利益众生的事,例如行布施﹑修忍辱﹑说法等,菩萨甚至连呼吸都在利益众生,这些全仗道智的恩惠所赐。

  一般说:基智是证无我慧﹑基智是道﹑基智是圣者心续之智,这些都是称赞基智,但若称赞「基智是引导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的话,则没比此更好的称赞了。对道智的称赞也一样,虽然称赞道智是最重要的,或说其他的赞词,但若称赞:「道智是菩萨利益世间最好的方便」的话,则没比此更好的称赞了。

  第三句「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赞颂相智。藏文「ㄎㄤˊ」是相智的意思;藏文「仰大登巴」是真正具足的意思;藏文「图南」指真正具足相智的诸能仁﹑诸佛。「真正具足」是指「方便」;「能仁众」是指「所依」,具足相智者;「宣说此种种众相法」是指「果」。

  藏文「ㄎㄤˊ」是总称,可用在任何地方,中文是「其﹑谁」的意思,这里的藏文「ㄎㄤˊ」是指「相智」的意思。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何在此藏文的「ㄎㄤˊ」是指相智:第一原因,因为在此是礼赞三智的阶段,而且已经礼赞基智和道智了,剩下的是相智,所以可以了解,在此的「其」是指相智。另外一个原因,藏文「图南」是能仁众的意思,心续中真正具足的是「能仁众」,既然是「能仁众」,所以「其」字是指「相智」。

  藏文「南巴坤滇」是「具一切相」的意思,是指「所诠—经典内容」。藏文「那措」是「种种」的意思,是指「能诠—经典」。所诠具足一切相故,能诠方作种种宣说。什么是「所诠具足一切相」?只所诠内容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大乘﹑小乘﹑声闻﹑独觉﹑菩萨等众多的法。因为所诠的内容具足一切相,因此能诠的经典作种种宣说。整个意思是:能仁(诸佛)既然真正具足相智,遂依相智为方便,为各不同的所化机,以能诠的经典宣说种种所诠具足一切相之法;宣说各种法,有:小乘法﹑大乘法﹑密咒法﹑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等。佛是依于相智为方便而宣说各种法,因为佛已真正具足相智故;简单而言,这是赞颂「相智」。

  第一句讲:有学位的声闻﹑独觉二众要抵达解脱地,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着基智为方法即可抵达。第二句讲:诸圣位菩萨众要利益世间,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着道智为方法即可成办。第三句讲:诸能仁众(佛)要为所化机转动*轮宣说佛法,并不是没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着相智为方法即可宣说。从这三句可知这是称赞三智的无量无边﹑殊胜功德。

  前三句已经礼赞了三智的无量无边﹑殊胜卓越的功德;最后一句(第四句)「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是敬礼声闻﹑独觉﹑菩萨,偕同眷属众之佛母。「佛母」是「三智」,有:声闻﹑独觉之佛母,菩萨之佛母,还有被声闻众﹑独觉众﹑菩萨众围绕之佛的佛母。这是第四句的敬礼。「偕同」是指佛俱有声闻﹑独觉﹑菩萨等眷众,佛在中央,四周围绕着声闻众﹑独觉众﹑菩萨众。

  这里是向声闻众﹑独觉众﹑菩萨众围绕的佛的佛母致敬礼。为什么不是向声闻的佛母﹑独觉的佛母﹑菩萨的佛母敬礼呢?佛是主要者,声闻﹑独觉﹑菩萨众是围绕着佛,向主要的佛的佛母致敬礼的话,附带的可以了解是(等于是)向围绕在佛旁边的声闻﹑独觉﹑菩萨众的佛母顶礼。

  「先向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只有这句,就表达重点要义了。若约摄起这四句礼赞偈的意义,就是「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是敬礼先行如实赞颂三智功德为前行之佛母。如果不加广解这四句礼赞偈,只指约摄起这四句礼赞偈的要义,就是这句话:「先向如其所有功德为前行之佛母敬礼」。

「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由道智能成世间利,诸具种相智佛宣此种种众相法,声闻菩萨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礼。」这是《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下面是《明义释》的解释:

  请看文,「如是云云。此颂是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具伟大殊胜功德」…

  「此颂」指《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以此偈颂,诠说此(三智)具足之功德,极为殊胜卓越。总之,以前述的礼赞偈诠说三智的殊胜功德。

  请看文,「闻此颂后,诸随信行者,初即于此不起怀疑,立生净信

  既然礼赞偈诠说了三智的殊胜功德,听到礼赞偈「其他所化机众」指前面提到「欲令他等…生起最极净信」的「他等」就是其他所化机众,这可以分为「钝根﹑利根」两种。钝根者是随信行者;利根者为随法行者。钝根者只要听到一些感动的言词,就会马上生起信心,利根者会对所听到的动人言词,不会马上起信,会先观察该法,之后才生起信心。听到至尊弥勒在礼赞偈赞扬三智的殊胜功德,钝根者(随信行者)会马上﹑毫无质疑地生起信心。

  请看文,「诸随法行者,亦由(所谓)离一异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道﹑相无生,于颂义所说之般若波罗蜜多不见有违害

  「诸随法行者」是利根者,会先作观察。怎么观察?至尊弥勒在礼赞偈的第一句说:基智可以引导声闻﹑独觉众迈向解脱地,要被引导至解脱地必须要断除我执,要断除我执必须证得无我。利根者是这样作观察的。第二句说:依着道智可以成办利益世间事,要成办利益世间事必须要有证空性慧。第三句说:世尊依着转动*轮宣说种种法,相智必须是「能了知一切法之智」。

  利根者会观察:基智确实是了悟补特伽罗我无生吗?道智确实是了悟道无谛实成立吗?相智确实是了悟诸法无谛实生吗?

  观察时,「亦由(所谓)离一异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透过离一异等之量﹑正因,作观察的正因有很多,「等」字包括:成立基﹑道﹑相三者无生的道理,基智的所缘是「基」﹑道智的所缘是「道」﹑相智的所缘是「相」。成立起基﹑道﹑相无生,例如「有法—基﹑道﹑相三者,胜义上应是无生,离一异之体性故」,可以举出很多理由来成立。

  所以,依着所谓「离一异自性」等众多理由,了知基﹑道﹑相无生的道理。「全然了知基﹑道﹑相无生,于颂义所说之般若波罗蜜多不见有违害」,了知「基﹑道﹑相无生」已,于礼赞偈诠说的不见有违害,至尊弥勒说的是真实的,见到没有违害,才生起净信。

  以上是「诸随法行者,亦由(所谓)离一异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道﹑相无生,于颂义所说之般若波罗蜜多不见有违害」,这一段的意思。

  至于「基﹑道﹑相无生」比较复杂,今天没有时间解释。简言之,听到礼赞偈后,《现观庄严论》的特定所化机:钝根者会马上﹑毫无质疑地对佛母生起信心;利根者会加以观察,不会马上起信,会观察至尊弥勒说的到底是不是正确?合不合理?以众多正理加以观察后,见到至尊弥勒说的并没有违害,才生起信心。《现观庄严论》是为两类特定所化机宣说的。

  到此已经讲解了《明义释》的礼赞偈和《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明义释》的礼赞偈,所礼敬的对象是般若波罗蜜多,主要是指果般若波罗蜜多。一般而言,般若波罗蜜多分为四种:果般若波罗蜜多﹑经教般若波罗蜜多﹑自性般若波罗蜜多﹑道般若波罗蜜多。在《明义释》的礼赞偈是礼赞「果般若波罗蜜多」。《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是直接礼赞三智,间接礼赞八事,因为三智的修行全部含在八事当中。所以,礼赞偈虽然直接礼赞三智,但间接是礼赞八事,也是礼赞整部论的论义。

  今天就讲到这里。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