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梦参法师

梦参法师 华严经选读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7-06-05 16:41:07    点击次数:

\"/\"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世间大导师离垢无上尊

  不可思议劫难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

  为众广开演饶益诸群生

  如来出世间为世除痴冥

  如是世间灯希有难可见

  这十林菩萨,第二个慧林菩萨,他所赞叹佛的颂言.表示佛所行的都是空行,十行菩萨所修的行位菩萨啊,住而后发心,发心行道,行道是度众生而不执着,没有染故,清净的.说行在,他的行从内心自性发起来的,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对众生不起执着,佛就如是成道的。所以他称赞,世间的大导师,离垢无上尊,就是佛。

  十颂的意思都差不多的,前头所说的意思,就是说佛离垢清净,接引众生,导引众生。

  不可思议劫难可得值遇

  经过好长时间不可思议,那么多时间的劫,但是呢,没有缘的是遇不到的,难可得值遇,就是表明佛难遇啊。

  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

  这也是约有缘说的,没有因缘见不到的,就是佛放的光明嘛,世间都见了。这大家怎么理解?现在我们见没见?你从义理上会,佛所说的法,所遗留下来的像,这叫住世三宝,说世间的僧,我们所见到的都是住世三宝。理体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理体三宝。佛的住世三宝的时候这是像啊,这叫像法啊。这个形容是约理性说,佛放的光明,世间无不见,没有不见的,没有见不到的。现在咱们是见不到的。那从另一种意义说我们看见佛像,读诵的佛经,见到的僧宝,这个见啊,不如见到的佛在世说法清净。前头说难可得值遇,这是佛的放大光明,世间没有见不到的。怎么理解,那照世上说难可见,从理上说,佛放的光明我们作为般若智慧光吧,如果能照般若义,学甚深的空义,从理上见的啊。

  为众广开演饶益诸群生

  广开演就佛说法,佛在世的呢是语言,现在呢,在末法时候呢我们是文字,把佛的语言啊记成文字,传布于十方,来饶益一切众生。

  如来出世间为世除痴冥

  冥是冥暗的意思啊,痴是愚痴的意思,佛在世间上就是给众生的,除众生的苦难,除众生的愚痴。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啊。这个是事了,佛出世间就象灯的光明一样的,形容灯的光明啊,说这个时候众生的业啊,见不着佛的这个光明了,前头说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这个第三个偈颂就说佛如世间灯,难可见,就是难值难遇。如果你不用理解上来理解啊,你在文字上去分析,是矛盾的,在理上理解啊,难得见,是他不是三宝弟子,无缘。就是三宝弟子他有业障,惑业给他障住了。佛对世间说,利益很广,但是得你遇到有缘,没缘就见不到的。

  已修施戒忍精进及禅定

  般若波罗蜜以此照世间

  这首偈就是六波罗蜜,咱们平时讲的太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六波罗蜜,佛以六波罗蜜在世间度众生,让一切众生嘛,都能消除这个惑业苦,除三障,开智慧。

  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无有能得见

  这首偈是说佛的功德,没有什么可与佛相等的。想要比,相比来说不可得,就是佛佛道同,其他的菩萨,九界众生不能跟佛相比,叫无能比。说你不了得法的真实义,就是诸法的体啊,法的真实义说的法体,咱们经常说是法性。真实义呢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名词不同,义理是一个,就是法的真实义。若想见法的真实义,就得心开意解。心开意解就要学了,学完了经过行了,行完了经过证了。现在这个慧林菩萨,他在示现行位菩萨,实际上他们是,都是跟文殊、普贤相等的了,在他那个佛国土都成就的了。

  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无有能得见

  佛身及神通自在难思议

  无去亦无来说法度众生

  若有得见闻清净天人

  永出诸恶趣舍离一切苦

  这个无与等跟前头无能比意思是一样的,想求比不可得的。若了法的真实才能得见,不了法的真实不得见。那佛的神通力,佛的自在力难思议。难思议就是我们凡夫去揣度啊,达不到的。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无去无来,如如如是。这都是圆教话啊,这些话啊,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相的,无作的。度众生是无作。佛住世间无相,如来,如者是不动,来者是随缘,不动随缘,随缘亦不动。象咱们现在讲这个啊,佛本来在菩提场,不离菩提场到忉利天,不动忉利天到须弥顶,不动须弥顶又到夜摩天,不动。不动有来没有呢,也没来,是遍的,圆遍的。无去亦无来,没离开菩提场又来到夜摩天,没有的,这样理解就不能见如来。说法度众生,说《金刚经》上说,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说,如来无所说,这就合乎佛义了。无说无得无证,这佛是自受用啊,自受用体。即无处来之相,而到一切处,说法度众生。说法呢,说亦无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这意思啊,这些含义啊,大家掌握一个就行了。让你不要执着,我经常跟大家讲你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来取,要悟得它的性,佛所说法教化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取,相即非相,所以说无去无来啊。终日说法度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不见众生相。

  若有得见闻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舍离一切苦

  若有能见到的,见到佛的,闻到法的,若见着清净的天人师啊,就是佛,那你永远不堕恶道了。永除诸恶趣,一切苦都舍离了。这两句话可以用理上来解释了,根本没有恶趣啊,所以永离啊。苦是众生的执着,你身体没有,能受苦的是谁呢?苦的境界没有,是你心意识的幻化。这个理啊,在你发心信佛的时候,信位就应当能建立这个信心,完了再经过发心修行。因为修行了能够自己了解到了,了解到什么了呢,了解到自性了。信自己的体性,再依着这个体性而发菩提心,发个觉悟的心,达到自己体性,都是这个含义啊。不过重复,深入,深入,重复。相信你的心,没有一切相,没有一切法,没有一切事,佛心与众生,是三皆平等。平等意是在这个理上,这所说的都是理上的话,那大菩萨行菩萨道,不见众生相。

  每个菩萨,这十林菩萨赞叹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把那个发菩提心的心扩大了,把以前自己的信心只是信,经过你的住又发菩提心,再加固你的行啊,完全证实你所信的,你自己那个体性与佛无二无别。

  这个时候说的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是说的事啊,你在事相上比不行啊,本来具足的,也没有什么比不比。这就是把我们所认识的世间相,跟着法理两个合而为一了,把一切世间所有的分别诸相,虚妄诸相都合入理体,这些大菩萨赞叹的就把事相,相入于理,事入于理。那我们现在事不能入于理,例如我们的苦,我们不能理解。苦的性没有的,你感觉诸相是幻化的,这在住位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有这么一个觉心,觉照一切法。

  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

  不能知此义不可得成佛

  虽然是经过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如果你没悟着这个道理,你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发菩提心修的菩提行,修的菩提行,就悟得菩提,证得菩提,那就知此义了,那就可以得成佛了。如果没有修,无论你修好长时间修菩提行,菩提行是觉行,行无所行,无去来之相,没有修行之相,这个道理一定得懂,要是不懂的话呢,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议劫供养无量佛

  若能知此义功德超于彼

  无量刹珍宝满中施于佛

  不能知此义终不成菩提

  这显示什么呢,显示菩提果的真义。你用无量刹的那些珍宝供养于佛,这只是有形有相的世间相啊,不是觉性啊,再把这些珍宝施给供佛施众生。他怎么样能知此义呢,能施者菩提,所施者也是菩提,所施的物也是菩提,三个,没有能施者,没有所施物,没有受施者,这叫知此义了。如果你有分别,有能施者,有作意,有受施者,还有个供养的施物,这就不能知此义,不能成佛。以什么供养佛呢,以法供养,以心供养,这是能知此义,心佛与众生啊,三无差别,这就知此义了。最后的这个慧林菩萨赞叹佛的。

  这会要讲十行了。十行,你要行的时候呀,知易行难。知道的时候学的时候感觉还容易,做起来可就艰难了。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两句话,一个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做起来就容易了,这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说不是这样子的,知道很难,知道了我再去做就容易了,一个知难行易,知道的困难做起来容易。这两句话在文学界里,知识界里,辩论好多年了。在我们说知道的不容易,做起来更难了,知也难做也难哪。没有个善因缘,用我们佛法说,你能闻到吗?你没有过去生的那些因缘,没知道的缘,行的缘更没有了,行之为艰。我们前头讲的法慧菩萨,引发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身口意的行动。这以下就是行。 先赞行的功德,显我们自己本具的体性,乃至求佛加持。感应道交难思议,咱们的感,诸佛菩萨的应,感和应,在菩提道上交流汇通,就是感应道交。

  以前在须弥山顶,现在到了夜摩天宫,夜摩天宫品。夜摩,是梵语,印度话,咱们翻时分。这天叫时分天,时分天脱离山顶了,脱离须弥山顶了,没有地居,在空中了。从此以后诸天在空中,这叫空居天。行要做什么去呢,要化度众生。主要是化度众生,还有自己修行。第一个你要是化度众生你得要知道时候呀,该说的不该说呀,所以叫时分。到这个天来说,要知道时间,时分,是你度众生时候。识其时,大家读任何佛经,“如是我闻一时”中的那一时,什么时候啊?就是一时啊,前时后时中时啊,没有,就是一时。因缘契合,说法的因缘契合了,有机可度就是这一时。契合时机,听者也欢喜,说者也喜悦。

  但是夜摩天不是完全离开有法,因为他跟那个忉利天须弥顶还很接近,摄有入空,不是完全离开有。依着空,言的事摄其有。又要行道,要发心,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啊。讲的是事,事入到玄妙里头去了,玄了,说的人间没有的,听不懂的,这个人讲的很玄了,讲故事说玄妙的,说摄事入玄。再一种说呢,脱事,就是事依托事来显道理。这是夜摩的意思,就说是你得善知道时分,这个时候是末法,你想到很多成道者没有了。佛是智者,佛的预言,说在这个时候修道成道的,好多证菩萨果的好多证阿罗汉果的没有了,善知时分。夜摩天在六欲天里头是第三天,其实是翻的不同有加个须字,须夜摩天,须厌天,离诤天,这个天从来不诤的。有这么几种名词,在阿毗达磨论,还有正法念处经,还有佛地经论,还有慧远音译,讲夜摩天,说这个天哪,光明赫煜没有黑暗之分,没有黑夜白天,没有日月光,日月光照不到了。日光月光是围着须弥照的,照须弥,夜摩天高到空中去了,依他天界自然的光明,没有昼夜之分的。这个天没有一个时间停止歌舞音乐的,歌乐不停的。没有战斗,三十三天,忉利天还跟阿修罗战斗,夜摩天没有了,远离斗争了,斗争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天又叫离诤天,离开了争辩,离开争论。

  生这个天的众生得具足几种,不杀生的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感生这个天,自己能持戒又能教他持戒,修持自他的利益。再以上都叫空居天,夜摩天是开始。距离阎浮提有好远呢?十六万由旬。印度都说由旬,十六万由旬啊,距离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虚空中。夜摩天的方广边缘,一共八万由旬,他这里头有上行地,林的光明地,成处地,游行池,三十二地。他们的身量是好大呢?五由旬,身量是五由旬。夜摩天还有一个摩修楼陀,宫殿高达一万由旬,空中有山,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一切都是自然的庄严。还有种种河池园林周匝。夜摩天一昼夜相当我们人间的二百年,寿命二千岁,是夜摩天的寿。既然叫六欲天,就有男女,跟人间,跟忉利天相似的,但是男女关系不象人间。夜摩相抱,男女相爱了互相抱一抱就合了,生下的小孩,抱一抱就能受孕生子。孩子出生时候就象人间的小孩三四岁,生下来三四岁很快就长大了,他们生是由膝盖上生,从膝盖骨生。夜摩天的故事很长。

  先讲讲法吧。我们在须弥山讲的是十住法门,是从我们有信心生到了十住了,凡夫地到了十住位了。那么从十住位渐渐的就入了十行位了,夜摩天依空而住,是十行法门,依着法空之理而行。他要再进就进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是讲的十回向法门。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这个时候没有贪求,于诸境界相没贪求,这是以大悲为主,利化众生。大悲为主,慈悲,弥勒菩萨住兜率天,称慈氏菩萨,饶益众生。于一切境界无所贪求,说十回向法门。在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再生他化,他化自在天就说十地了,十地法门。这是佛所说的法如是配的,大概的次第是这样子。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为心是主者,在华严经里讲的多数是心,一成一切成,你的心成了,一切法都成了,万法唯心生,万法也唯心灭,所以说要精进不退。

  二者不惜身命。

  一般来讲,我们人生当中最尊贵的就是生命,我们学佛的弟子们换了,换什么呢?佛所说的法最尊贵,比生命尊贵得多。为了法,为了让一切众生觉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

  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

  凡是有利益的事,我们不去求它。为什么?有利必有害。莫说你求的时候用种种手段,想种种办法,求到了,是祸害。在家的弟子求福报,供养你,供三宝,你把他转出去就是了,给他增长福报,越转越大,不必贪求利养。

  跟我们好多道友说,求是求不到的,化缘,没有缘你化什么,有缘,有缘不用你化,他会送来的。咱们普寿寺大米白面,吃不愁,穿不愁,咱们化缘去了?人家送来的呀。但是你要晓得:常住一粒米,重于须弥山,也不要说那么重啦,吃起来怪害怕的,哪有那么重的,就是你的心,于心受之无愧。起码人家供养的,让人家得福。那我们自己没力量啊,你是没得力量,谁有力量啊?佛菩萨有力量。你不是每天念经嘛,把你念经的福德,求三宝加持的福德,转供养给他们。他们供养你的是衣食,那我们供养他们的是什么呢?福报。让他身心健康,所做事业顺利。但是我们自身--发菩提心的人,于利养无所希求,无所希求,那求什么?求法。有法就足够了,就满足了。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我们所求的法,不是在相上执着。一切法皆如虚空,佛教授我们的法,如虚空,不是虚空,你观想象虚空,而我们这个是真空,真空不空。

  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

  每一法都是法界,这是从理上观,要从我们的心里观,我们的心是遍的。

  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

  法印,翻过来,印证诸法。佛教授我们法,怎么样印证呢?法印很多,有一法印,二法印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用法来印证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心来印证法,让我们的心,跟法相结合。为什么讲印证呢?用佛所说的法来印证我们的心对不对,我们不知道对不对啊,拿佛所教授的法印一印证就对了。例如说吧,我们怎么样观想?说一切法无常,怎么样无常的?要是这件事,合符佛所说的印证,那就是真实的,要违背这个,就是不真实的。一切法空,没有真实的,如梦幻泡影。一切法苦,你要一执着,一贪求,苦就来了。一切诸法无我,你观想,哪一法是我。一切法寂静,法本身是寂静的,是你的妄念心使它不寂静,这就是法印,印证你的心,以法印心。你有贪爱没有?说没有,我能观无常了,就没贪爱了,有什么可贪爱的,都是无常的嘛,这样用法来印证的。

  七者常发大愿。

  常时发大愿,愿成佛,愿度众生,愿庄严佛国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都是大愿。这样能成就你的清净忍。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咱们说忍,没有智慧是忍不了的。你看不破,没有智慧。看不空,没有智慧。不能观照无我,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发起大愿来,怎么能够有清净忍?忍,有多种解释。对甚深的法义认可,也叫忍,佛说的无常法,我认可了,确实是无常。咱们有一法能够进入、深入的话,就成道了。知道无常,你还贪爱吗?什么也不贪爱了。知道无常的都放得下了,看得破了。看得破才放得下,但这个得靠忍力。这里讲清净忍,对于佛所教授的法,我们确确实实认知它,是智慧的,是光明的。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同时观我们所做的好事、善法,所做的一切善业,观自己所做的善法。对我们心体上说,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我们讲《华严经》的法界心,大方广的大,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发菩提心成就佛道,成就到最后,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没增加一点,还是原来本具的。我们堕落到地狱,堕落到众生,经过无量劫无量劫,也没减少,还是你的心,无增无减的。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修了一切善法,修了三大阿僧祗劫,修了无量清净道业,无作--做了没有做,这才叫清净梵行,这才能令诸佛欢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道;它有照了义,明法有照了义;又明是智慧,智慧的用。法就是理,就是理行,是果。修行的方法要依体修,要明体。一般我们说法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理行果是四法,而你要寻这个教义,在教义上要明到理。学教悟理,悟得教的道理了,接着就要修观,观理而起行,修行就成果了。行了才能得果。这品的大义就是说已经住在如来家了。要精进修行啊!

  怎样修行呢?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心的时候是求一切智慧。

  这一品请问的人是谁呢?是精进慧菩萨。这六品经都是以法慧菩萨为主的。前头已经说了五品:《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说你发了菩提心,一定得到广大的功德,那广大的功德使你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智慧增长了。那你所行的法就根据你所明的,所明白的法义去进修。这品就是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答的。

  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0。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

  这个含义很深的了,无功用道并不是不去做了,做也没个得,做要有所得啊,无得,这叫入三昧,没有其它的一切的偏见,那邪见更没有了,善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这叫普门智慧,这才能入于一切智智之门,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永得无休息。经常这样观,初观还很生疏,观久了就不生疏了。观就是思维修,思维修在一切法上得到自在,这才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成就了,永得休息,这叫真正清净的般若波罗蜜。这是根本智,还得达到方便智。说《华严经》跟其它的经不同,这个智慧底下开了方便、愿、力、智,成为十度。在世间所有一切作业到这种境界,他利益众生时就不会疲倦。一个成就者,他利益众生时也不会疲倦了,他思想里头也没有什么叫利益众生,也没有什么叫不利益众生的念头了。要有一个利益众生想,这还没有成就。众生有所求他就现,但是他所行的一切没有染浊,心里没有染浊的思维,他也现凡夫身跟凡夫一样的生活起居。但他若现圣人身那跟圣人是一样的。圆满之行,他所做的都是圆满的。他有时候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现生死,他的生死不是生死。也能示现生死。观察一切所做,示现一迥切庄严事而不贪着,就是他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智慧度还能分别理和事。

  根本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那个智,那个智是直接照根本的,这个智是作用,能分别的,这是属于实行,乃至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能起分辨的作用。在教化众生的方便当中也得有智慧。要知道众生的根器如何。要知道众生过去什么习气最重。对机教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如果不知道,摸索的时候呢,那就不容易了。所以这个智能知道他的贪欲、嗔恚,愚痴,知道他的等分,知道他的行地,乃至一念中能知无边众生的行。所有这些问题啊,都得靠智慧的分别力用,智慧有力量,在用上也就有力量。知道这个修行者贪欲非常重,你应说对治贪欲的法。嗔恚特别重,你给他说不要发脾气,不要嗔恚法,嗔恚能把你一切的善根都烧毁掉。而愚痴重的就像那傻子,学习修行时,你得分辨他过去的根机,学什么法能相应。知道众生所作、所想,口里所说的,这是菩萨智慧当中善于分别众生的根,知众生的心。这样就能以相应法使他得度。知法的真实,善求的话,知道如来的力。知道如来的法门,知道净智波罗蜜。菩萨利益众生时如医生一样,了解众生的病根——贪欲、嗔恚,、愚痴,哪个偏重。大菩萨于一念中就知道亿万众生的心念。所以相应说法,顺着理体,顺着自性给他说法。或者给他讲四摄法,或者给他讲慈悲喜舍,对病下药。佛所说的法有主有兼,你嗔恚心很重,主的是什么呢?忍辱。那其它的呢?你除了忍辱外,你得学般若啊,没有智慧你能忍得到吗?有了智慧,从利害关系想,从自己的需要想,从现在自己当前所处的,什么环境,先得认识你的环境,从环境想。所以,这样才能知病、顺理、知根、受法,这就叫以智慧度众生。

  什么是理法和果法?理就是心。果就是你做任何事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往大的因果上讲。好比你读这部经,你心里生欢喜,这就对了。这部经对你来说你能得度。不知道各位道友有这个感觉没有?当你刚发心,或者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金刚经》也好,你没发现没读经的时候,事情很少,一读经的时候事情非常多,没有时间读。这就叫业障了,要认得业障就这样来认识的。你不入佛门,好象无所谓。比喻说你离开家到外头打工,或者到美国,或者到其它别的国家,他从来没想到爸爸妈妈。等到出了家,过了一两年,得了,妄想来了,每天都想回家,想念爸爸妈妈了这叫业障,你知道吗?有了智慧,你用什么方便都是解脱的,自在的。没有智慧,没了那个德,那你就不自在了。因此必须得学,学完了,深入了能知道众生的心。这个是讲的十住菩萨在修道的时候,在度众生的时候,这些法都得具足。觉悟诸法,明白它的理,明白它的事,应该用什么法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才能达到清净的智慧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场,所以叫升须弥山。须弥山顶这个处所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天表示清净、自然的意思, 所以称它为妙高。妙高是说到了这个山峰的顶点。须弥山在人间说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来说它是低的。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须弥山而住。佛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讲到,在妙高山顶见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显示的,这个是圆教的发心品。那是形容什么呢?形容忉利天这个宫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说过法,极为殊胜

  须弥山的体是宝所成就的。在这个山外头有七重金山,还有七重香水海。其量广大。大家都看到顶上有一只鸟,那鸟叫大鹏金翅鸟。它把两个翅膀这么一鼓一扇动起飞,就有万万九千里。它经过七日七夜才能飞到这个山顶上。所以称为妙。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表法而说的。所表的是七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叫七支。佛上升到这个天,做什么去了呢?佛的法身。有的说法体,有的就说是佛的肉体不动,不动就没离开菩提场,而上升须弥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这是形容佛的业用不可思议。佛到那儿去要有作业,作业就是说法,应十方而说法。佛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为了说这个十住品。

  十住品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闻思修。信了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就是闻到这个十住法门,要去思惟修行。要理解它的体,而不是相。因为这个住是无住。十住、是住即无住。因此这个法门比十信又深入多了。十信讲体,那个体只让你信。因为能信才能做,做了才能证得。十住法门,所学的解说的道理都是微妙的。因为一到住位,见了法性,就是生到如来智慧之家。这个时候,一切的无明顿尽,这才叫真正的开悟。大彻大悟。但是习气、烦恼,还须渐渐的以法自除。三十位菩萨一位一位的断这个烦恼,断习气。像《十住品》中所说,菩萨住处广大,跟虚空法界等。因此说他住在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住处。在十住位的菩萨发菩提心,那叫《发心功德品》。这个功德不是平常所讲的功德,是《华严经》的发心功德。他一发心就跟诸佛平等平等。《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成等正觉。一发心就跟究竟心平等了。如是二心初心难。这说的是入了住位的发心,不是现在咱们的发心,也不是十信位的发心,这个绝不能跟三乘方便教来相等,这是华严独特的。三乘法,小中大都叫方便教,方便教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十住菩萨就是地前菩萨,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折服现行的无明使它不起。能够渐渐的登入十地。因为这个是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依这个根本不动智发心的缘故。成就什么乘呢?成就如来的一切智乘。为什么能够百劫做佛呢?因为入了住位就不同三乘。他所用的是三种观行,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以华严三观来圆满此位。

  佛佛道同都是从本心地信、住起行。住到如来家,以此来形容住到须弥山顶,这讲的是世间相。因为这是讲佛要升到善法堂,须弥山顶上的时候,讲这个处所的历史。到善法堂说法,说什么法呢?说十住法门。在善法堂说修行十住法,故叫妙高峰善法堂。谁请佛去说的呢?是佛自升到忉利天,帝释请佛,有请才说。有根再假外缘,叫缘促成,这就是说法的趋向。十住位说法,不止这一处,不单说这一品经,此处所说的只是须弥山顶品而已。说十住法门共有六品经。如《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明法品》,这六品经所说的都是十住法门。《须弥山顶品》和《须弥山顶偈赞品》这两品说的是方便发起,后四品就是正说了。现在说的是开始,用这个须弥山顶处,来表示这个法,随着经文再解释它的意义。因为在这品以前,是在普光明殿人间说的,成就十信心。十信满了入了住位,所以在须弥山顶说十住法门,一位一位的升进。这六品经把十住法门说圆满了。由此可以看出此品是以这个处所来表明这个法的。

  而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为什么叫齐现呢?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有无穷无尽的忉利天。每个四天下的忉利天,阎浮提同看见如来坐在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华严经》一举十,十完了再举,十成千,千成万,完了重重无尽,这是放开的。收摄呢,回归于一尘、一毛、一念、放时无量,回收的一毛一尘一滴,都可以。而时,什么时候呢?在佛菩提场的时候,普光明殿的时候。说法的主,说法的伴,与会的那些大菩萨,全来集合到一起了,全来闻法。这讲重重无尽的十处,前会并没散,后会又再说,这是《华严经》特殊的意义。必须这个会结了,才说那个会,不,这个会并没散,就是去开那个会,这叫重重无尽。菩提树为本,其它的都为伴,一共有九会,《华严经》一共讲了九会,始终没离开本,其它都叫伴。

  这第一会是体,其它的会都叫用,同时顿遍。体即是用,用即是体,无前无后,不坏前后,同时俱演。这意思就说佛升到忉利天说法,菩提场还在说法,普光明殿还在说法,并没散。并不是这个会完了到那个会去,同时顿演。不离觉会,而升四天,没离开菩提场升到忉利天,而且十方一切四天下。所有这个都看见佛还坐在菩提树下呢。十方讲佛与十方诸大菩萨,同到菩提场,而演说法。都感觉着自己对着佛,佛给他们说的,这种境界相啊,咱们经常说不能用意念所想象得到的。现在可以用这个比喻但是不能现身,能现影,咱们用宽带在这儿讲,妙吉祥寺也能看到,我们这讲他们也能听到,那是影子。佛这个不是影子,十方都看见佛在说法,在这个会看见佛对着他说,都是对面说法,他们并没感觉差异,都如是啊。“靡不自谓恒对于佛”,没有一个不说我这对着佛呢,佛对我说,所有菩萨乘佛的神力都在说法,尘说、刹说、正报说、依报说、微尘刹土都在说法。这就是华严的特点,只有《华严经》这样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华严经》上说,设有菩萨经过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法,具足了六种神通,由于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故,又名假名菩萨,不是真实菩萨。虽然能够闻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贤首品》所要辨别的。在《贤首品》中“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乘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上来所说这个法,能够信入,不用说你解、行、证,就已经入佛种性了。又曰:”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能信《华严经》这种教义的法,非常的难。说他的神通妙用,手擎十佛刹,在空中往上一劫,这个不为难,能信华严者最为难。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这样说,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的法门,闻而不信,将来亦能成金刚之种。光闻到了不信,现在不信,将来一定能信。就像人吃了金刚,能消化得了吗?闻了《华严经》亦复如是。永远不会退堕、永远不会消化。因很远,但是能不退。这是说因是种下了,现在不信,将来经过一劫,他一定能够信入的。此即是《贤首品》的大意。

  此品让我们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达到普贤的性德,普贤的行德。普贤的性德自在妙用的庄严,而能安立,建立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圆融无碍:天台智者大师就依着这一品,建立的圆顿止观:发大心的修行者。他的信心是圆信,圆满的信心而起的修行,这叫圆行。圆行就圆满通达的、圆融无障碍的圆行。行圆行者一定住于圆位,以圆满的功德庄严自己的法身,那么,以圆满的智能力量,来建立一切众生。所以称华严宗是圆满的教义。它是圆法,从开始就是圆。起圆信、行圆行、住圆位、得圆德、起圆用,都用圆融来贯穿。闻到法是什么法呢?生死即涅\0,生死的色身就是法身。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般若,烦恼就是智能,智能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智能。现在我们这具缚的凡夫,受惑业所束缚,在《华严经》中讲,说你的业果就是解脱,这个道义是很深的。般若解脱就是达到究竟的佛果,般若的清净就是解脱自在。你听到一切法,一切都是圆法。那么怎么样起圆信呢?信一切法即空。相信在体性上一切法不能建立是空的。依着空而建立一切有,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实的。如何达到空有之中,空和有就是中道义,空假中三观,没有三观而立三观,就是没有空假中,而立空假中。所立的不是真实的是妙有的,妙有非有就是真空。一而三非三,一而三即三,这样才能进入中道,达到究竟清净自在。能够闻到这种甚深的法不疑惑,不用说你进入了、信了不怀疑,理解到空性就是如是,闻着甚深的法、广大的法,没感觉有什么奇异,一切法原本就如是,这叫真正的勇猛精进,这样的信才叫圆信。信一切法就是如是,这样就叫圆信。那什么叫行呢?圆教所立的修行,直至无上菩提,不求其余诸法。专求无上菩提。不为人天果报,声闻、缘觉、权乘的诸佛菩萨。唯依最上乘发无上菩提心,究竟达到无上的佛果,这叫圆行。 圆信跟一般的信佛、信法、信戒、信定、信慧,跟这个不一样的,这叫圆信。圆行是专求无上菩提不趣向三谛各别的修行。 在这种修行所起的德和用上,就是性德所起的体用,这就叫圆行。 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不起疑惑,信一切法就如是,这是不可思议的。

  《贤首品》是文殊师利菩萨发起的。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答。说出了这品经。《贤首品》讲的是实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观行。行是依着观力而来的。行必须得有德。因为信就具足了德,没有信心修华严行是不可能的。那个信的德,就是你行道有得于心的信,德就发生作用信圆满了,就到了住位,所以《贤首品》所教授我们的方式,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做。信解如来的因果。行了依着如来的因果所行,普贤菩萨的五位行法,以此来调和身心,这就叫起身心正念。集一切如来的善根,所有的思念,就是利益众生,这就是贤。从凡夫开始就能够彰显、顿入法界,知道一切诸佛的因果理智,一时顿现,这叫首。又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果行,证果而后起因行,成信之初。就叫贤首。相信自己的性体,随顺性体,具足了性体。这个就叫贤。因行贤吉祥。咱们经常说吉祥如意,妙吉祥,吉祥就显圣德、圣德就是首,贤首菩萨就是达到自性具足性德,这位菩萨所演说的法,就是这一类的法,故叫作“贤首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此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趋向。趋向什么?趋向到后面的《净行品》。这是说十种信。如果说信。没有让他生起力量;没有让他信生根,所以叫“问明品”:“问明品”的目的,就是要由信起解。使我们没有信心的人,都能生起信心;已有信心的令他生解。解,就是开悟,由解而起行,是说已经解悟了,就要去做:由行要发愿。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发愿。愿,就是希望。愿促行;誓促愿。誓、愿、行的“誓”,就是监督你这个愿,要去执行。有这个非要去做不可的愿心,那么就能证入了。证入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成佛。

  “菩萨问明”:“菩萨”是指人说的。“问明”是指着法说的。前头是举佛的果德,现在要表因。不说佛只说菩萨,菩萨就是因。“问”呢,依着问才有答复。答复的跟问的两个含义是一个。理能够成事;事靠理成。问明嘛。意思是说这个我不明白,我问问你,请你给我说个明白。问明就问这个光明和觉。

  有问一定有答。这个问是广问的,泛问的。还有一种是难问。依理来争执,就像我们很多辩论的时候一样。说这个事情是不错,但道理说不过去。这叫问难。这品问答是谁跟谁问答呢?是文殊师利菩萨跟觉首菩萨,十位菩萨,互相的辩论。互相的问答。目的只有一个,让一切众生都能明白,前头所讲的这个光明和觉。答呢,就是答复解释的意思。说这个道理我不懂。请你给我解释解释。解释所问的事,所问的理。一一给他说清楚。把理也显明白了,事也通畅了,就这个含义。

  这一共说十个菩萨。从文殊师利菩萨开始问起,十个菩萨就十门。每一个菩萨说一门。十十成百,就甚深的分成十段。第一缘起法甚深。缘起甚深。什么甚深呢?这个缘起要能达到性空,缘起诸法,知道性空之理。第二教化甚深。为什么教化很深呢?教化一切众生,让他生起信心。第三业果甚深。现在他的因种得深,将来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因为业果甚深故,众生所有的业果。他所造的业,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微妙。第四说法甚深。对着业果甚深,而说法甚深,那佛所说的教法也就深入了。第五福田甚深。成佛要福慧具足嘛。福田的甚深意思,让你懂得去培福。怎么样去培福?供养三宝,这个大家都懂得。供养三宝里头有事供养,有理供养。理供养,普贤行愿品中说,法供养为最。事供养,我们开个慈善会啦。救济社会穷人啦,这也是供养。供养众生:你这样事供养,解决他暂时的闲难,没钱,给他点钱;他没饭吃,给他吃顿饱饭。能解决他的问题吗?你得让他培福。那这个道理是甚深的。给他说法让他了生死,再不堕三途,再不受苦难了,那这个福田就深了。法供养为最,你给说个教法,给他说说施波罗密,或者说说禅波罗密,以法来度他,这个种的福田更深了。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佛的教导?佛所有的言教。第七正行甚深。第八助道,方便道甚深。修行有方便行、有正行。有方便住、有正住。第九异道甚深。第十佛境甚深。这十种甚深,显示十种甚深的道理。这十种道理都很深的,一种是约他行说;一种约所说的法说。约行说呢,文殊师利菩萨跟那个觉首菩萨互相问答,文殊菩萨是表妙慧的,妙慧就通于那个觉首菩萨所行的道。文殊菩萨问,觉首菩萨答;觉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答。用互相问答的方式来显什么呢?显妙的智慧。因为以智慧,以慧解,能够成就道行。因为信是为主,其它觉首菩萨所答的,乃至他们问文殊师利菩萨的,这都是差别因缘,把这个差别因缘同归于佛的境界,

  依信而生解,依解而修观。

  这种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言两句就能把它说清楚的,它有次第。这个次第如何去修?如何去理解?给你讲了,缘起深理,缘起诸法甚深。什么因缘生起什么法。什么缘助成你,才能够成就。缘起的一切道理该摄一切诸法,你要想起观,依观而生解,必须得懂得缘起,一切诸法是随缘生的。诸佛教化众生时候,有的他就随顺教化而接受,有的他就不接受教化,有善,有恶。这个业怎么成的?要明。因为说法,闻法而成善,能得到佛的福田,这是随顺因。那这个缘起呢?就是因因而缘起的。

  这有十个次第。标明有十心。十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标的是信心。勤首菩萨表的是进心。财首菩萨表的是念心。德首菩萨表的是定心。智首菩萨表的是慧心。法首菩萨是表不退心。宝首菩萨是表戒心。觉首菩萨是表护法心的。目首菩萨所解释的是愿心。贤首菩萨是回向心。十心,从信心到回向心都圆满了,才成就一个究竟信心,才到信不退。佛教授的诸法,就是要你能精勤修行。行就是助道,助你成道的一个正因。但是这必须得有信心。十位菩萨都是表信心的,总成一个信。文殊师利菩萨让一切众生信佛的境界。能信的是现前我们的心,所信的是佛的境界。

  ——《华严经光明觉品第九》节录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狮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佛是经过无量长的时间修行得来的,那种修行不是懈怠,是日夜精勤。佛是怎么教导我们四众弟子的?昼夜精勤修行,中夜疲劳过度了,稍事休息。怎么休息啊?读诵大乘。读经就是休息。其它时候思维修,观想诸法。咱们所说的禅定,以为眼睛三分开,七分合,身体坐着不动,心里专注一境,这才叫定。佛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说法的时候,都在定中。佛活了八十岁,都在定中,动中定。现在西兰一位大德,他叫动动禅。他在美国跟我讲,他入定了,在那跳舞、唱歌,他入定了,这叫动动禅。这是大定的意思,但是修的方法啊,也跳舞,也唱歌,都在入定。心不在这上头。已度难度,已经度的不说了,众生难度啊,难度也要度啊,给他说法,说法叫狮子吼。佛的行为,佛的动作,佛的修行,佛是怎么样修行的?度众生。大菩萨,没有自己的观念,一天就是度众生的观念。菩萨怎么修行,度众生,劝别人修行。现在我们的道友,非得坐那儿去念佛,我是念佛堂的;或者到那去看《华严经》,我是华严部的;我学戒律,佛叫我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持戒就是修行不持戒,犯戒是不是修行?没人敢答复,犯戒是修行?你看那菩萨度众生,他怎么度的,菩萨没有观念,我要修行没有这个观念,那才叫菩萨啊,度众生就是我的修行啊,没有自己啦,光是为了别人。当你度别人是不是就是自己的修行?别人都成道了,你菩萨道是不是就成就了。现在好多道友,我要闭关什么的,那佛法什么都不懂,刚受完戒要去闭关,这几天找我,让我给他找闭关的地点。我说你先把心关闭了,就好了,把你心关了,闭关了。修行,在修行上建立修行,不是修行,修的是道,不是行为。我们在行为看,验证,那些个大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度众生的时候,他想到我这是犯戒呀?没有这个观念的。他没有什么持戒犯戒,他脑子里只有度众生,我为了度他,下地狱都没关系,他没有想到我要下地狱,他让你出了地狱就好了,地狱由我来坐吧,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那真叫行菩萨道,心量大。学《华严经》的,要转变。

  众生流转爱欲海无明纲覆大忧迫

  至仁勇猛悉断除誓亦当然是其行

  世间放逸着五欲不寅分别受众苦

  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于斯是其行

  世间放逸五欲,众生的这个欲望,就是需求、放逸。我们说慎莫放逸。是指心说的。外边的五欲境界的缘,再加你内心需求的因。把这种不实虚妄的境界执着为真实。欲望是无止境的啦,当你贫困的时候,忧恼的时候,希望有几个钱能生活,有了几个钱了还想多得。

  这不只财了,乃至五欲中最重要的男女关系,是生死的根本。但这是短暂,生生相续,怨怨相结,没完没了的。没有得到贪求,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没有满足,欲望无穷。因此就受诸苦啦。苦者是种逼迫义。你要想不受苦就要断五欲,念着五欲的人,在欲境现前的时候,他认为是快乐,这是苦恼的根本。没得到一味追求的时候是苦,得到了还是苦,未来呢,还要受果报,还要受苦,所以叫众苦啊。佛陀教授我们要摄心,不要对世间的五欲去执着,那种不实的境界,转眼成空。或者你得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还是空的啊。一切业呀,本来是空的,没有的,众生要去造,把不实的境界当成真实的,所以展转受苦,无穷无尽的受苦。佛教授我们要常常摄心,认识苦,不被苦所转。佛是证得了并断除了苦果的,苦因没有了,苦因断,因果尽。他自己证得了究竟的常乐我净,离开五欲境界,他把他自己证得的来摄化众生,引导众生。落到苦难里头的,佛是常时教导,令他离开苦难。誓度于斯是其行,度一切弃生让一切众生离开苦难,苦难的来源就是五欲。给你说说五欲的过患,认识了就不要再执着五欲的境界。同时,要断除我执,法执,不要执着有我,众生因为执着有我才入生死苦轮的,这个苦没有边际的,就是苦轮的边际,不可得。所以,我们应该谨遵佛的教授,偏受奉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四圣谛品第八》节录

  《华严经》的第八品,叫四圣谛品。这品教授我们的是,佛所说法的含义。这是前头诸佛菩萨,佛放光之后,诸佛菩萨的问答当中,问佛的依正果报。在这个问当中,所有问的问题。佛令文殊师利菩萨来回答。

  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依着华严意讲四圣谛,随着这品的文义来解释。名如来有四种实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令一切众生生起信解。依着四教加说吧,他分四种四谛,。何故不说多单云四呢?不说五不说六不说七不说八,就光说个四呢?什么意思?答的时候就说,此四种的道理,就用谛理摄受一切了。摄受的意思是明一切世间都不离苦谛,苦集。一切世间离不开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开灭道。圣就是圣人。圣人表现什么呢?一切都正。就是一个正字,什么正呢?不颠倒。入实的审之一切境界。就是无漏正法。把无漏正法,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之于心。心在理上说的,就是谛理。什么谛呢?因为实在,谛就是实。经过审查。思维。入理了。约境界上来辨,辨境。你所说的相,相不离体。你所说的话不能离开真实,产生决定义。所以世出世间的两种因果周,佛所教授我们的决无虚妄,决无差错,是谛实的,所以叫圣谛。境是对着智说的,智对心说的。谛审的意思,必须得有智慧的明了。有圣智来观察一切诸法。圣谛就是了解到苦无苦,没有苦。怎么没苦呢?以般若智慧的观照,苦无自性,缘生诸法是空的。

  世间有漏的这个果叫苦谛。出世间无漏的因是道谛。苦是受逼迫苦恼的含义。就是你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些苦都是真实的。苦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第一个是苦苦。说你正在痛苦,苦恼的时候。本来生在这个世间就是苦,又加上你生病啊,或者是受到什么灾害啊。苦上加苦叫苦苦。坏苦,你享受快乐结束的时候就苦恼了。坏了叫坏苦。举例来说吧。例如你玩的很高兴,或者是看电视。看电影。游乐的时候,玩完了呢,快乐结束了,苦恼就来了。快乐的时候不感觉消耗过度,完了所留下来的是痛苦。乐是苦的因啊!苦是乐的果。你在不苦不乐的时候,无常变化自然规律支配你的时候这苦恼了。这苦恼包括什么呢?生老病死。这叫行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呢大家都知道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五阴炽盛。求不得。在此不详讲。

  集谛。这个在《大乘起信论》里头讲两种熏习。熏习来的。熏习来的什么呢?世间一切的生活情况。在生活当中,你的行动,思想的状况,就受贪嗔痴爱把你支配着,使你造了种种善恶的行为,这叫业因。积聚很多的因这也是真实的。如实不虚的。感来的是什么呢?感来的是生死苦果。

  灭谛。灭是尽了,熄灭的意思。灭了就是没有了。让你灭个什么呢?灭烦恼的因。我们往往烦恼的时候不去观照,随着烦恼转。那烦恼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生烦恼?找找原因吧。烦恼是种种业因成就的生死果报。这个灭呀!要你了脱生死。从此,再不受三界之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0的境地。灭谛是求解脱断烦恼的。

  道谛呢?道就是通达的意思。通达寂灭解脱的方法手段。怎么能达到?前头所讲的灭。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最根本的,修行的次第。依佛所教授的道,我们经常说菩提道。这条道路一直走到菩提,成就菩提果,达到灭。就是寂灭解脱,灭谛。这叫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道是出世间的因,灭是成就出世间的果。这是大乘《阿毗达摩杂记论》里所说的四谛。

  谛含着两种源。一个法性。一个圣解。一切众生,都具足法性。圣人具足两个。法性和圣解。凡夫是有苦而没有谛。不能在理上证得。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也有苦。二乘人知道苦相,不能知道无量相。菩萨呢,无苦有谛,那就高过二乘了。为什么?因为二乘人不能达到法空,不能见到真实。菩萨达到法空证得真实了。菩萨讲的谛有无量四谛,一界一谛,十界百千嘛,就有十界百千的谛理。娑婆世界有四百亿十千名义。包含的性相,义理显的非常之多。三乘的四种圣谛,各有各的差别,各有各的性体。他的信解不同。这是如来依着众生的根器,方便善巧而设施的。无非是让一切凡夫生起信乐佛法的心。从这个信心开始起观照自他一切的苦难,这样子因着观察苦难之后,发菩提心,欣乐求佛的教法。

  《华严经》的义是显真实的。达到空义而显他的真实义。一切诸法皆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皆如。因为他讲的是了义。无苦可舍,也无尘劳。他是从性体上来讲的。无集可断。生死就是涅\0。无灭可证。一切边邪,一切法皆是一真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节录

  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烦恼是什么呢?无明。众生的根本无明就是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破无明黑暗,无明黑暗本来就没有,唯如来的根本大智。若如来成了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大家经常念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如来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义。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此品的来意是初会。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了,以智慧来摄受众生、度众生,并没有说用如来名号来度众生。这一品是用如来名号来摄受众生。在此普光明殿,明佛果的名号来摄化度众生。意思是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相信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本具足的,有一个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因为我们经常是心外见法,信心成就不了。让你反观你的自心。以方便三昧力,让信心契合于理,回归本来的心地,并住在心地上,这叫十住位。

  这一品是修因显果的。怎么样修因?前面讲毗卢遮那依正二报的果德,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要想修因契果,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是趋向的。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成了佛果就叫趣,达到目的。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就为目的。因为果必须应机。果必须由因来的,没有因就没有果。果的目的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

  有五种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这是自体的根本智慧来成就佛的名号。那么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佛有很多的佛,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有力量,叫信力,信能生起力量。法界的根本智,是以十种名来成就的十种的信力。

  《如来现相品》问了三十七问。没有标明的问,是心念的问。这些菩萨心里怀疑,没有问,但是佛知道了,就用光明来回答他。这一品是文殊来答。答了之后令一切众生闻到佛的名号能生起信心,信佛的名,信佛的身。有名必有身。有身才有名。都是普遍法界的。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照俗,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所以二会还叫普光明殿。

  如来利益众生的时候,每一位进到每一位,修行的时候要位位进修,位位进修都有个助缘。那佛的名号就起到这些作用,让众生闻到名号就能渐渐得度,这是约一切诸佛利益众生的方便来说的。按位进修,成就佛的名号。以下就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先举不动智佛,南方不动智佛,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南方不动智佛那儿来的。十个不动智佛的,讲佛的十个不动智佛,十个根本不动智佛。成就我们的信心。

  以下又十个月佛,十个佛都号为月,月亮的月啊,以成住十住品。这是以这种的契法身的根本智,月亮是清凉的,你心得到清凉了,使你契理了,一切的迷惑都消失了,有了迷惑,有了烦恼,就有热闹,法性智慧的清凉,以此得成的名号。十行位中的名号是十眼,每佛都以眼为名,同号名为眼,名十行位呀,是以智知,智慧知为根本的,说你要利益摄受众生要观众生的机,所以佛号都叫眼。要善知众生的根性,以此立名的。十回向中的佛的名号都有十个妙,佛的名都以妙为名,佛号同名为妙。因为十回向的菩萨他进修已经成佛了,妙字现前了,所以佛号名为妙。十地也通妙,从你十信位开始,自己信自己的心,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根本的智慧,这以不动智。以此成就你的信心,心外如果见到有法,信心不能成就。从这个心以下,以三昧力契合理体的根本的自性的根源。这叫五十个因五十个果,因果法门重重无尽。所以这个信呀,没讲之前跟大家讲了很多了。现在你如果想真正契入《华严经》,信什么呢?信自己是佛。因为一切众生,随他的根性所爱要的,佛的名号,这品是讲佛的名号,佛的名号代表佛的法身、佛的智慧身、佛的报身、佛的化身,所以佛的名号等众生界。好多的数量。众生有好多,佛的名号就有好多。同时佛的名号以佛、以天、以神、以主、以人、以仙,种种类类。因为令众生不再去做恶了,这佛的名号就是对着众生,他的恶习,恶业,让他把他消掉,因此众生业无尽,做恶无尽,佛的名号是无尽的。

  咱们举个例子吧,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能仁寂寞,能仁就是利益众生,大慈大悲。寂寞是不动本寂,这就是不动智的智。又者名法界之内,所表现的一些体用,平等平等。把一切法总名为佛号。什么是佛的名号?一切法总名佛的名号。一切法都是讲名言的,讲名字语言。自己体性是离一切语言的。一切法的自性,是离一切的,也没有清净,也没有什么污染,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佛的名号,是故一切法是他的名言,都是佛号,是在这个之下,说一切法皆是佛名号。因为如来他依此,一切法的自性,离自性之法,这个自性,是每个人,每个众生他的自性,是指这个性说的。因为离开这一切性才能成佛。这个是什么自性呢?各有各的性,人有人性,畜生有畜生性,是指那个性说的,不是普遍所具足的那个,本体而说的。佛在三乘之中,也说根本智后得智。现在呢?令三乘人回心了,完全回到不动智,表金色世界不动者,令一切众生直接认到自己的本心,达到你的本心所具足的无分别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毗卢遮那品第六》节录

  这一品的来意,明如来成等正觉,以智慧来摄生,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有身必有名,有名必有身,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惑。

  《毗卢遮那品》是举释迦牟尼佛的修因,显他依正二报的果德。毗卢遮那的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这是趋向。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达到成佛,成了佛果叫趣。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为目的。果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果德,是你所信的境界相,举果来辨因,让你能生起信心。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所以佛的名等于众生。这一品就是说,举果德让你生信心,希望成佛。前面讲所信,这一品是能信。

  我们现在能信的有三个。哪三个呢?修因契果觉悟了,这是五位的圆因,十身的满果,令诸菩萨能够了解这个相。现在讲佛的十身,让你生起修因契果的解悟。信解行证的解悟。

  佛共有十身。一者、菩提身,菩提身就是佛修道的道身,菩提身就是道身。如来于菩提树下降伏一切外魔,大彻大悟,成了正等正觉,这个身叫菩提身。二者、愿身。如来的本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说法利生就酬他过去所发的愿,那么这个身叫愿身。三者、化身。是如来随类示现的。对哪一类众生就示现哪一类众生的机。对机说法的就叫化身。四者、力持身。什么叫力持身呢?如来的神力可以任持全身,永久不灭地给众生作福田的身,叫力持身。力持身就是佛的真身。如来化身灭后,他的骨灰都叫力持身。五者、佛的相好庄严身。是指毗卢遮那佛说。有无量数、微尘数庄严实报的身,叫相好庄严身。六者、佛的威势身。如来处于每一会道场当中,威德广大,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就象月的光明一样,一切星星都没有月光亮,那就表现佛的威势。七者、意生身。意生身有两种:一种随自意,我想现个什么身就化个什么身;二种随他意,处处受生,要度一切有情,意生身一作意就到了,意到身到,这叫意生身。八者、福德身。如来的福德具足了,没有不包容的。福德身包含着有智慧。九者、法身。法身就是法性。湛然清净,周\0法界。佛是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佛是修得的法身。我们是没有修得,但是我们也具足。我们要是悟了,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十者、智身。智身,如来是妙智圆明,能够觉了一切诸法,能够说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以妙智圆明为身叫智身。法身:约身说分法身、智身。约慧说,是普光明殿慧。殿是诸宝所合成,光明遍照,所以叫普光明,佛于这个殿中放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用慧的光明照耀一切世间,叫普光明殿。

  此品有五缘。五种的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等。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力量,叫信力。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无明。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如来成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这一品文殊师利菩萨没入定。前头所说的普贤菩萨先入定后从定起而说法。为什么以下的这一品不入定?因为信没入位,性还不定。这品文殊师利菩萨,说以下的法门不入定。有的是定后说,就像普贤菩萨的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毗卢遮是定后说的。像无量义经等,它是说完而后入定。有的就在定中说,信位不入定。文殊师利菩萨不入定,表现经文的不同。

  清凉国师把它分做五周因果,对解释假设问答。五周因果是差别的,又是平等的。差别平等的因不同。怎么样来分呢?他说是差别平等解。里面详细给你讲了怎么样修。修有差别,所显的就有差别,但是本具的理体是平等的,摄事归理的时候就合而为一了。前会举的果德本来是生信的,现在又举名号。名号不同了境也有差别,这个如何解释呢?答的时候是约境生信。相信你自己的心,本具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信成就了就修,修而后汇归于心,以方便三昧力,令信心契合于理,回归你本来的心地。这就是会归境法为一心。为你的自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华藏世界品第五》

  咱们前头讲世界成就,一切诸佛的刹海。现在《华藏世界品》,是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答世界海里的提问。在《世主妙严品》中,诸大菩萨心里意念一共有37问,这一品也是答37问。在37问中,佛的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问了很多。这里答复,信、住、行、向、地五位。五位都属于行,行的时候是因,所感果报,得到的是果。什么因?怎么样得的佛果?在37问中有这 种问,普贤菩萨就来答。前头是说诸佛的刹海,现在是说毗卢遮那佛他所依的果报。依报,叫华藏世界。此世界建立在莲花上,莲花所含着,所以叫藏。华是因,含着果德,成就了才有这个华藏世界海。华藏世界一共有三品,第八、第九、第十,就是一品有三卷经。

  这个经所说的含义,启发我们生起信心。相信你自己的身具足了毗卢遮那。信心是佛,你现在的心是佛,跟佛平等平等。光信不行,还得去做,怎么做呢?做有方法的,那个方法就叫解。学习做的方法又叫行。菩提心是因,发了菩提心要做才能证得菩提果。

  这个法会的会主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介绍毗卢遮那佛庄严的依正果报,现在都是依报。前面所答的那些菩萨,所问的是一切诸佛的刹海。这品专说毗卢遮那的依报,叫华藏世界。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就是华藏世界。把这个名词具足说,就是:“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0清净功德海光明品”,简略说就是:华藏世界。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