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惟贤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07 14:14:16    点击次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2004年9月19-25日讲于上海玉佛寺)

(壹)缘起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举行第三届“觉群佛教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的邀请,来这里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昨天到了以后,承蒙玉佛寺师父们和居士们的热情接待,在这里,我首先对觉群文化周的开幕表示祝贺,并对师父们、居士们对我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师父们、居士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我到上海已经是多次,最有意义的就是两次。第一次是199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龙华寺召集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第二次是在1995年,在沉香阁举行的应慈老法师思想文化研讨会。在这个文化研讨会的前一天,恰恰是玉佛寺方丈真禅大和尚的八十岁诞辰,我参加了大和尚八十诞辰的庆祝会。同时,为庆祝大和尚的八十诞辰,在上海举行了佛教音乐演唱会。

在庆祝会议上,我同真禅大和尚谈了话,真禅大和尚同我谈的内容,就是关于人间佛教如何建设的问题,关于佛教的音乐如何发展的问题。我回到重庆以后,在12月份就听说真禅大和尚已经圆寂了,我表示非常沉痛的哀悼。真禅大和尚在玉佛寺时期,做了很多好事,譬如关于讲经说法、佛教文化的创办、佛学院对于僧才的培养,以及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兴办等,这些内容都合乎人间佛教的精神。

我又想到:解放前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我们的院长,也是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曾经在玉佛寺住过,而且在玉佛寺圆寂。同时,他的弟子震华法师、苇舫法师、福善法师都在玉佛寺住过,福善法师受太虚大师的指示,开始编辑《觉群》月刊,就从这里开始。

真禅法师圆寂以后,僧俗二界共同推举觉醒法师担任了玉佛寺的方丈,觉醒法师担任方丈以后,继承了真禅大和尚的遗志,以五戒十善净化内心,以六度四摄广度群众,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中心思想。几年以来,玉佛寺以实际行动,为全国实践人间佛教做了模范,譬如:兴办教育,以教育建寺;提倡文化交流,以文化兴寺;除此以外,进行禅修活动、各种佛事活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创办,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活动,就体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所以,我感觉真禅大和尚之后,后继有人,加上玉佛寺的青年法师,还有全体的师父们、护法的居士们,共同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建设,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而玉佛寺能够推动这些工作,也就把人间佛教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传播到海外,这个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很高兴。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加上太虚大师的弟子——福善法师、震华法师、苇舫法师,我都亲近过,印象很深,所以我到了玉佛寺以后,看到今天的形象、今天的成绩,感慨很多。

从今天开始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共讲七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

(贰)题前概述

在讲经之前,我先讲一个题前概述,这个概述就是把《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内容和精神首先提一下。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倡导人生佛教,就是以这个为根据;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三、净土宗的三福业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以人天乘为基础;四、五戒十善与中国儒家的伦理比较;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的亟需。

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

太虚大师的“三依三趣”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真现实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还有《今菩萨行》。太虚大师在他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对佛法的判摄,有三个要点: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其中“三依三趣”:第一个依,依小乘趣向大乘;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依小乘趣向大乘

在三依三趣中,他只取了第三个依,因为第一个依是小乘思想,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和时代。假如你专门修小乘,在水边林下专修,求自己解脱,那么社会上的人,他就认为你这个佛教是消极的、保守的,难免会有这种讥嫌。可是佛教本身,并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所以这一个依,他没取。

依天乘趣向佛乘

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那是印度后期密教的思想。密教的思想,它的形式,主要就是即身成佛,以天人身作为本尊,修各种密法而求得即身成佛。于是乎,就有设坛、修供、念咒、修三密相应。那么像这一个修法呢,在中国汉地,历史上是大乘佛教盛行,显密是融通的,假如专门流于这种形式,普通人就认为是神话、迷信。所以第二个依他也不取。

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他所重视的、倡导的是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人乘,那就要修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行善,结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度,达到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维护和平。同时太虚大师讲:佛法的内容,一是契理,就是与佛教的真理相合,不能违反原则;第二要契机,要针对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根基不同、对象不同,来弘扬佛法、净化人心。

太虚大师临终托遗志,朴老提出人间佛教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太虚大师圆寂已经将近六十年了,但他这种思想,是契理契机的,是与时俱进的。他自从提出人生佛教以后,就开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讲、弘扬,边讲边叫弟子整理,编辑成册,一直到他圆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有好几册,我亲自看到过,是福善法师整理的。

1947年3月17日,太虚大师因病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在圆寂前四天派人把赵朴初老居士找到身边,把新编好的《人生佛教》送给他并说:“这本书,经过多年编辑,现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弘扬。我不久以后要离开上海,到无锡、常州去。”什么叫无锡、常州?无常。四天以后,他就圆寂了。赵朴初老居士就知道这是太虚大师的遗嘱,授意他继承发扬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于是在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老居士正式提出来:今后中国佛教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人间佛教。中国的人间佛教,就从那时开始。

那么《佛说十善业道经》正文的内容,第一讲业报;第二明因果。业报里面讲因果,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明世出世间业果;第二段,证明十善业道;第三段,明十善业道的功德;第四段,明十善业的胜行;在明十善业的胜行里面,就结合菩萨行,阐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等等。这就是人乘,由人乘到菩萨乘的阶段和内容。

记得我曾于1995年在上海沉香阁,参加应慈法师的思想文化交流会。应慈老法师是研究《华严经》的座主,真禅法师就是依止他学习。应慈老法师的重要思想有四点:(1)教宗华严、行在禅那,即理事圆融,事事无碍;(2)般若不明、万行虚设,就是说没有般若不能修大悲行;(3)禅净同源;(4)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就是要有莲花精神。应慈老法师的思想,也贯通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当然这个内容不能多说,我只提一下。

太虚大师提倡建立菩萨学处

太虚大师另外还有关于《今菩萨行》、《菩萨学处》的著作,提倡建立菩萨学处。这个菩萨学处,一方面是对于沙弥、比丘的培养,有律仪班、教理班,毕业以后,结合菩萨行专门兴办教育、文化、医务、慈善工作;另一方面是关于居士的,有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内容遍及于工、农、商、学、兵,居士可以办工厂、农场、经商、搞金融工作,也可以搞政治工作等等,但是必须以五戒十善建立佛教的正信,以这个思想来宣扬于社会,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群,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他这个菩萨学处思想的确很伟大,之所以伟大,就是结合人间佛教来讲的。太虚大师讲的《佛说十善业道经》、《人乘正法论》,就专门提这个思想。

所以说《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这一点大家不要忽略,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最高原理、佛教最基础的修行。

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何谓业报

什么叫业报?业就是一种行为,报就是由行为产生的结果。五趣众生,包括人,在没成佛以前,没有谁不受业报的支配。从三界五趣来讲,善道与恶道显然受业报的支配;从修行人来讲,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没有成佛以前,都受业力的支配。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以大乘教义讲,菩萨见了道以后,进入初地,断了分别的烦恼障、所知障,但是分段生死还没有断。什么叫分段生死呢?就是分阶段受报,一辈子一辈子的分段受生,如地前菩萨和六道众生。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虽然还有分段生死,不过他与凡夫不同,他来投胎一方面本着业力(烦恼障现行),另一方面本着愿力,而愿力大于业力。

七地以后进入八地,就转入变易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呢?进入第八地,俱生烦恼障的现行被彻底伏除,但其种子还在;俱生所知障时常还要现行,种子仍在。八地至十地的菩萨,在定中逐步断除对于所知境界的疑惑,现行和种子时起时伏,要起变化,故称为变易生死。

所以这一个业报论,贯通于五乘。初地菩萨尽管悟了道,但还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的八地菩萨,俱生二障种子没有断,还有变易生死。必须要分分断分分证,经过十地,在金刚道全部断除二障种子及现行,才能圆成佛果,彻底了脱生死。

因、缘、果

这个业报具体讲,就是因、缘、果三个字。我们的人生、生物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一切生命、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在因、缘、果之中,都因这个定律而循环。其中又包含以下几个道理:

第一,有因必有果。

第二,根据性质不同,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

第三,经过时间的变化,先种因,后受果。就是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顺现受就是条件成熟了,现在就受果报,常言说现世现报;顺生受,就是说你这世以后,二世成熟了受;顺后受,就是二世没成熟,再下一世,乃至于若干世,条件成熟后还是要受,叫顺后受。有这么一首偈子: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而且在受的时候,你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权位再高、钱再多、方法再巧妙,也跑不掉,不管你到哪里,山里、长江大河或是空中都跑不掉,任何地方都跑不掉,这就是“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啊,我们得了人身,就不要忽视人身、空过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我们绝不能懵懵懂懂过日子,不能造业过日子,不能在污染中过日子!我们应该以佛法启迪自己的智慧,要讲良心、讲慈悲,内心净化,从而身、语、意三业净化。应该过智慧的人生、善良的人生、清净的人生,那么这种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不会空过。

业力不可思议

第四,业力不可思议。在科学来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在佛法来讲,业力不灭。

业就是指你的行动,身业、语业、意业的行动。你只要有这个行动,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相当于唯识学讲的种子。你有那个因就造了那个种,这个种子就是潜伏的力量。有了这个种子为因,再发生助缘,就可以结果。春天播种子,加上水、土、阳光、人工的这个缘,到了秋天就结果。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子的,你种了这个因,在生命识中、阿赖耶识中,就潜藏了这个种子,时间一到,助缘来临,就要感果。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它是有规律的,虽然很复杂,也看不见,但是你不能说看不见你就不相信,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作为佛教徒,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相信业报,相信因果。赵朴初老居士提出五项建设,第一项就是信仰建设:作为佛教徒,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有行持就有功德。其中对于业力、因果的信仰一定要坚定,不能动摇,若动摇了的话,那么道风说不上、持戒修善说不上,所以这个业报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三、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

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净土宗是提倡念佛的,念佛就是正行,助行除了礼拜、赞颂、忏悔以外,还要修三福业。

净土宗的三福业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善。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庄严,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要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取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够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予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这是行菩萨道。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凡是念佛的人,你们都应该知道这个三福业,不是说一天到晚专门念佛就行了,还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就是要修三福业。其中人天善是基础。

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西藏宗喀巴大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三士道。三士道以前是道前基础,讲依止善知识,熏习正法。何谓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的中心就是讲归依三宝,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念人生无常。没有下士道就没有中士道,没有中士道就没有上士道。为什么?没有基础!像我们修高楼大厦一样,百层高楼,你若地基不稳固,一层都修不起来,万丈高楼从地起啊!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三福业与三士道的精神是共通的,都是根据佛说的法,从大乘经典里提出来的。不管你修密也好,修显教也好,修禅宗也好,修净土宗也好,学教也好,都不能忽略这个问题,也不能轻视这个问题。

四、五戒十善与儒家伦理的关系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儒家道德

儒教讲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完全被推翻,不讲孝不讲义,人就没了根本。没有道德,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

道教,讲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要去掉人的虚伪性,不能矫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经》所讲。这是种天人境界,比较超脱。

佛家解脱思想

在佛教本身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很深,范围很广。拿佛家的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对比:不杀就是仁,有仁心,为仁爱;不盗就是义,为正当的行为、廉洁的行为;不邪淫就是讲礼,要有礼节;不妄语就是讲信,要讲信实;不饮酒使头脑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是相关的,但是意义深度、广度有所不同。佛法讲慈悲,这个慈悲就遍于一切生物——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对于一切众生,不能杀害;对于一切自然,也不能破坏。这个意义很宽广。所以对于仁义的范围,从这方面来比较就有差别了。至于讲智慧,佛法讲根本智、后得智、胜义智、世俗智,要做到二谛圆融,那就不是世间的聪明智慧所能比拟的。

由于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以五戒十善的道德来感化人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相应,所以得到民间普遍的信仰,也辅助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道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佛相传的教诫,也是佛教的道德。

至于老子的思想,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净无为,根据佛教的内容来判别,它是一种天人思想,还未超出轮回。哪怕你禅定功夫很高,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力消失以后,还是要堕下来。从这方面来比较,佛教的解脱境界、菩萨精神就较高。

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之亟需

我记得在中国抗战紧张的时候,大概是1937年,那时我们中国受了封锁,不管海面,还是陆地,都受到封锁。为了体现佛教徒的爱国精神,太虚大师就在这个时候,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访问了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后来还准备访问泰国,因为日本的势力,当时已经渗透到泰国去了,就没去成。回到重庆时,重庆有四十多个团体,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欢迎太虚大师率领的国际访问团归来。在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这个人,是当时中央的一个要员。

太虚大师答问:佛教最重要的教义

他说:大师啊,佛教精深博大,你是佛教的泰斗,佛教研究得很深,我今天请问你,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什么?太虚大师答复他: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业报、业感缘起。后来太虚大师在长安寺演讲,讲了一个题目:《佛教最重要的一法与中国最亟需的一件事》。关于这篇文章,在《太虚大师全书》里就能查到,并且当时我也亲自听了演讲。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是五乘共法,不管你学显学密,学禅学净,你要通达业感缘起,你要相信业感缘起。以业感缘起建立正信正见,明因识果。如果人人都晓得止恶行善的话,就可以建立道德。所以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感缘起、业报。

中国最亟需的是道德

中国亟需的一件事是什么呢?道德。就当时来说,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社会逐步混乱——贪污腐化、奸商囤积、损害百姓,缺乏道德,所以道德是最重要的。太虚大师在20世纪40年代讲了这个问题,到现在将近六十年,那么我们今天的社会怎么样呢?同样亟需道德!说明太虚大师讲的话,代表佛法的真理,既有历史的价值,也有时代的价值,到今天仍相当重要。

我们国家,在经过“文革”以后,民族的根本——道德,被破坏了。现在党中央很英明,提倡德治,以精神文明建设来补救,但是由于后遗症太深,影响太坏,我们的道德还差得远哪!因此,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缺乏和谐,没有和谐精神。

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要协调各方关系,其实就是提倡“道德”这个内容。人与人间的和谐、生物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都产生于道德。

所以《佛说十善业道经》里,讲五戒十善,讲因果,在今天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佛教提倡的道德,并以这个道德产生和谐的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包括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亟需的。现在的世界,战争潜伏,时常发生恐怖事件,无辜的老百姓,包括妇女儿童,都受到灾害。无缘无故地被绑架、被杀害,这是人类最残酷的事情。人心失掉慈悲善良,人类失掉和谐相处,就会发生很多灾害。

和谐的基石是道德

中国的《易经》讲: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中,顶天立地,人的行为及言语,其影响是很大的。天代表阴阳;地代表刚柔;人就代表仁义。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是和谐的;失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不平衡,就有灾难。所以在天为阴阳,在地为刚柔,在人为仁义。若不讲仁义,仁义变了,天地就变,灾难就产生。和谐就是仁义的发挥、仁义精神的表现,而和谐的基石就是道德。所以大家要晓得这个道德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单是自己要深信三皈,严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对家庭、亲戚、儿女、朋友,也要施法,使他们都受到感化,这就是道德的力量。讲道德的人多了,国家就会和谐,世界才会和谐。《佛说十善业道经》就是提倡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佛陀的遗教,是让所有出家、在家弟子,都要奉行并且发扬的。

(叁)经题与译者

一、释经题

这个经题,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佛就代表说这部经的人;所说的内容,是十善业道。

佛者觉也

佛,即佛陀,为梵语、印度语,翻译成汉文,就是觉者、觉悟了的圣者。觉的反面,就是迷。迷就是愚痴、疑惑,为什么呢?

第一个迷,就是世俗人迷六尘境界。具体讲就是迷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喜欢财哪、色哪、名哪、食哪、睡哪,这就受迷了!我们看社会上的人往往都属于迷。你贪着外面的境界,就难免迷惑。

佛法修行就是讲内心修养,返观内心,不要执著六尘境界。攀缘执著,就难免迷;迷后,就有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造了业就受生死痛苦,不能解脱。

《道德经》说迷

老子的《道德经》有这么几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令人目盲”,你看那五颜六色,眼花缭乱,迷得眼瞎了。

“五音令人耳聋”,你听到外面的声音,过去讲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调,你专门沉湎于中,你的耳朵都要听聋,就受了迷,耳朵不明,听不清楚。

“五味令人口爽”,你喜好吃,爽吃爽快,收不住,食欲就来了。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你喜欢打猎,田野之中,打鸟啊,打走兽啊,追逐啊,慢慢就疯狂了,失掉理智,变得凶残、暴恶。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你得了好东西、好货物,贪恋它,内心就受了阻碍,失掉理智。

以上是《道德经》里的这么几句话,我觉得讲得好,可以解释这第一个“迷”的内容。

世间人三迷

第一个迷于六尘境界,攀缘追求。

第二个迷于因果,不懂因果的道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些人不相信,不相信就贪恋眼前,造业无边。

第三个迷于解脱,迷于真实。什么解脱呢?尽管在修善,但只求世间福报、人天富贵,他不晓得根本的安稳,必须要解脱。有些念佛的、修行的,也只想要来世好,不知出离生死求得解脱,这就迷惑了。

所以佛陀是觉悟了的圣者,他悟到了真理,他观察到六尘境界是变化不可靠的,他观察到了事物的因果道理,观察到了生死轮回的道理,必须要修解脱行,这叫觉者。

善与恶的定义

善与恶是有分别的。善者,性质是远离垢秽,纯净无染,他的作为,在现在,在将来,都有好处,都是顺利的。恶者,性质是属于染污的,他与烦恼心所相应,贪、嗔、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他与这个相应;他的行为对于这一辈子、下一辈子,都没有好处,都不顺利,这叫作恶。

善心,以清净为志行,既顺于解脱善,也顺于菩萨善。太虚大师有几句话:害他终害己,而致自他俱害,故名恶;利他终利己,而致自他俱利,故名善。这是一个很准确的定义。

第一,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的就是善;第二,对自己不利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第三,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的是恶;第四,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完全不利的是大恶。共有这四个标准。

太虚大师又有个定律: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自己造的业自己受,大家造的业大家受,造了因,后来就要受果,这是必然的,你不造这个因,就没有这个果,没有做,就没有这个事情,这是因果的四大定律。

十一个善法心所

关于这个善恶定义的总结有三点:凡是做了善,第一,内心清净,与十一个善法心所相应。十一个善法心所是什么呢?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研究法相唯识里面的百法就知道十一善法心所。内心清净与十一善法相应,而不与烦恼相应,称之为善。

第二,对于他人,对于社会,不管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行了善都有好的影响,没有坏的影响。

第三,在时间上,你有这个善的行动,不管现在和将来都好,所以佛法的因果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以慧眼观察因果,在时间上于现在和未来都有好处。

以上讲的是善与恶的内容和定义。

何谓业

至于业的定义是什么呢?业是一种造作、一种行为,分三种:第一是意业,属于心里的一种意识活动,主要是第六意识,思心所发动,就可动身发语;第二是身业;第三就是口业。

有业,有行动,就有一种力量潜伏下来,遇到缘,要发生现行。业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能力的存在,不能够否定。所以造业受报,只是时间问题。

何谓道

道,就是一种道路。我们走路需要有通行的道路,走的是条什么样的道路呢?三善道或者三恶道。我们绝对要走三善道,不能走三恶道,要关闭三恶道之门,开启三善道之门。

可怕的三恶道

假如走入三恶道就可怕了。地狱的痛苦最深,有八寒八热、刀山剑树、五无间地狱。你们读一下《地藏经》的《地狱名号品》就会了解,地狱很多,痛苦很深,真是堕入地狱不得了,你不相信吗?

民国初年,有名的国学家章太炎,有一天在睡中有人请他,请他做什么?到阴间去做判官,判案。他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很痛苦,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又要工作,怎么办呢?去请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教他念《金刚经》,后来才摆脱了,不再到阴间去。这个事情章太炎写有笔记,当时上海的《佛法日报》都登载了。你能说没有地狱吗?

饿鬼道也是很多的,你们读《地藏经》里有几十种鬼,人死之后,没投生以前,都在冥间游荡,其中有一种是饿鬼,由于生前一文不舍,片善不修,诽谤三宝,死堕饿鬼。饿鬼是鬼道中的一种,很苦,咽喉很小,饥火交燃,目犍连救母亲,就是说这个故事。目犍连尊者,在地狱中,因为端起饭供养母亲,母亲不能食,结果请示佛后,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三宝,修法,结果才使母亲得到解脱。地藏菩萨在前生中,有两世入地狱救母亲,其中也说到饿鬼的问题。

鬼是有的,有慧眼的人才可以看到鬼;但另外一种人,阴气下降,业报要到来的时候,也能看到鬼。鬼道很痛苦,都希望超脱,所以阳世间多修福,进行放焰口,设供,超度先亡祖宗、亲戚朋友,都很好。

畜生道是到处都可看得到的,空中、水中、陆上,都有若干畜生,如果堕入畜生道,也是很痛苦的,得不到自由,还要遭鞭打,遭杀,遭迫害,定业难逃。昨天晚上我看了一本书叫《科学时代的轮回录》,其中记载了一个因果轮回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居士曾经亲口给我讲过的。

毒死嫂嫂遭雷劈,业报现前堕畜生

大概是在1946年,当时我住在重庆合江,正讲《心经》,听讲的居士中,有一个老资格的、曾经在清代末年中了举的老居士,叫刘天锡,他说了一件事情给我听。

他说,1931年时,在合江附近和贵州铜仁县,有个姓徐的浪荡子弟叫徐光远,整天不务正业,同他的侄媳妇通奸。后来被他姓常的嫂嫂发现了,徐光远和他的侄媳妇害怕事情暴露,就暗中放毒药把他嫂嫂毒死。毒死以后他嫂嫂的两个儿女就怀疑是他干的,就质问他,但这个人很虚伪,做了不承认,还对天发誓,说:假如我做了这个事情,我遭雷劈!

他发这个誓是在4月22日,8天之后,5月1日,事情就发生了,本来天气很晴朗,后来天气陡变,一下子黑暗下来,接着就刮风、打雷,雷光闪闪,雷声起处,就把这个徐光远和通奸的侄媳妇抓起,抓到外面的坝子上,遭雷击。雷把他们打了,其中女的死掉,男的还有点呼吸,还可以说话。当时他就对人说:我现在很悔恨,不应该违背良心做这个事情,毒死嫂嫂是我们两个干的,不但现在遭雷击,我们马上就要投生到铜仁附近一个姓石的家庭,变牛,说完就死了。

后来他家里的人就到铜仁的石家去访问,看见一头初生的黄牛,这头牛生下来就可以跳。这头牛怪得很:屁股后面还有一头小牛粘在尾巴上,这头黄牛是雄性,那头小牛是雌性,眼耳鼻口都有,很奇特。生下来以后,本来石家要把它卖给屠宰厂,后来有一家人把它买下来,认为奇货可居,就把它带去到处展览,有一次就展览到合江。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老居士刘天锡,他亲自去看过。就在沙滩边,用布棚围起,谁要去看,就交200文铜钱,当时就像是看西洋镜一样,后来县长又把它弄到县衙里,照了相,当时的《佛教日报》、《佛教新闻》都载有这条消息。

因果报应通三世

从这一段公案来看,因果报应通三世完全可以证明,现有现报,不但有现报,来世也有报。所以恶业不能造啊!造了恶业,就有业力存在,缘到了就起现行,感恶果。我们要走三善道,千万不要走三恶道。

三善道,上品善升天,中品善生人,下品善感修罗,修罗嗔心重,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

何谓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经,梵语修多罗,译成汉语就是契经:一契于佛说的真理,二契于众生的根基。契理契机,称之为经。

二、译者

实叉难陀译经

翻译这个经的人叫实叉难陀,他当时是于阗国的人,于阗国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县。他精通大小乘经论,受武后(武则天)的邀请来到中国,到了长安以后,译出19部经,其中包括《八十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佛说十善业道经》。武后喜欢《华严经》,崇拜《华严经》,《华严经》译成后她亲自题写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另外宋代的施护三藏也曾译过这部经,他译的名称叫《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肆)释经文

一、序分

传统上经文全文要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是序分,说明说法因缘;第二是正宗分,讲经文内容;第三流通分,就是最后的结论。

分这三分,我们要怀念晋代的道安法师,他在那个离乱的年代,讲经弘法,对振兴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师父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僧佛图澄。

佛图澄现神通降服石勒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此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不断地兴起,又不断地灭亡。其中后赵这个国家有两个暴君,石勒、石虎,这两个暴君,杀人都不眨眼。

这个时候,佛图澄就从西域来。佛图澄是一个神僧,善于咒术,同时也能够预知吉凶,他来了以后,群众很欢迎他。石勒听后不相信,就把佛图澄召到宫中,说:别人喊你神僧,你把神通显给我看看。佛图澄为了感化他,当时就盛一钵水,对着水画符号念咒,这水里面刹那之间就生出青莲花。石勒说你再显一下,接着他就在地上画一条龙,念了咒以后,龙马上就飞向天空,弄得石勒眼花缭乱,很佩服,于是就把他留在军中。

佛图澄善知吉凶,听到铃声,就知行军利不利,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后来石勒起了一种坏心:佛图澄这么厉害,这个人不能留啊!就打算杀他。在这个情况之下,佛图澄就离开他了。

道安依止佛图澄出家

佛图澄在当时的京都长安讲法,这个时候道安就依止他出家。因为道安法师貎不出众,佛图澄为了锻炼他,就派他到农田耕种,进行劳动。在辛勤耕种之下,道安法师能够经得起锻炼,后来为佛图澄所赏识,就正式给他剃发出家。

道安出家以后,学习经论,由于智慧很高,很快就通达经论,也通达世间的学问,于是就在长安弘法,依止他学法的人数以千计,庐山慧远大师就是其中之一。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学问很高,博通经史。在此过程中,道安法师对佛教振兴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卓越成绩。

首先,开始建立各种制度。佛教刚传到中国时,生活、讲经说法、参禅、授戒等各种制度都没有建立,道安法师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规范,建立了制度。所以从道安法师开始,中国的僧伽制度初具规模。到了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比较具体化了,但是道安法师是这方面的创始人,功劳很大。

出家人都姓释的来历

第二,统一出家人的姓。原来僧人的姓名,出了家以后还是用的俗姓,张××、王××、李××,道安法师根据佛说《阿含经》的“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尊释种”,就是说各条大河最后归入大海,就没有河的名字了,都是大海,各种姓氏的人出家,跟着释迦牟尼佛姓,释迦以种族为姓,都姓释。于是从道安法师开始,出家人就统一姓释。

道安法师分科判教

第三是分科判教。他当时对于翻译过来的经典进行归类、整理,在讲经之前把经文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使经文内容很突出,层次很清楚,一看就明白。当然以后各祖师有更详细的分科,但最早是从道安法师开始的。

经文根据内容,分为三段:甲一、甲二、甲三。甲一就是序分,内容就是说明因缘,为证信分,这一段就证信经文是正确的,是佛说的;甲二为正宗分,宣说经文内容,就是正文;甲三就是最后的结论,为流通分。

现在根据经文的甲一、甲二、甲三,从序分开始讲。

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序文里面,根据传统的讲法,包括了六种成就。“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宫”代表处成就,“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代表众成就,即听众的成就。

从六成就来看,说明佛典是有根据的,内容可靠可信。有听的人、闻的人,闻的人是阿难,以阿难为代表。有时间,这个时间虽然没有明确标出,但是根据各个国家历法不同,同时当时佛说法,也没有一定的处所,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所以时间没有明确标定。

佛就是说法主,娑竭罗龙宫是地方,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就说明有很多听众:比丘、菩萨、群众、人非人等。这些均说明这部佛经是有根据的。

佛经的内容是真是假,除了这六种根据以外,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根据佛说法内容来判断。佛最初说四谛法,讲《阿含经》,同时也讲大乘经,大乘经的内容一是般若,二是瑜伽。般若讲缘起性空,瑜伽讲唯识法相。

三法印是三乘共通的思想

那么,三乘共通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之为三法印。所谓印者,即是佛教的心印、中心思想,以此印可分辨佛教与外道的差别、与世间学问的差别。

判断经典真假的标准

过去曾经有些人根据考证学,说那部经是真的、这部经是假的,那部论是真的、这部论是假的,引发了许多争论。根据考证,根据进化论的眼光来对待佛经,是不正确的。殊不知,佛经是佛陀自证境界,超越了世间法,超越了时间空间,不能用世间法的眼光在时空的范围内衡量佛法,最重要的要看这一部经典是不是讲“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是不是讲“缘起性空”,是不是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违反这些内容,违背佛教的规律,那就不是佛说的,肯定是假的;不违反这些内容,符合佛教的大小乘共通的基本教义,就是佛说的。

现在各个大学有研究佛学的,各个社科院也有研究佛学的,他们只是在研究学问,但不是实行者。他们中有些是根据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变化来看问题,有些是根据某种立场来看问题,所以你们读佛学院的、信三宝的,去新华书店等处买佛教方面的书,阅读时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解放初期至“文革”期间也办过佛学院,为何从佛学院出来的人成就很少、变化很大呢?大家想想历史原因,就是这些教师根据某种观点、某种哲学思想来对待佛法,假如学生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学生自己也就变了。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啊!佛法要建立信仰,建立道心,如不依教奉行,如何建立信仰和道心?戒律松驰,道风淡化,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在佛学院或不在佛学院但都属于研究佛法的人,要注意这点,非常重要。

佛入涅槃时与魔的对话

“如是”,就是说这一部经的内容,叫“如是我闻”;“我”代表阿难,“我”是一个代名词、一个符号,不是真正的我体,是假名安立的;“闻”是亲自听闻。佛临涅槃时,阿难请示佛,经首句该如何写,佛就告诉他写“如是我闻”。这里再讲一下历史。

佛在八十岁入涅槃,一般说来是19岁出家,30岁成道,说法49年,80岁入涅槃。在入涅槃之前,佛知道要走了,机缘已尽,于是移居双林树下。此时,据说魔王的心情迫不及待。因为有佛住世,有僧众出家,邪魔不甘心,所谓正邪不两立,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佛初成道时,魔就来干扰,被佛战胜了,佛要入涅槃,魔王波旬出现,对佛说:

“佛,你说法这么多年,因缘已尽,你应该入灭了。”

佛说:“你讲错了,佛要住世,一劫多劫,是佛的悲愿,也是众生的法缘。”

魔就退了。不久魔又再次出现,说:“佛,你应该入灭了。”

佛自己也知道因缘要尽了,他对魔说:“你不用说了,去吧。”魔就隐退了。

佛遗教三经

此时阿难尊者知道佛要入涅槃了,就感情冲动,痛哭流涕,因为阿难随佛很久,年纪较小,经常接近佛,听佛的教授和教诫,形影不离。后来阿耨楼陀尊者就对他说:阿难,因缘已尽,哭有何益?现在唯一要做的是有什么问题赶紧向佛请示!

佛最后说法有几部经典,即佛遗教三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佛学院都开有这门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佛遗教三经的内容就是关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应如何守戒等方面,是很实际的。

依四念处而住

阿难此时问佛:“佛,您在世,我们依佛而住,有依止,您入灭后,我们依何为住?”佛告诉阿难:“要以四念处而住。”

这个四念处大家不要忽略,是学佛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四念处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是不干净的,是脆弱的、变化的,所以不要围着这个色壳子整天打转转,贪这贪那。

“观受是苦”,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外境,所领受到的都是痛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悲欢离合等等,都是痛苦,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天钱多,明天不见得钱多;今天地位高,明天不见得还高;今天家庭团聚,到了有一天也要分散,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分离。所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有一句偈:

积聚终消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当别离,

有生无不死。

观一切法是苦的,无常故苦,认识到这一点,对外境的攀缘追逐,就可以看淡放下。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什么心?妄心,众生心,有漏心。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事物也是随着心在变化。《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因为这个“心”是变化的,故不可得,一切事物也是无常变化的,刹那即逝。

“观法无我”,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其中没有一个实际主宰的东西,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大家想想,俗语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十年变化许多人。哪件事情没有变化?哪件事情是主宰?我有变化,一切法有变化,故要建立无我观点。

以上这四种观点就是佛教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作为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观点,信仰就建立不起来,道心不够稳定。所以佛对阿难说:我在依我而住,我不在依四念处而住,要保持正见,有正见才有正念。

以戒为师

阿难又问:“佛在我们依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佛圆寂后我们依止谁为师?”佛答复:“以戒为师。”《四十二章经》讲:“佛子离佛数千里,当念佛戒。”能实行戒,佛就在,就是依佛而住。这里就说到戒律的重要。《华严经》讲:“戒为无上菩提本。”

戒的三个含义

戒有三个名称,第一名为波罗提木叉。“以戒为师”就是“以波罗提木叉为师”。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故称波罗提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学等。能够依止戒律,遵守戒律,就能得到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三业就可清净。身解脱不为业障所累,心解脱不为烦恼所障,慧解脱不为无明愚痴所蔽。

戒的第二名为尸罗,意为清凉。能够守戒,内心的烦恼火就可以熄灭,得到清凉。消除内心的热恼,由热恼转为清凉,这是尸罗的意思。

戒的第三名为毗尼,意为调伏。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依法依律,就可以调伏烦恼,调伏一切障碍。

以上对戒的三个解释都说明戒的功德很大,意义很深。故有几个譬喻:能守戒持戒,戒如良医良药,可以治病,人生最大的苦是病苦,戒是良药;戒如甘露,甘露洒下来可以得到清凉,观音菩萨的甘露水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消灭一切灾难;戒如船筏,由生死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必须乘船,如果没有船,不守戒是达不到的;戒又像暗夜中的明灯和火炬,有火炬,有明灯,在暗夜中行走就可以走光明正道,不至于有危险,可以保证安全。

如是我闻的来历

阿难又问:“佛,您灭度后,我们要结集经典,佛所说经典的头一句应如何说?”佛回答:“如是我闻。”意思是:这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说的,以此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是阿难亲自听到的。

默摈的含义

阿难最后提的问题是:“佛灭度前,大众和合无诤,佛圆寂后,假如僧团有恶性比丘,即不遵守戒律、纪律的比丘,该如何办?”佛回答:“默摈。”意思是大家孤立他,使他从中得到教育和转化,以德来感化。僧团中有比丘违反了纪律,并不是说马上就开除,赶出山门,而是尽量转化,先孤立他,后大家帮他转化。所以后来百丈建立丛林清规,班首拿块香板,实际是警示,不一定真打。

所以“如是我闻”这句话,是佛教授阿难这么写的。“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一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释迦牟尼佛。佛,梵语佛陀,此云觉者,是觉悟了真理的圣人,这里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教主。

为何提倡人间佛教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呢?大家要了解一个内容:释迦牟尼佛,过去多生累劫以来,都是以人身修菩萨行,在经典中,有《佛说本生经》、《佛说本事经》。《本生经》讲述佛过去生中行菩萨道的一些经历,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等,都是以人出现;《本事经》讲述声闻、独觉、菩萨,在过去生中修行的事迹。所以佛在修行因中,修菩萨行,是以人身出现。

此生示现成佛,还是以人身出现,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为净饭王的太子,后来出家修行,在雪山,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成道后说法,都是以人身出现。所以佛诞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而且是因机施教;同时听法的人都是比丘、菩萨众,占绝对多数,百分之九十多,其余才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其中心点是教化众生,以人为主。

中国的《易经》讲三才: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顶天立地,天地的变化是随着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家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去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尽管派别很多,但是其思想的根源就是《易经》。《易经》是最早的,《易经》的思想是很伟大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中庸,离不开《易经》;道家讲道,讲天人相应,也离不开《易经》;各个学派的中心思想均以此为基础。

和合哲学不新鲜

我从报纸上看到,目前有一种提倡和合的哲学,“和合”二字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教讲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持,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种团结精神超出一般的团结,非常高大,意义很深,能够化解一切矛盾,消除一切鸿沟,使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环境相处都和谐。所以和合哲学也不是新鲜的,它来源于佛家思想。

人在天地中间,顶天立地,一切事物的变化,以人为枢纽,因此我们要根据佛的本怀、佛教的传统,上弘下化,这就离不开人间佛教。提倡人间佛教,就是既不违背传统,又适应时代,以人为本。温家宝总理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都要协调,这就是和合哲学。

海龙王请佛说法

经文中的“佛”是代表释迦牟尼佛,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是名。释迦翻译成中文就是能仁、慈悲的意思;牟尼代表寂灭、智慧,经常在定中,静中思虑,很有智慧。佛具足大悲大智,这是佛的功德,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宫是处成就,娑竭罗是印度语,译成中文意思是咸海之下的龙宫。

龙的种类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就是天上有龙,空中有龙,陆地有龙,海里有龙,此处的龙指海龙。陆地上原来也是有龙的,中国历史书上记载得有,《山海经》讲:“深山大泽,适生龙蛇。”根据考古,也发现过龙的骨头。

龙是畜生道,但有福德和威力,龙腾致雨。《海龙王经请佛品》有一段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其中海龙王也参加听法,他闻法欢喜,佛说法以后,他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从陆地到海底,化作了三道宝阶,从海面通向海底的龙宫,佛和大弟子们就从宝阶走下到龙宫说法,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根据历史记载,大乘经典《华严经》也是从龙宫取出来的。

当时听众有哪些呢?有八千大比丘众。八千是个数字,大比丘就是有所成就的阿罗汉等。

比丘就是乞士

比丘是印度语,译为汉语就是“乞士”,乞求的人,这是根据当时印度的情况讲的,印度当时比丘众按佛教的制度,不持银钱,不得积聚财物,过午不食,在外面根据信众的要求托钵受食,故称为乞士。其中心内容是:对内向佛陀乞求法教,以养法身;对外向施主乞求饮食,以资色身,借假修真。这个色身的存在虽然是假的,但由假可以修真,还不能离开这个假。

佛法讲资生资具: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要维持生活,就不能没有。当然,出家人、比丘的生活以戒为主。戒就要过淡泊的生活,少欲知足,戒的中心就是淡泊朴素、勤劳刻苦、少欲知足,这是戒对我们的要求,希望大家注意。能够守戒,就能修定,然后才能发慧,才能坚定信念,增长道风,这是首要的标准。

比丘的资生资具随着地方、气候的变化也有所不同。由于中国汉地既不像印度,也不像泰国、缅甸等地,制度不同,气候不同,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汉地的习惯是寺庙有财产,每天吃三顿饭,不如此就无法生活。最关键的是要维护“淡泊少欲”的中心思想,在家众也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

淡泊少欲、勤劳刻苦是最高的道德。人世的矛盾纷争、各种灾难,就是因为缺乏这个思想。人与人争,国与国争,家庭中弟兄姊妹相争,也是缺乏这个思想。由于贪心重,为了争夺财产、地位、金钱,家不家国不国,形成混乱,形成矛盾,灾难就随之而起。

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特别是人的物欲很盛,权钱斗争激烈。我们出家众在道场里,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计较我的生活如何,待遇如何,不要比较那处钱多此处钱少,否则,你守不了庙,也持不了戒。违反根本精神,久而久之就变化了,寺庙变质,佛教变质,是很危险的事情,我们要严防这一点。

比丘的三种翻译

比丘的翻译一是乞士,二是破魔,三是怖魔。破魔是可以破除烦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怖魔是指你能守戒,作一个清净比丘,可使魔王、魔子魔孙恐怖,魔道不能盛行。此经中的比丘有八千众。

菩萨就是觉悟有情

“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同时在会的菩萨也很多。菩萨在印度语叫菩提萨埵,翻译成中文叫觉悟有情,意思是菩萨就是觉悟真理的有情,已经觉悟到真理的有情,具足正见正念的有情,同时作为菩萨既要自觉也要觉他。

玉佛寺举行的“觉群文化周”,觉群,就是菩萨的意思,觉悟群众嘛!菩萨的精神是具备大悲、大愿、大智、大力,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代表大悲,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悲智行愿,体现菩萨的精神。

菩萨戒叫金刚光明宝戒

菩萨戒叫佛戒,又叫金刚光明宝戒,形容它的重要,地位比较高。高在何处?因为具足悲心,有智慧,有大愿,有大行。菩萨又分为因位菩萨、果位菩萨,受了菩萨戒,叫因位菩萨,果位菩萨就是初地以上到十地,都叫果位菩萨。

我在韩国参加中日韩三国会议时,看到韩国的佛教徒比较多,佛教传统没有丧失,韩国的佛教徒设有电视台、广播台,宣传佛法,建筑都是很新的高楼大厦,外面贴的标语是:愿人人学菩萨。假如学菩萨的人多了,佛教的教义就可以宣传出去,净化人心,稳定社会,度脱众生,我们就要发这个菩提心。

传授菩萨戒的师父有:传戒师、羯摩阿阇黎、教授阿阇黎。传戒师代表释迦牟尼佛;羯摩阿阇黎代表文殊菩萨;教授阿阇黎代表弥勒菩萨。传戒过程中求十方菩萨为证明,十方诸佛都是师父,十方菩萨都是同学。戒叫金刚光明宝戒,叫佛戒,所以菩萨境界是很高的,位次也很高,而菩萨广度众生的作用发挥起来很大。

以上这一段就是序分,就是说法因缘,六种成就。

二、正宗分

概说各段大义

第二大段,为甲二正文,正文内容共分为五大段。

乙一明世出世间业果。入世间因果属于染污性,出世间因果属于清净性,世出世间的因缘果,或染污或清净,这一段里面讲得很详细。

乙二正明十善业道。十善业是哪十善,十善业的功德如何,最重要的是说明善法的作用、善法的名称、善法的体相。

乙三明十善业的功德。修不杀生有何功德,修不盗有何功德,乃至于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有何功德,相反,十善业的反面叫十恶业,不行十善而行十恶有何过失。

乙四明十善业的胜行。就是结合修十善业同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这是一种殊胜之行,其中就要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行动上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都是自度度他。结合六度,摄受群众,感化群众,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四种法摄受众生,教化众生。除六度四摄外,还有三十七菩提分,此外,还要修止观,修方便,所以这一段内容很广。

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止观方便,都是属于菩萨的殊胜之行。我们虽然是凡夫,除了奉行五戒十善外,必须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包含上述内容,这种行很殊胜,沿着菩提的道路会得到佛果,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位次在《华严经》里讲得很清楚。

《华严经》的内容除了讲法界观、一切唯心造以外,就是由菩萨到成佛的路线图,五十二个成佛的阶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属于资粮位。首先建立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上多闻熏习,修福修慧,内容很具体;十住要保持正念,思维要端正,见解要正确,正念相续;十行就是必须在行动上要自利利他,搞慈善福利,救苦救难,救度灾厄;十回向就是不能把功德独占为己有,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包括我们的六亲眷属。有了这个资粮,再经过加行位,唯识法相的加行位是止观,破除能取、所取,对外境的追求,对自己的主观执著,心境双亡,证入见道位,然后登上十地,进入初地;从初地本着缘起性空的见解,逐步修持,分分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分分证得真如,逐步上升,到十地圆满;在金刚道断除二障的种子,进入解脱道,到等觉、妙觉,圆成佛果。

修菩萨行,必须发长远心,走这条道路,在走的过程中,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失菩提心,不断菩萨行,要有这个精神,所以称为殊胜之行,表示菩萨精神焕发,勇猛无畏。另外菩萨行经历的阶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很殊胜,功德也很大,当然这些具体功德、具体内容,大家学《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逐渐就可以体会。

乙五明十善业的殊胜。修十善业有何殊胜,特别提出修十善业结合菩萨行的殊胜之处,这是正文的第五大段,都属于正宗分。

第三大段甲三流通分,也就是最后一段,佛说经以后,听众得了法喜,欢喜踊跃,同时佛指示要广为流通,使所有信众都能依教奉行,传播佛音。

(一)明世出世间业果

世间有世间因果,出世间有出世间因果,世间的因果属于杂染行,出世间的因果属于清净行。

1.就因明果

鹿野苑三转*轮

佛在成道以后,最初在印度鹿野苑为五比丘讲法。五比丘原来是五大臣,佛出家以后,先修苦行,后到雪山修行,因为父王不放心,派遣五大臣暗中保护,从苦行林到雪山,这五大臣都是跟随佛的。但是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六年,因为太苦了,没有完成道业,所以佛就感觉到修行不能过于苦,要适当保护身体,借假修真,故离开雪山,在尼连禅河沐浴,沐浴后接受牧女的供养,身体恢复后,继续在菩提树下静坐修道。此时五大臣认为佛离开雪山后退了道心,就离开了佛,离开佛后在鹿野苑继续修行。佛在成道之后,忆念五大臣,首先到鹿野苑度化他们。

当佛走进鹿野苑时,五大臣最初心理状态不正常,有点轻视佛,但是佛宝相庄严,巍然不动,形象慈悲庄严,令他们感动。于是五大臣起立接佛,佛就度化他们出家,这就是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从此时开始,佛就为他们讲法,内容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共讲了三次,称为三转*轮。

苦集灭道四谛法

四谛就代表世出世间因果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故为谛,就是真理、四种真理;苦集就是世间因果,灭道就是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从果来讲,众生是苦,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命,八苦交加,《瑜伽师地论》里讲“一百零八种烦恼就有一百零八种痛苦”,内心的忧虑、身体的逼迫,无非是苦,外面还有三灾八难、天灾人祸,各种灾害威胁,所以常在恐怖中。

《法华经》比喻人是在三界火宅中,没有安全。这种苦果的来源就是无明烦恼。根本无明是我执,枝末无明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我执这个根本无明就产生枝末无明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有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由于烦恼就造业,有善业、恶业、不动业,善业生人天,恶业堕三恶道,不动业升入世间禅定、色界天、无色界天。总之,这都是世间的因果,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佛教讲你的际遇不好,受逼迫、受痛苦、受灾害,不要怨天尤人,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生中,由无明引起烦恼,由烦恼造业种下因,如现在再不改悔,还是继续种因,就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中不能出离。

那么如何出离呢?要知道灭道二谛。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灭就是消灭,消灭世间的痛苦,消灭烦恼,也就是痛苦的根源,证得涅槃。如何消灭?就要修八正道,就是佛在此时为五大臣讲的八正道的内容,要具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要消灭苦果,证得涅槃,必须履行八正道。

八正道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智慧,这种见解就是缘起性空,由缘起知因果,由性空了解无我的道理,这是正确见解。有正确见解就要去掉边见邪见,边见就是常见断见,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诽谤因果,这种人很多。

正思维就是正确的思想,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正确的思想,即有正见才有正思维,你的思想、观察、结论,才有正确的结果,而后才有正确的行动,即正语、正业、正命。

正语就是正确的语言,不说谎话、挑拨离间话、粗恶话、下流庸俗话,而要说诚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

正业是正当的行动,不杀不盗不邪淫,凡是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损害他人而利益自己这是恶,恶业不要造,行动要正,要善良。

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以邪法而活命,在家搞工农商,正当的积累、收入、开支,不要欺心昧己,这就叫正命。

正精进就是对善法不断努力,不懈怠,不退堕。

正念是保持正确的念头,不要有邪念。

正念相续,就是定的功夫,为正定。

八正道是佛最初为五比丘讲四谛法时而讲的佛教基本修行方法。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合起来就是戒定慧;正精进通于“戒定慧”三种,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修出世因得出世果,其性质是清净的。至于世间因,就难免杂染,有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业杂染就是属于行动、恶业;烦恼杂染就代表贪嗔痴等等;生杂染就代表我们这个报身,随业受报,是杂染的。

佛最初为五比丘讲法,具体记载就在《阿含经》中,《阿含经》有四大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阿含经》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一般史学家称为原始佛教。解释《阿含经》的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

佛的十一种名号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世尊”,是佛的名号之一。佛的名号有十一个: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的含义为:佛是三界导师,由于福德圆满具足,被世间恭敬礼拜,故称为世尊。

众生的由来

在此法会上,佛就告诉龙王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当时代表应机的群众以龙王为首,因为是龙王请佛到龙宫讲法,故直接称为龙王,像《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为代表,《金刚经》以须菩提为代表,指具有代表性。

什么是众生?众生的生命以人举例,不是孤立在空间,是靠众缘而成就,生长养育离不开父母,教育离不开师长,帮助离不开朋友、兄弟姐妹,吃饭离不开农夫,住房离不开建筑工人,保持安静过安定生活离不开国家。有众力因缘才能使生命维持下去,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是因缘生法。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断相续,多生多世都在生命的长河中分段生死,生命相续不断。讲到众生就很多,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各类众生都在其中。众生在生死中轮转,原因是“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五遍行心所

心代表心王,想代表心所,每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众生界也各有想法,因为处境不同,烦恼不同,想法也不同。想在五十一个心所法里面属于五遍行之一,五遍行心所为:触、作意、受、想、思,指心生起来时,此五个心所统统都有,遍于三界五趣,称为遍行。触就是感触,感触以后就注意,注意以后就领受,领受以后就想象,想象以后内心就动了,有所造作,此为触、作意、受、想、思。所以佛教的唯识法相这门学问比世间的心理学还深,分析得很微细。

有想象就有造作,造作就是由于思心所发动,思心所属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以思为主,“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动身发语”,指身业、口业首先就是由意业发动,没有意业就不会有身业、口业。意业这个思心所是正确的,则行动和语言都是正确的;假如是邪恶的,则行动和语言也是邪恶的,就造出恶业,熏成业种。业种子是潜伏在阿赖耶识中的善恶业能力,成熟以后又感报,所以身意相应。从佛经角度,基本上有四种: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等行人,等行人就是贪嗔痴都具足。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般来说,凡夫的心想都是有烦恼的,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从根本到最微细的烦恼,细分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说明烦恼很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种想法,当业种成熟时,善业归善道,恶业归恶道,所以就有六趣轮转。我们要相信业力,处处想到因,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众生畏果就是一切从遭遇角度看问题,因此如果自己遭遇不好,受报不好,就怨天尤人,不知道追因;菩萨不会怨天尤人,知道这是过去的因,就从因上改,故畏因。过去种了此因而受此果,假如说不愿再受此苦,就要开始种新的善因,不要再造恶因,能够如此,命运可以转变,就可以由恶转善,由染转净,假如不相信因果,光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大家学佛一定要坚定信仰,信仰因果,相信业力,这是一个真理,在这方面用功,保持正念,念念相续,都是正的,就不会犯错误。

胡恭叔念观音菩萨得救的真实故事

因果道理从历史到现在,都是客观事实。我举一个现代公案。

20世纪20年代,四川省青城山附近的灌县,当时的县长叫胡恭叔,后来离任,参加了当时国民党陈立的部队,陈立是军长,他的部队驻扎在四川。到1951年左右,人民政府进行镇反运动,胡恭叔就被抓了,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开群众大会,群众揭露、揭发、斗争。

他当过县长,又担任过军长的机要秘书,是有过失的,斗争以后进行公判,处死刑,被关在监狱里。此时胡恭叔很恐惧,他突然想到他母亲是一个学佛人,经常念诵观音菩萨。他的母亲曾教育他说,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但当时他作为县长、军长的机要秘书不信,或者说似信非信,危难之时他想起来了,就开始学习念观音菩萨。他念得很诚恳,因为面临死亡,希望观世音菩萨救他,就好像人落水,水已淹没到头颈,不得了,哭爹喊娘,结果就在诚恳之中发生了感应。

在他将要被执行枪决的时候,狱卒通知他:

“你今天就要被处决,你有什么话要说?”

他说:“我没有话讲。”

其实他有话也不说,只是低头念观世音菩萨,到了要处决那一刻,偏偏没有处决,时间延缓下去了。

第二次也是马上要被处决了,他更加精进地念观音菩萨,结果也没有处决。什么原因?当时政府突然有重要事情,抓其他工作去了,就没有执行。就在此时,他突然生病了,是痢疾,忽冷忽热,当时监狱里面医药缺乏,罪犯一般都是保外就医。他想:我也不想保外就医了,就这样病死比砍头死要好。最后别人劝他,还是出来保外就医,在保外就医过程中他还是不断念观世音菩萨,因为死刑没免,身体好了还要回到监狱里去。

有一天他看报,报上登有一条消息:上海的副市长叫曹荻秋。曹荻秋是四川简阳人,1920年间国共合作时,在国民党军队里面有共产党的代表,曹荻秋就是陈立军长那个部队的军代表,当时胡恭叔也在那里当机要秘书,与曹年龄相仿,两人很谈得来,像朋友一样,处得很好。抗战之初,国共分裂,发生了一些惨案,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实行大屠杀,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有个密令,命令陈立就地处决军代表曹荻秋。这时,胡恭叔做了一件好事,一方面是因为私情,另一方面也像他母亲一样念观世音菩萨悲心发动,他劝陈立:

“军长,中国古语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何必去欠条命债呢?”

陈立就说:“那你让我怎么办呢,上面要追究的。”

胡恭叔说:“你就说曹荻秋暗中听到风声跑了,责任就不在你身上。”

于是陈立就答应了。胡恭叔就把曹荻秋送到成都,送他一些路费,使他能回到解放区。

他在保外就医时看到上海的副市长是曹荻秋,就想起此事,想写封信让曹荻秋来救他,但是否有效又没把握。他想来想去,心想不管有没有效果,还是写。于是他就给曹荻秋写了封信,叙述了自己的情况。不久,曹荻秋就给他回信了,说:

“当时你救我,并不仅仅是私交,而是对革命作了贡献,对革命人士进行救济,立了功,我已经向有关方面写了信,告诉他们,你一定会得到宽大处理。”

不久,胡恭叔就被释放出来,释放后,曹荻秋又介绍他到中央社会研究所工作,一直活到八十多岁。

胡恭叔获救的两重因果

这个公案是千真万确的,发生在20世纪中叶,到现在有五十多年了。这其中有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如果不是他母亲念观音菩萨,他也学习母亲念观音菩萨,有这个很深的因,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就没有在监狱中应执行而不执行,甚至发生痢疾、保外就医的缘,在保外就医中又发现了曹荻秋任副市长,请求援救,结果就被救了。这是第一重因缘果。

第二重因缘果:当时他在军中,在曹荻秋遇难时,由于仁爱心,劝陈立军长不要杀他,将他放了,而且资助他回到解放区,这就是因,以慈悲为因。有了救曹荻秋的“因”,才有当自己保外就医时,看到报上登着“曹荻秋任上海副市长”的缘,于是向曹荻秋求救,从而保住性命,而且能够过好晚年,这就是果。

两重因缘果,虽然复杂,但有定律,这是一个现代公案。所以我们对业报、因果一定要相信,对于佛所说的法、佛的真理,一定要相信。

2.即果明因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即果明因,就是从果上来了解因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果,就知某种因。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要知过去,就看你的现在;要知未来,也要看现在。现在受的何种果,就知过去的因。现在生疮害病、短命、得怪病,过去生中杀生太重。如能现在改悔,不单能使现在受报减轻,而且来世命运变好,关键看现在的表现如何、行动如何。

总报别报

佛告诉龙王,现在法会之中,听法的有菩萨、大比丘、阿罗汉,还有龙王以下的水族中的众生,各种形象不同,身体大小不同,这就是报。报有总报、别报,引业感总报,满业感别报。譬如你投胎在畜生中,总的来说是畜生,但畜生里面也有上下、丑美、大小之别。又譬如生在人中,总报来说都是人,但是人里面有相貌好坏、身体高矮、孝与不孝、聪明与否、丑陋与否,这是别报。故业有总报、别报,这一种报都是从造因,由于内心发动身语造的善业不善业、杂染业清净业而感来的,佛菩萨阿罗汉都是清净业,三界五趣特别是三恶道众生是杂染业,此为由果知业,即果明因。

3.举因向明

万法唯心造,众生心是生灭相续、虚妄不真实的,由心造业,随业受报,其中没有什么主宰。关于我们的命运,佛教讲,不是万能的上帝,不是梵天,也不是鬼神来主宰,而是自己、自心,唯心所造,我们就可以由妄心改为真心,由虚妄熏习改为对佛教的正法熏习。

(1)观心无主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这个“心”不是普通的讲法。普通的讲法在古代是肉团心,心主神,用现代话来讲,脑筋产生思想,这是世间上的心。在佛法来讲,肉团心不能代表心,它只主使血液循环,血液兴旺,精神就好,心主神嘛。至于脑筋,在佛法讲只是一种触根、微细神经,有粗神经、细神经,主要是感触,所以人受了风寒或受了伤,神经就麻痹,从佛法来讲这是一种感触,属于根。

胜义根与浮尘根

根有浮尘根、胜义根。“浮尘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浮尘根者,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而“胜义根”则是指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

胜义根就是微细的神经,如果说它完全代表心,代表整体思想,佛法是不承认的。佛法的心在佛菩萨是真心,众生境界是妄心。而妄心之所发,是因为真心受了无明障蔽,把无明去掉,就恢复真心。故《法华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心,迷了,就成为凡夫;开悟了就成为圣者。不能将其彻底分开。《观无量寿佛经》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的心是佛性,但要恢复佛性,就要作,作什么呢?勤修戒定慧,扫除无明烦恼,才可以恢复真心。

所以心不能以物质代表,不能以色代表,既不可见也不可捉摸。色法用唯识区分,除了六根六尘以外,有显色、形色、无表色。显色就是青、黄、赤、白、黑,光隐明暗;形色就是长短方圆高下,这些也可见可触。但此心不像色,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摸,所以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虚妄心是变化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实体,这种种子也是由于虚妄的造作、虚妄的现行而熏成的种子,潜藏在阿赖耶识中,遇缘又现行,又熏成种,业种成熟又感果。

等流种与业种

种有等流种、业种。等流种是色了色、心了心、善了善、恶了恶、染了染、净了净,分别不同,有此因就有此果,叫等流果。

业种就是由于善恶业力,业力增强后,作为感果的这种因叫业种子,这些内容在唯识学来讲属赖耶缘起,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就有一切现象,再由一些现象发生行为,又熏成种子,遇缘又现行,又熏种,种生现,现熏种。没有遇缘现行,种子又相续下去,前为因,后为果。赖耶识叫异熟能变,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受熏持种,这是阿赖耶识的作用,去后来先作主公,投胎来得早,生命结束了走得慢,走了就没有生命了,这就是阿赖耶识、生命识。由赖耶识的种子变现,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当前七识的识体生起来时,又有能缘、所缘的作用,能缘就是见分,所缘就是相分,产生这个作用,经过认识,中间又熏习种子,这叫作变,能变、所变,为什么变呢?离不开因缘,在唯识法相讲,除了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外,还有十因、四缘、五果,内容很繁多。

常见和断见

由于众缘和合,种现熏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其中没有一个是主宰的、常恒的、自在的,因此就没有我、我所。假如你说有我、我所,就难免生起常见或断见。

常见就是执以为常,在外道来说,就是人死变为人,猪死变为猪,狗死变为狗,世世生生都是一样的,这是常见;断见呢,就是一般人,认为身体就是生命,身体没有了,生命也没有了,人死如灯灭,就可以胡作非为,在现世追求享受,攀缘追求,生起烦恼,造业,这样叫断见。

佛法是因缘生法

能够见到妄心无主,是众缘生法,其中没有主宰,没有我和我所,就有正见,就了解因缘生法的道理,《维摩诘经》有首偈子:

佛法不有亦不无,

一切皆待因缘里,

无我无作无受者,

善恶业报亦不失。

佛法讲什么内容呢?一是讲空,二是讲有。不有就是空,不无就是有。不有是什么?作者、受者、我、我所,这些佛法都否定,这要空;不无是什么呢?因果缘起,生命相续,缘于业报,这个不能否定,所以“佛法不有亦不无,一切皆待因缘里”。因缘是中心思想,一切是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主宰,没有一个我、我所,但是虽然变化,因果存在,因果相续,这个不能否定,所以“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业报亦不失”。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因缘之相,特别是虚妄之相,不要贪恋执著,要把这个心转化过来,去除虚妄就恢复真心,去妄归真。《金刚经》上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是什么?我相、法相,不执著我,不执著法,了解一切皆是因缘生法,不攀缘,不追求,这样你就恢复了真心,就见到如来。

达摩祖师十六字真言

达摩祖师有四句偈十六字真言: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就是说对外来的境不要攀缘,不要追求。一般众生都是对外追求,不知反观内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内心要平和、安定才能得到轻安,要去除昏沉、掉举、散乱,内心平静安定,而后产生轻安,这就是定。

“心如墙壁”,心稳定不动,把尘境隔开,就可保护起来;“可以入道”,就可以见真,返妄归真,走入正道。这就是达摩祖师的十六字心传,修禅离不开这个。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念,把私心杂念转过来。

一念三千

天台宗讲一念三千,一念通于三千境界,假如痴心重,就通于畜生;嗔心重,通于地狱;贪心重,通于饿鬼。反过来,善心重,有善良心,通于人天;有慈悲心,通于菩萨、佛。就在一念之心,还用等到死了堕恶道、升善道吗?不见得,你现在就在某个道之中。所以念头很重要,正念要保持,参禅就是要时时保持念头,要时时提起念头。

以上内容说明“观心无主”,这一段通于唯识法相学的理论:赖耶缘起。什么叫赖耶缘起呢?妄心种子发生现行,虚妄的现行就熏成虚妄的种子,于是有生命相续,这叫赖耶缘起。

(2)观法如幻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观法如幻,这是讲的般若道理了,空宗的道理。

讲空、业、造业,各种因缘,都属于善染无记、有漏无漏,分别为染杂业、清净业,所现不同。由于是因缘生法,其中有一个作者吗?没有一个作者!是你自己的因缘所造,而不是神灵、梵天上帝所作。明白既无作者也无受者后,就把我执、法执彻底去掉。在唯识法相讲,执著我相、法相,执著有作者、受者,就是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

明了因缘生法的道理后,就可知道一切精神、物质现象都是如幻如化、变化多端的。这个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议,不是一般语言可以表达的,不是一般思想可以想到的,故说“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如梦幻泡影

“如幻”,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小乘证人空,大乘证人法二空,都离不开观如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最后一首偈子。

“一切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灭变化,有漏的,包括人生生命现象、宇宙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而这一切现象,就用这六个字形容出来:梦、幻、泡、影、露、电。

梦,人生如梦,活到六十岁,看过去五十九年就在梦中,活到一百岁,回忆过去九十九岁也是在梦中,到了死亡时,大梦一场,什么都带不走,生在梦中,但在世间上不知道是在做梦,以梦为真,所以处处追求。

幻,就是眼前一切就像演戏、耍把戏。舞台上演戏,舞台下的人在看戏,殊不知看戏的人也在戏中。一会儿丑角出来,一会儿生角出来,一会儿正角出来,一会儿配角出来,锣鼓喧天,但是戏开幕以后很快就没有了。耍把戏也一样,都是幻戏一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眼前一切都是幻,像海市蜃楼一般。

泡是什么?是假躯壳、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既不干净,又是脆弱的,经不住风吹雨打,经不住灾难,特别是经不住业力的支配,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就像水泡一样,水上的泡,一会儿就散了。对于五蕴身这个假我,你还有什么可追求、可贪求的?它像水泡一样。

影,就是一切造作,一切行动,就像影子一样是变化的,有什么动作,就有什么影子,是变化的;影子没有实体,动作是虚妄的,也是没有实体;不管虚妄的、清净的,都没有实体。如我们学佛做佛事,在道场里面,我们的行动也是像影子一样,空花道场,水月佛事,一会儿就过去了,但是业不会亡,染污业、清净业都不会亡。

如露亦如电

如露就是说富贵功名,地位再高,再富贵,就像早上的露水,阳光一出来就消灭了。所以富贵功名不可靠。

如电,人生的光阴,像电光石火。电的速度多快,电波一刹那就是三十六万七千公里,到达月球很快,我们生命的时光,看起来很长,实际上很快,不可留恋,百岁光阴一刹那。所以学佛的人要知道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要抓紧光阴,借假修真,不要留恋这个假躯壳,不要留恋世俗一切,这才是真正走上正道。

关于因缘生法的道理,般若系统有《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论中有《大智度论》、《十二门论》,都是叙述这个内容,重点是讲空,讲无我,由于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其中没有一个作者,没有一个主宰的我。“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所以造因受果,业报不可思议,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自力与他力

因的主心,其来源就是心;但心生起来,离不开缘。在有为法中,一般是杂染的缘、虚妄的缘,其变化快。明白这个道理后,自心就要作主,要转化过来,由染污因变成清净因、恶因转为善因,就成为一种新的生命,恢复了法身慧命,这要靠自己努力。所以学佛修法,不管禅宗、净土宗、密宗,首先在于自力,其次才是他力。

自力就是靠自己、自心的修养,加功用行,来转化自己;他力,是指求佛加持,拉你一把,提你一把,没有自力不能感动他力,自己不努力就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一段是举因向明。“观心无主”,说明业由心造,但是业有变化,不是有主宰的;“观法如幻”,一切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是变化的,不要执著,去除虚妄的执著,遣除虚妄之相,才能恢复真性。

这些就涉及到佛教的教义:唯识法相和般若,同时也提出了根本的修行方法。这条道路小乘、大乘都共通,不过小乘窄一点,只知道人无我,不能进一步了解法无我,所以只能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只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除了断烦恼障以外,还要断所知障;既证人空,又证法空。

空在般若里讲,有三空、四空、十八空、二十空。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四空就是自性空、他性空、有性空、无性空;十八空更详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学佛先要具备正见

大家要注意:在八正道里,首先讲正见,修行次序由正见而产生。正见的产生必须要闻经听法,多闻熏习,要正确地了知一切,知道正确的道理。比如研究佛经,我们有佛法知识,明因识果,就知道正确的道理,就有正知。有正知后才有正见,即缘起性空之见。既懂因果,又知道无我性空的道理,就去掉边见、邪见。边见就是执常执断;邪见就是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

所以对佛经要多闻熏习,这是个很重要的阶段。文化高的要多看佛经,文化低或没有文化的就多听,听久了就有所体会,而且也播下了清净种子,今后才有缘现行。你现在没有文化,将来就有文化,现在你水平比较低,将来就比较高,可以开悟。所以要多闻,在闻中绝对不能懈怠,了解正确的道理才有正见,即正确的见解:相信因果,相信性空无我的道理。具备这个正见,才能避免边见、邪见。

六种正念

有正见以后就可以保持正念,正念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

念佛就是知道佛的功德,自己有所学习,常随佛学;念法,就是知道法宝、佛教教义,要如理思维法义;念僧,就可以知道僧宝是代表佛陀住持正法,就好像医生一样不能离身;念戒,如果能够时常念戒,就不会违犯戒律,就会止恶行善,戒是根本;念布施就是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悲心,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念第一义天就是空,想到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一切法空,什么都看得淡,放得下。这六念是相当重要的。你们可以自我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保持了六念,不管出家在家,随时要检查自己、反省自己。

所以在正知以后才有正见,正见以后可以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后,你的第六意识意马心猿就收住了。有些人向我反映:思想乱了,定不下来,如何办?我就说:你想得太多了,如何不乱呢?你把正念保持下去,念念相续,有定力了,意马心猿就收住了,第六意识就具有正确的观察力。

守根护意

什么都是意识所造,第六意识得到保护,那么六根也就守得住了。六根就是六道大门,一般人往外攀缘,就是六道大门守不住,让强盗扒手跑进来,把你的财产偷掉。学佛人要把六根守住,把六道大门守住,不让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跑进来,你才不受感染,那么你的法身慧命就不会被偷掉,就保得住。

注意守根,能够守根,接触外境时,以智慧接触,叫作明触;一般人接触外境就是一种无明之触,迷了,受了迷惑。学佛人、修道的人,能够守根护意,接触外境,以一种般若慧来观察外境,就不会受迷惑,触而不受。不受以后就不取,不贪求,就不造业,业就支配不了你,可以出离生死,逐步得到解脱;这种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的方法,不管小乘、大乘都是共通的。

再强调一下:这种最基本的修持方法,不管禅宗、密宗、净土宗,各宗各派,都离不开,若离开这个方法,你想一步登天,即身成佛,不可能!修禅定的人,若离开这个方法,一下子想得神通,那就走入邪道,结果害了自己;修密宗,你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守根护意,没有正确见解,不断烦恼,那也会走入邪道,不是真正的密宗,不是靠几个咒子就可以解除烦恼的。所以学佛一定要掌握这个原则。

罪业是由妄心所造

观心无主、观法如幻的中心思想就是罪业是由妄心所造,妄心是有变化的,一切境界都是如幻如化的,妄心有变化并没有一个实体、主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并不是铁板一块,重点在于内心。心染故国土染,心净故国土净,能把心转过来,你也就转过来了,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流浪子弟,只要肯回头,就很宝贵,就像宝一样。又有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生很重的人,罪业深重,尽管如此,如果他能够放下屠刀,心转过来,就可以走入佛道,恢复佛性。这是一个人生由染趋净、由恶转善的关键。

所以佛看各类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转化,哪怕天魔外道,都应该将其转化过来。这也说明佛家的心胸广大,契理契机,根据真理、根据事实,来实行教化。如何转?最重要的是什么?忏悔。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的第四愿“忏悔业障”。

转染成净首先要忏悔

我们作为佛教徒,真正要转染成净,求得身心解脱,对于忏悔,一点也不能忽略。根据佛经指示,我们在生死苦海中,多生累劫以来,造业无边,这个罪业假如有体相的话,可以堆若干须弥大山,是可怕的。尽管如此,如果你能够诚心忏悔,业消智朗的时候,智光出现,罪业就逐步消了。就像北极的冰山尽管高大坚固,但是阳光一照,冰山就逐步溶化了,忏悔也是如此。而且忏悔不是一时的,除了在早晚课中忏悔外,内心随时都要忏悔,都要检点自己的过失,反省自己,有过就改。

忏悔分为事忏悔、理忏悔。事忏悔是针对某种具体事情,犯了哪件,就忏悔哪件。例如杀生重,就忏悔杀生,对于被杀的生命求菩萨加持,使它得到解脱,就化冤为亲,这就是事忏悔。

理忏悔是彻底地消灭内心的犯罪根源。业由心造,心能转业,心要诚恳、净化,达到消除妄想分别,能取所取都空,把罪根拔出。过去是执著,无明烦恼发起,就造业;现在将罪根拔出,能取、所取都空,能所双亡。把罪根“我、我所执”逐步消灭,这是彻底的忏悔,叫理忏悔。

有首偈: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性”,罪本来是空的,是变化的,犯罪都是由于心,什么心?虚妄心、分别心。在修行过程、忏悔过程中,将虚妄心、分别心逐步转为真实心、如来心,你的罪就不会再犯了,罪业就逐步消除,所以“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能造的分别“心”与所造的“罪”两者都空了,今后不会再犯,就将犯罪的根本拔除,妄心转为真实心,染污心转为清净心,也就拔除了生死的根本。这样的忏悔是真忏悔。

从理方面来讲,达到契理的境界,就破除了我、我所执。而我、我所执就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本。佛法讲无我,“空”就是无我。忏悔的内容在《普贤行愿品》里专门有一段解释,大家可以诵读一下。

真正要脱胎换骨,彻底消业,必须要忏悔。普贤菩萨到了等觉的位置,还提出忏悔,未成佛以前,不管是声闻、菩萨都要忏悔,何况我们凡夫!要向十方诸佛忏悔,要代表一切众生忏悔,心就广大了,这是忏悔法门的重点,不管诵经、参禅、修密、观想等等,都可以忏悔,行持得好,也就是忏悔,同时在救苦救难过程中,不但自己忏悔,也要为众生忏悔。比如放生,在放生过程中,对所放的生命,要为其忏悔,使其消业,而且为其回向,回向往生西方,将来学佛、成佛,有这种心,就是真忏悔。

以四心来忏悔

忏悔方法很多:诵经、礼拜、念佛、念咒、观想、学佛法明理也可以忏悔,这些都包括在忏悔法门中,所以几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四种心:

第一是真实心。在佛菩萨面前,一点虚假都不能有,就好像儿女有了过失,在父母面前坦白悔过,痛哭流涕,要真实,不虚假。

第二要有惭愧心。惭是对自己,愧是对他人。惭是自己觉得很惭愧,很羞耻,对过错很羞耻,有决心改;愧是对他人:我犯了这个错,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朋友,害怕被大家批评,害怕社会舆论的谴责,这样做才是真正有惭愧心。能够真正从善,耻于过恶,这样才可以拔出犯罪的根源。

你们看社会上,很多犯罪的人,刑事犯罪,为什么消灭不了呢?为什么越消灭越多呢?为什么有些罪犯,一犯二犯三犯,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惭愧心!有句俗语叫:“人不要脸,百事可为。”所以忏悔一定要有惭愧心,不怕犯,只怕不改,有惭愧心就可以改。

第三是存恐惧心。畏惧就是从因知果,假如不改,有这个因在,就要受苦果,时候一到,受现报,受后报,受种种痛苦。受后报甚至到地狱、饿鬼、畜生道。那时吃后悔药,也来不及了,所以要存恐惧心,由现在想将来,由因知果,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从因上改,无始劫来,因上犯罪的因缘再多,现在如能拔出犯罪的根源,哪怕过去罪过再大,也会减轻。

《金刚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了佛,读诵经典,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由于过去的业,受到别人的轻贱或者侮辱,这时你就要会想:从因上作想,过去的业很重,假如不忏悔,不读诵经典,那就重罪重受,没有折扣的;若读诵经典,受人轻贱,就是减轻罪业,打了折扣,就抵消了罪业。所以绝不怨天尤人,一定要真诚忏悔,加强行持,加强修福。

第四要有勇猛心。勇猛就是要有决断,对于一切罪恶的事情,世俗种种,过去越陷越深,剪不断的烦恼,现在一刀两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能够这样,就可以脱胎换骨,趋向新生,走上光明大道。

所以忏悔很重要,时时刻刻都要忏悔,要养成这个习惯。以上讲的观心无主、观法如幻,中心点就是罪业,哪怕心与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不是铁板一块,关键在于自己,而改变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忏悔。

(3)劝应修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知道以上的道理,我们应该修善,由恶转善,如果修善与善业,所感的正报、依报都是端正的,此处所讲即是“蕴处界”。

蕴处界

“蕴”就是我们的五蕴身,五蕴身由五个要素组合而成:色、受、想、行、识。

色包括肉体、五脏六腑,全身的组织、所有细胞都包括在里面。

受、想、行属于心所有法,识就是八识心王,属于心法。在五十一个心所里,举出受、想、行,受是领受,想是想象,行是造作,一个人的行动与受、想、行是有相当关系的。

五蕴中,受想行识是心法、心所有法,属于精神;色指肉体等各种组织,属于物质。以此扩展开来,广义地讲,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一是物质界,二是精神界。

“处”是出生之义,谓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六处是六根的别名。处的含义是生长,由于内里的根与外部的境相合作为增上缘,就可以引发心识生起,故叫六处。六根六尘都是引发心识生起的增上缘,内无根,外无尘,识就生不起来,就没有认识。

“界”一般讲有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何为界?就是根、尘、识是有区别的,各有归类,但此处总而言之叫六大,哪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地以坚固为性,水以湿润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动摇为性,空以空隙为性,识以分别为性。所以人的身体中:肉体骨头都属于地;血液、饮的水都属于水;温度属于火;呼吸、气息就叫风;七窍——两眼、两耳、两鼻孔、一个嘴巴,及下面肛门、阴门,这就是空。假如没有这个空,人的气息不通,生命就成问题。也包括全身的毛孔,毛孔闭塞,人就有病,毛孔通畅,人就无病。空就是指这个空。这里是从人和动物角度来分析,扩大开来,从物质角度来看,宇宙空间很广大,没有空气,没有这个空,生物就不能存在。所以“蕴处界”,总的来讲,就是生命物质和精神的总合体,这个总合体既有物质又有精神。

修善可获得庄严的正报依报

这个总合体的正报就是我们的五蕴身,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即小宇宙、大宇宙,正报、依报的好与坏,庄严与否,端正与否,就看你的业力了。

我们现在修善,就是希望我们的正报依报,首先是求得五蕴身的端正。不端正就不好看,五根残缺、没有智慧、盲聋喑哑,那是恶业所感,水平低、傲慢的人,看到这些残疾的人避而远之,瞧不起他们。端正的人一般来说都有福德,相貌庄严,大家看到不厌弃,乐于接近。所以“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佛法修善,由因知果,求得依报正报都庄严,叫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自己正报要庄严,所有的依报都庄严。这个庄严是指清净,没有染污,但是此处的“庄严”与形式上的讲美好是有区别的。

内心净化才是真正的庄严

一般人爱干净,在学佛人来讲,干净是可以的,但首先要将我们的内心打扫干净,表面上干净,但内心不干净,还是肮脏龌龊的。你看那些贪污、造业的人,外表看起来高高大大,相貌也标标准准的,但实际上内心肮脏龌龊,染污得很,损人利己,扰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的秩序。佛教讲首先要庄严内心,要以佛教的教义: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来净化内心,使内心干干净净的,说话、行动也很正确,这才是真正的庄严。这种人,既庄严自己,也庄严别人,甚至可以庄严国土。

所以我们说“庄严”一定要表里一致,外在美必须由内在美而来,不要只求形式上的美,只讲形式美,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美。《金刚经》讲:“庄严国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庄严国土不是表面文章,表面形式不是真正的庄严。要人人内心净化,以此才是真正的庄严。

《法华经》讲:“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学佛的人要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佛是怎么做的,我们就怎么做,佛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此庄严美妙呢?因为他种了这个“庄严”的因。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做法,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4.由果知因,举果向正

以上内容是从因来讲,由因知果,下面就是由果知因,举果向正。这里面又分四段:一以佛果证,二以菩萨证,三以天龙证,四以海众证。这四项之中,前三项都是说从佛到天龙为何有好形象,是由于善业之因;第四项说明海众的各种形象是由于不善之因。海众是指大海中的各种众生,大海之中无奇不有,陆地上有的海里也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种类繁多。

(1)以佛果证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佛身光明显曜

佛就对龙王说:你看一看,佛的身体诸相庄严,诸相就代表三十二相百福庄严,非常殊胜。为何有此相?是过去多生累劫以来,修福修慧,从百千亿福德所生,不是短时间修得的。

佛身“光明显曜”,这个光明,在听法的信众之中,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都是有光明的。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有饮食、情欲,有形色;色界、无色界主要是定,修禅定,没有情欲。大自在天属于色界的四禅天,大梵王天属于色界天的初禅天,他们的形体也是很有光明的,经上说:“纵然无量亿的梵天天王、大自在天王,他们的光明很大,但在佛的光明照耀之下,他们的光明就不现了。就像晚上的星星,处处闪光,但早上的太阳一出,所有星星的光都看不见了,其实是被太阳光遮蔽了。”

窥基大师的光遮蔽了天人

唐朝道宣律师是中国佛教八宗中的律宗创始人,他戒行很精严,修行也很刻苦。当他在终南山净业寺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中静坐修行时,他的德行之高感动得天人送供,每天中午天人按时送供。有一天,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到山上来访问他,两人在洞中谈法,越谈越起劲,到了中午,按以前的惯例,天人该来送供了,但是却不见来。后来窥基法师看见时间不早了,就告别道宣律师下山。

他走后,天人就出现了,道宣律师问天人:“为何今日中午没按时出现呢?”天人说:“窥基法师是大,乘菩萨根器,他有大心,内心光明炽盛,我们天人的光受他的光遮蔽,根本无法接近,无法出现,只有等他走了,才得以现身。”所以道宣律师就赞扬大乘、发菩提心的重要。

有一次,道宣律师在洞中经行,出来后跌了一下,结果有人把他扶起来,也是天人,是天王的太子,道宣律师与之谈话,其中谈到过去古佛的经历和因缘,根据与天人的谈话,道宣律师还写了一本书,叫《天人感通录》,这是《高僧传》中道宣律师的传中记录的。

心力可发出光波

所以佛体发光、有光环,这并不是很稀奇的事,不但佛体发光,菩萨也可发光,罗汉也可发光,一般人都可以发光。近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根据物理学研究,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有温度、热度,可以发光。电光有热度,可以发光;火有热度,可以发光。

但从心理角度来看,佛法说一切唯心造,心胸广大,心力无限,心理作用可以带动生理、物理的变化。受了惊,心理紧张,全身出汗;发怒时,身体就热;晚上做梦,做到恶梦,要发寒,手脚要动,这都是心理的关系。所以心理可以发出光波,发出力量,这并不是空谈,是真非假。

英国有个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心地很善良的人,他的光是白色的;心地很慈悲的人,发出的光是黄色的;心地很凶恶的人,并不是光而是一团黑气。所以心地要善良慈悲,善良慈悲的人是与天神、佛菩萨打交道;心地暴恶的人是与恶魔、鬼王打交道,那就不是什么好事情。

降魔须修四无量心

在《大般若经》中,在西藏的密法中讲到,光是念咒,想降魔不解决问题,反被魔把你降住。要如何彻底降魔?首先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有四无量心,心地发光,以慈光、慈眼对待对方,他自然被降服。

莲池大师降飞天蜈蚣

莲池大师在深山修行时,每天静坐,念阿弥陀佛,山上的老虎很多,由于莲池大师的德行很高,一念佛,老虎都避开了,不在山上闹了。

有一天,莲池大师在山上经行,头顶飞来一只飞天蜈蚣。飞天蜈蚣是很厉害的,从对面飞来,莲池大师一念阿弥陀佛,同时以慈心、慈眼对待它,结果这个飞天蜈蚣就飞走了。所以降龙伏虎是如何降的、如何伏的?靠德行,靠悲心!光靠神通、武力是不解决问题的!因此讲到光,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

佛的光明由所修的福德智慧所感

所以讲“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虽然大自在天、梵王天光明很大,但在佛的面前,不管有多少自在天、梵王天,哪怕无量亿,其光明在佛的光明照耀之下,都现不出来了。

“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看到如来的身体,看到佛的光明,眼睛都要昏眩。“莫不目眩”,这说明佛果的庄严殊胜,是由于过去生中,若干劫中所修的福德智慧所感。

有二首赞佛偈:

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

佛身清净似琉璃,佛面犹如满月辉,

佛在世间常救苦,佛心无处不慈悲。

(2)以菩萨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礼敬菩萨的功德

当时法会上有三万二千菩萨,佛对龙王说:你再看看法会上诸大菩萨(指果位菩萨),妙色严净,身体肤色光明,非常庄严,非常清净。

我们就看看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大家看,这些菩萨相貌圆满,体现庄严、慈悲、智慧、和平。

我们为何要礼敬诸佛菩萨呢?原因就是要以菩萨的功德——这种庄严、慈悲、智慧、和平来改造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这是很有道理的。

崇拜偶像是愚蠢的

但一些社会上的人、也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不懂,不知道礼拜的功德,反而去崇拜偶像,这是相当错误的。普贤十大愿中第一就是礼敬诸佛。所谓礼敬,礼中就有敬,人不能失掉礼啊!在过去来讲,儿女对于父母亲,学生对于师长,兄弟对于哥哥,妹妹对于姐姐,都是很有礼貌的。没有礼就没有德,礼敬相当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是相当讲究“礼”的,礼仪八百,威仪三千,要有真实心、恭敬心、礼敬心才能有德,反之则无德。

所以我们礼拜佛菩萨,就是以佛菩萨的庄严、慈悲、智慧、和平作为自己的模范,改造自己的心灵。当然另外也有很多意义:如求佛的加持,求消业障等。多礼拜佛菩萨,多消业障,智慧就生起来了,也有可能从礼拜中得到开悟。很多大德朝山,千里万里之外,三步一磕头,一直磕到目的地;在西藏有许多喇嘛,朝礼布达拉宫,哪怕是冰山雪地,也是三步一磕头,五体投地磕大头。你说他傻吗?我说一点都不傻,他用的是实际功夫。学佛的人,就是要放得下,就是要不怕吃苦,对佛菩萨就是要尊重、恭敬,不然如何修福德、得智慧?所以我们要诚心礼拜佛菩萨而不能崇拜偶像,崇拜偶像是相当愚蠢的。

菩萨都是妙色严净,为何有这个果?都是由修习善业、福德所生,是多生累劫以来,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为了救度众生,解除众生苦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受很多苦难,甚至牺牲自己,勤修福德,如此修得而成此身,果位菩萨都是如此。

(3)以天龙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天龙八部都是护法神,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其中阿修罗翻译成中文叫“非天”,含义是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因为他有福报,就感生天上,但是他性情暴恶,好斗争,故叫阿修罗。

善人自有善神护佑

天龙八部在佛讲经说法时都是护法神,都参与法会,闻经听法。天龙八部有大威势,有神通,可以护持佛法,护持修善的人,所以持戒修善的人就有护法神保护。他们为什么有大威势呢?是由于过去修了善业,福德所感。所以行善积德的人如平日胆小、害怕不平安,没有关系,不用怕,为何呢?有善神保护!好人一生平安!有善神保护,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命中该遇到的恶事,都可以转化,预先避免。所以我们只须问因,不问将来会如何,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关于这一点,你去算命测八字,那是算不出来的,关键要看你的自心,行善与否,积德与否。

(4)以海众证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这里也是从果上明因。大海中的各种动物,种类很多,或大或小,小的如鱼虾,大的如龙、鳌鱼、鳄鱼等,形体颜色都很粗鄙,很粗糙、丑陋,看起来很可怕。为什么感得此身呢?就是由于过去生中,这些动物内心妄想妄念很多,基于想念,在身、语、意三方面做了许多坏事,做了十不善业,随业受报,而感得此种果报。这一点是从恶果回看恶因。

念头很重要

所以我们要注意念头,念头相当重要,要时刻保持正念,去掉妄念。由正念发动身语,则其语言、行动都是正确的,否则就不是正确的,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造善业、造恶业,就在这一念之间,或升或降,全在自己。一念可以升,一念可以堕,一念之中就有六道啊!善念与三善道相应,恶念与三恶道相应,就看你起的是哪个念头!

不管念佛、修禅,还是修密法,都要保持正确的念头。身、口、意三业要相应,修身业要礼拜、端身正坐、结印、合掌、放掌;修口业就要念经念佛;修意业就要观想,修大悲法门要观想观音菩萨,修弥陀法门就观想阿弥陀佛,修文殊法门观想文殊菩萨为本尊。心里观想,口念经念咒,手结印,身体端正,达到一心不乱,就能保持正念。佛教的法门八万四千种,但在行持方面,保持正念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能松懈,要做到三业清净。

5.结劝修学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明因识果,止恶行善

这是总结。如何修心?如何由恶转善?如何行动?佛再三叮咛:你们应该如此修学。指导思想是明因识果,在因上努力,转恶向善,善因就得善果。学佛人就要这样,要懂因果,了达因果。了解因缘生法就能了解性空无我的道理,就能生起缘起性空的正见,这是不能动摇的,因果是正见,有这个见解,才能走正道,从而消除生死根本,结束痛苦根源。不但自己如此做,也要使众生都能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大家读读《高僧传》或者历代祖师的著作,很多都是讲因果、向群众宣传因果道理的。历史上庐山慧远大师,有好几篇文章教化众生,专门说明因果的,一直到近代的几位大师,特别是印光大师,大家看《印光大师嘉言录》、《印光大师文钞》处处都在讲因果,使佛教与儒家伦理相结合,具备伦理、修养道德,明因识果,止恶行善。

所以我们弘法,不管是居士之间互相交流时,还是向家属、朋友、有关人士宣传佛法时,首先要向他们讲明因果,这是根本原则。能够懂因果,就能够修习善业,止恶行善,注重道德,所以因果正见、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了解、信仰以后,就要坚定不移,不要为邪师邪友所动摇,不要为一般世间法所动摇。

世俗人的见解一是断见,二是常见。所谓断见,倾向于物质,心为物转,忘记了自己,认为五蕴身不过是肉体,肉体没有了就完了,因此追求物质,纵情享受,形成了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现象;常见就是希望自己永远享福,寿命百岁、万万岁,这是一种常见。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自己永远是人身,这世做人,下世还是人,每世永是人身,畜生每世做畜生,这也叫常见。常见、断见都是一种邪见,由此产生不信三宝,不信因果,诽谤因果,无法修善。

修三田报四恩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我们学佛的人,如何修福田?此处讲到要修三田报四恩,具体来说,就是要上供下施,修三田。

第一叫福田,也叫敬田,是指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其中也包括对师长、善知识,这种德行很高,福田也很大。比如目犍连救母,自己没有能力救,求佛帮助,佛就教他在七月十五修盂兰盆会,设百味斋,供养三宝,使他母亲得到解脱。供养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因为有三宝住世,佛法就在世;佛法在世,就是众生的福报,就有渡船,有明灯,众生可以由此岸到彼岸,得到光明。所以三宝是最大的福田,不但加持你的肉体,而且解脱你的法身慧命。

第二是恩田,重点是对父母亲。父母生我、养育我、爱抚我、提携我,受的苦很大。特别是母亲,母亲对儿女是真情真爱,为了儿女的成长,流汗、流泪、流血,受不完的痛苦,我们应该知恩报恩。发菩提心就是从知恩报恩开始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个次序,首先我们学佛要发菩提心,不是假发,是真发,保持恒常。如何发菩提心?基本是什么?接下来要有慈心,然后要有悲心。慈心悲心念众生苦,因而要救度众生。同时也要念众生恩。多生累劫以来,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六亲眷属,对我们都有恩,念众生恩就要归到父母恩。想到父母的痛苦,因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到增上意乐,到慈悲,到知恩,到忆恩,到报恩。在知恩报恩中,特别是父母恩,念父母的痛苦、恩德,父母的恩如山高、如海深,从父母扩大到整个众生界,报众生恩。

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由母亲的苦、母亲的恩,想到一切众生的苦,想到一切众生对我们的恩,所以就发大愿,在地狱中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我们能报父母恩,就是修恩田。

第三是悲田,悲田就是修慈悲救众生。怜悯众生痛苦,忆念众生恩德,于是以种种方便、种种方法救度众生,解除众生的苦难。不但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资生资具方面帮助解决,还要使他得到安全,使他能够借假修真,恢复法身慧命。在布施中修行法布施,就可彻底地救度众生。

报恩主义

学佛精神,就是报恩精神。佛教没有主义,假如说有主义,就是报恩主义,以报恩为主。我们要恭敬三宝,恭敬师长,孝顺父母,救度众生,具备这些行为,就是高尚的道德,人生活得才有价值。若能够影响众人,使大多数人都这样做的话,则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世界太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因此我们要修三田报四恩,四恩为: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为什么国家对我有恩呢?因为国家保证我们的安宁。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报四恩就必须要修三田,要上供下施。布施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供养就是资财供养、法供养。一切布施中,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为第一。一般布施在物质方面只能解决暂时的生活上的困难,但是不能使他恢复法身慧命、得到解脱,故法布施最。当儿女的,对现在的父母生养死葬,对死后的父母超度,但是最重要的是使父母都能学佛法、念佛,使生命的痛苦彻底得到解决,这是真正的报恩。对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法供养有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都叫法供养。大家从这些内容中,就可以了解菩萨行的伟大,佛法的伟大。

(二)正明十善业道

1.显善法用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这是指善法的作用很大,意义也很大。学菩萨的人,有一法很重要,能够断掉诸恶道、熄灭诸恶道的痛苦。

恶道是指什么呢?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恶道是很痛苦的。地狱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无间地狱等,《地藏经》中专门有一个“地狱名号品”,说明各种地狱的痛苦。地狱是有的,根据佛的圣言量,有;根据现实许多人的经验,有;不能否定。

鬼有很多种,一般来说有三十多种。人死了以后,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投生的业没有成熟,都在冥冥之中,受的是鬼的痛苦。中阴身飘流不定,所以我们要做佛事超度。

有些人自以为从科学的角度不相信,实际上他并不懂得真正的科学。鬼道是不能否定的,从历史到现在,从国外到国内,都存在。中国的《二十五史》、《史记》、《资治通鉴》,都记载得有。其中《二十五史》、《资治通鉴》,我是全部读完了的,里面就有很多鬼故事,很多因果故事。写历史的人会乱写吗?是他迷信吗?绝对不是。不管中国史、外国史,一部历史就是一部因果史。

关于鬼的例子很多。我曾经看到报纸登载,英国皇宫发现过鬼,晚上时,那个宫门开来开去,没有人走,也没有风,后来皇宫里就利用高科技的照射器,放到房间里,这一照就出来了,结果是一个穿白色衣服的王公拄根拐杖,从门里进来,其中就有人认得是某某人。这个事情在报上登载过,如《参考消息》,照片也登出来了。你能说没有鬼吗?

鬼的存在是不能否定的,生命相续,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阿赖耶识是主体,去后来先做主公。依道理讲,心法是前后相续的,这一念的心是从前一念的心来,前复有前,后复有后。我们前念心生后念心,后念心生后念心,生命的心体相续不断,生命之流相续不断,这是真理。

饿鬼是鬼道之一,咽喉小,肚腹大,经常饥饿,焰火交燃,要想饮食不得饮食,很痛苦,这就是生前不信三宝,贪心重,悭吝自私,一文不舍,片善不修的人所感的果报。

畜生道就是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了,空中、陆地上、海里,都有畜生;飞的、走的、爬的,种类很多,难以数计。一般来说畜生道里,自类对自类,自类对他类,都是互相残杀,互相吞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不光自类相残,另外也受人类的鞭打杀戮,被捉起来、关起来,随时任意杀掉,生命很不自在。

所以一切诸恶道均苦,这个恶道就是指的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痛苦很多。“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要用实际修行功夫了。白天晚上常常保持正念,要思维,要观察,思维观察什么呢?善法!不杀、不盗、不邪淫,乃至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使善法念念增长,念念善就可以去恶,念念正就可以去邪。

这个功夫很深,在三十七菩提分里面叫四正断,就是: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已生恶法令消灭,未生恶法令不生。要修四正断,绝对不能允许一念恶法掺杂在里面,保持精纯不杂乱,要用这个功夫。这样一来就能常得清净,常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就不会有恶眷属、邪师邪友。所以,在十法界里面,有这种善行,就与四圣相应。哪四圣?声闻、独觉、菩萨、佛,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说的就是善法的作用,能断恶行善,就能够与诸佛菩萨相接近,是多么好的事情!因此我们对善法要日日夜夜常念、思维、观察。

常念就是常常保持善法的正念;思维就是在思想上时刻思维其道理,思维其殊胜;观察就是观察事物有因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常念思维观察是很重要的修行功夫,做到这一点也就是止观功夫。止观就是要保持正念,在静中观察,这样才能启发智慧,用此功夫,内心做到一心不乱,纯一不杂,则恶法就不能掺杂进入。其作用有二:一是永断三恶道,可以不受三恶道的痛苦;二是能够常常亲近诸佛菩萨,及与圣众,如罗汉、声闻、独觉,还有诸上善人。这样走的就是善法之路、转染成净之路,就走上了光明大道、成佛之路。

知道此道理后我们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履行佛陀的遗教,保持止观、定力。

2.释善法名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善法包括十善,十善是五乘之基。哪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学佛的阶梯,由人而成佛的道路,十善法就是根本,是走上五乘、得五乘果报的根本。

人天乘是增上生

第一是人天身。临终之后即使没有得到解脱,往生西方,但起码保持人天身,不会堕入三恶道。人身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是增上生。何为增上生?学佛修道的增上缘,成佛的增上缘,得了人身,就离开了八难之苦。何为八难?地狱、饿鬼、畜生、边地下贱、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长寿天,叫八难。你看世上有些人表面聪明、用尽心机,实际上这不叫真正的聪明,世间的聪明都属于八难。我们得了人身,闻了佛法,就是免除这八难之苦。所以人身是如此珍贵,如此难得。

五乘以十善为根本

第二是声闻菩提。声闻是闻佛音声而证道,以佛的经教修行而悟道,学习四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因佛的音声而证道的都叫声闻菩提,也是得了觉悟的一种果报。

第三是独觉菩提。这是一种中乘,辟支佛,能够水边林下,无师自悟,观十二因缘而证道,叫独觉。

第四是无上菩提。这就代表菩萨、佛,到了佛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人天、声闻、独觉、菩萨、佛,这五乘都是以十善为根本,就像修高楼大厦,首先是打好地基,地基稳固,就可以一层层地修上去。

在十善中,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是根本戒,是沙弥戒、比丘戒、出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的根本戒,不管出家众、在家众都必须要遵守,当然在家众是不邪淫,出家众是不淫。

在家出家,成佛作祖,行十善业都是基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包括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而首先就是人天善。根据十善业道,在人天善的基础上,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解脱行,看起来这是一句普通的话,实际上没有决心是不容易做到的。

三岁孩子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唐朝有一个著名的鸟巢禅师,在杭州,本来住庙,但他嫌庙上还有些杂乱,就在外面大树枝上搭个茅篷,周围全是鸟雀,他同鸟儿和平相处,他在树上修禅定,鸟雀也不干扰。

白居易当时在杭州作官,有一天去问禅师:

“禅师,您佛法很高,学问很深,我想请教您:佛法的要义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复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就说:“这两句话,三岁孩子都知道。”

唐代佛法很兴盛,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会念佛,都知道这句话,白居易是想问佛法要义,结果鸟巢禅师就答复了这两句,白居易认为这两句很平常,朝野三岁孩子都知道。

鸟巢禅师回答:“三岁孩子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虽然很普通,做起来不容易。对普通人来说,妄念很多,受环境干扰,恶念多,杂念多,要操持纯一不杂的善念的功夫,而且能够履行善道,精进不退,始终如一,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座的居士众可以想一下,没有决心、没有勇猛心、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功夫,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不去做,因循岁月,百岁光阴一刹那,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后果可怕啊!

何为“善法”呢?就是五乘都以此为根本,学佛到了佛陀的境界,最高的佛果也是以此为根本,修菩萨、修解脱行也是以此为根本,所以叫善法。

3.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这里正式列举十善业道,为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戒杀放生

第一为永离杀生。杀生业是最重的。杀生就是以嗔恚心,杀掉其他生物的性命。佛教提倡戒杀放生,首先戒杀,进一步能够吃素最好,不能吃素,起码在佛菩萨的生日、初一、十五吃素,或者在六斋日、十斋日吃素,都有功德,否则结怨。

你杀生,被杀者的痛苦很大,嗔恨心很重,毒素也很多,在《阿含经》中,佛就为戒杀举例,如被杀的鸡,佛说,你们检查一下,鸡眼睛里面都有杀它的人的影子,大家想一想,什么原因?由于遭受杀害,嗔恨心重,将杀它的人深深地映在了眼里。这个道理是佛最早讲到的。

杀生引起灾害

现在我听说公安局破案,就从人的瞳孔里找线索,这是一种调查方法,在那时,被杀者的愤恨心,已将杀者深刻地印入心中,一切唯心造,表现在眼睛上,你杀他,他将你记得很清楚,未来时间一到,他就杀你,一命偿一命,这是可怕的事情。世间上战争、风灾、火灾、饥馑灾、瘟疫灾、水灾、地震灾等各种灾害,可以说基本上都是由杀生引起的。从有历史以来,中国五千多年历史,大家可以查一查,太平年代很短,而战争年代、灾难年代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可怕得很。灾难发生,人民家庭分散、亲友分离,社会上一片混乱,原因在哪里?杀生引起的。所以前人有一首诗:

千百年来碗里羹,

怨深如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听屠门夜半声。

世上刀兵劫是如何生起的?你要想知道原因,半夜去听猪被屠宰的叫声,很凄惨。《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死死生生,互相吞啖。吃羊的人、杀羊的人,死了就变羊;而被杀的羊,由于过去世中有一丝善业,死了就变成人,人又吃羊,死死生生,互相吞食。这点必须用慧眼来观察。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贪食美味,为嘴伤身。你看大大小小城市,形形色色的吃法,猫肉、蛇肉、青蛙肉等,什么都吃,结果引起一些怪病,所以首先要永离杀生。

法显法师与强盗

第二永离偷盗。别人的东西哪怕一分钱,别人没有给你,你不要拿,特别是三宝的东西,不要不予而取。

历史上法显法师是最早出国的,比玄奘法师、鉴真法师还早,他到斯里兰卡、印度去求学,回来后写了《佛国记》。他在开始出家时,那时出家要劳动,师父派遣他到田间打谷子,有一伙强盗来抢谷子,他当时就叹息,让他们抢,却对强盗说:

“你们这伙人,过去世就抢劫,到现世饥寒逼迫,是受抢劫的果报,但你们不务正业,又来抢劫,抢完了以后,结果怎么办啊?!”

强盗听后,受了感化,马上丢下谷子,走了。

日本禅师与小偷

有一个日本禅师的故事,有一天,他在佛堂看经的时候,有个小偷进来,小偷拿着把刀,上前说:

“把钱拿出来!”

这个禅师很稳重:“你要钱吗?钱在那个柜子里面,你去拿吧!但是你给我留下点,我要杂用,你不要全拿完了。”

他继续念经,这个小偷把柜子翻开,按照他的指示,拿了大多数,就走了。隔了几天,县衙门来传这位禅师,说有一个小偷曾经偷过你的东西,现在案子破了,小偷被捉拿住了,要你去证明一下。

这位禅师就去了,大堂之上小偷被捆跪着,审判官就指着小偷说:

“法师您辨认一下,偷你东西的是不是这个人?”

禅师看了看小偷说:“他不是偷,他来了之后是我叫他拿的,不予而取叫偷,我叫他拿不叫偷。”

禅师这么证明,是由于出家人慈悲,用悲心来感化,因为没有犯罪证明,这个小偷被无罪释放。有天晚上这位禅师如常念经,小偷又来了,禅师对小偷说:

“你要用钱就拿吧!”

小偷马上跪下来磕头:

“师父啊,我不是要钱,我是来拜你的,我知道了我的罪过,我是来拜你为师的。”

禅师就收了他,这个小偷以后就出家了。所以学佛重感化,向他说明因果,使他不再偷不再犯戒。如果不明因果,前世造了这个因,今世又来造这个因,今后如何得了!

第三要远离邪行。何为邪行?淫乱之行,在家要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婚姻,要正当,否则叫邪行。

第四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谎话,对人不诚实,特别是要戒大妄语。学佛的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没有神通,自己说有神通,乱说一番,这就是大妄语。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得言得,不得言不得,证言证,不证言不证。

第五不两舌。两边挑拨是非,对着张三说李二,对着李二说张三,弄得别人不和谐,叫两舌,就是离间语。

第六不恶口。说话粗鲁,带脏字,盛气凌人,但是你恶口一出,别人会恨你,“利刀割体伤易合,恶语伤人恨不休”,学佛着重讲柔软语,不要恶口。

第七绮语。何为绮语?无意义的话,花言巧语的话,在茶馆酒店,或者背后,乱吹牛,乱谈天,浪费时间,而且都不是有意义的话,叫绮语。

以上七种业,四种是口业,三种是身业。

后面就是贪欲、嗔恚、邪见。在意识方面要永离贪欲、嗔恚、邪见,贪欲就是对于财色名食睡的贪心,因贪心而起追求。嗔恚就是嗔恨心重,由嗔恚心引起打人、骂人。嗔恚也很不容易戒,但是嗔恚之毒很厉害,各种战争、灾害,什么引起的?嗔恚。

熄灭内心的嗔火

在《观音普门品》中讲,要熄灭火灾,不但是用人工熄灭,而且最重要的是熄灭内心的嗔火,外火由内火引起,没有内火就没有外火,所以佛教根本的治法就是熄灭内心的嗔恚之火,寒山大师有首诗:

嗔是心中火,

能烧功德林,

若行菩萨道,

忍辱护真心。

因为心中火,就把你的功德烧了,很可怕的。你念佛修行,哪怕你念得再多,功德做得再多,你嗔心不断,功德就消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希望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必须做到无嗔,所以善法里要求永离嗔恚。祖师有一首偈:

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内无嗔吐妙香,

心内无嗔是真宝,

无嗔无染是真常。

你脸面上能够慈悲和蔼,就说明你内心没有嗔恨,这个人就可以堪受人天恭敬供养,所以“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内无嗔吐妙香”,你说话平和慈悲,说的话就像莲花的香味一样,代表佛法,代表佛教的真理,犹如莲花之香。

“心内无嗔是真宝”,去掉心里的嗔恨,心灵之光就发挥出来,是智慧真宝,如何明心见性,就用这个功夫。

“无嗔无染是真常”,染就是染污、烦恼,既无嗔心,也无烦恼,就是如来境界!是真常!所以消灭嗔恨,在修行过程中,也是一个根本的、重要的法门,要远离贪欲、嗔恚、邪见。

何为邪见?不相信因果、诽谤因果、拨无因果,叫邪见,很可怕。

佛讲过:宁许我见如须弥山,不许邪见如芥子许。其实我见并不可怕,你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消灭了我见。但是起了邪见、断见很可怕,这种人难以教育。他诽谤三宝,不行善道,死了只有堕入三恶道,堕入地狱,所以佛就劝弟子,你们要注意啊,不要有邪见,宁许我见如须弥山,不许邪见如芥子许。

什么叫芥子?即芥菜花结的籽,形容很小。我们要相信因果,相信三世轮回,相信十法界,不要否定、诽谤,哪怕只有芥子那么大一点也不行。

(三)明十善业功德

1.明离杀生功德

能够修十善业,从不杀生到远离邪见,有些什么功德呢?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说明离杀生的功德有十种,这十种都是远离烦恼,所以叫十离恼法,正文比较浅,一般都能看懂,所以我不详细解,只是抽象地解释一下。

不杀生是菩萨行

不杀生是菩萨行。为什么?菩萨以大悲为根本,而悲心的生起就要忆念众生痛苦,众生在痛苦中,我们要救度众生,还能再去杀众生吗?不能迫害众生,这就体现了以悲心为主。假如嗔恨不息,习气存在,就难免要犯这个戒。所以大家注意不但不能杀人,一切水陆空众生,都不要杀,大的小的,小到蚂蚁,都不要杀害,不要踩踏,要养成好习惯。

麒麟是仁兽

过去中国有种动物叫麒麟,麒麟又叫仁兽。为何叫仁兽?麒麟走路不踏蚂蚁,避开蚂蚁而走,性情很仁爱,不残伤生物。当麒麟死了以后,孔子连《春秋》都不写了,叹息,为何叹息?仁爱要绝了,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麒麟是仁兽,孔子见麒麟死而绝笔写《春秋》。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心灵,不能说连兽都不如。有些兽类都有爱心,有母子之爱,虎毒不食子嘛,而且它们还能受大德禅师的感化,还有仁心未丧失,所谓“降龙伏虎”。所以学佛应以大悲为根本。

整个佛教的学问也可以叫“悲学”。民国时期有个居士叫欧阳渐,是支那内学院的,他准备写一部悲学,发扬悲的道理,未完成,叫王恩洋先生写,结果王恩洋先生也没写成。菩萨在生死中度众生,为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呢?就是基于普度众生的悲心,把嗔恨心转为大悲心,你能够不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使众生看到你,不恐惧生欢喜心,实际上也就是报众生恩。

黄金是毒蛇

佛有一次同阿难在路上走,走到一处,佛就讲:“毒蛇,毒蛇!”

阿难以为佛看到毒蛇,也走上前去看,看后也说:“毒蛇,毒蛇!”

结果佛和阿难走过以后,旁边有个老百姓,是种庄稼的,他听佛和阿难说有毒蛇,上前一看,结果是一袋黄金,他当时说:“佛和阿难连黄金都不要,我要!”

他就把黄金带回家去了,他想:发财了正好买东西,就叫儿子把黄金拿去卖。结果买黄金的老板有些警觉,他知道这家人很贫寒,为何有黄金呢?就暗中报告官府,官府知道后就不得了,当时印度有规定,凡是土地上的财富都属国王所有,偷了是犯罪,而且要杀头,所以就把父子俩捉住,经过审问,判处死刑,此时父子俩想到佛说的“毒蛇”,才知道钱财果然是毒蛇。临到行刑时,还在念叨“毒蛇毒蛇”,行刑官听到后很诧异,为何叫“毒蛇”?国王听到也很诧异,就把他们叫来问一下,结果这个农民就如实招供,说遇到佛和阿难,在路上叫“毒蛇”,我们才捡到黄金,现在我们才知道黄金果然是毒蛇,很悔恨。

国王就说:“算了,既然你们已经知道悔恨,知道佛说的话的意义,就释放你们吧。”就免除了他们的刑。

所以佛在经中就指出,贪财,财就是毒蛇,是可怕的,你看世间上很多为了钱伤身害命,为了钱尔虞我诈,互相残杀,很多人为了钱犯罪,钱如毒蛇。

钱财四分法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能够有钱作正用,再多都没有关系。佛经里关于钱财有四分法:第一份用来供养父母;第二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第三份用来做好事、做慈善事业,普施救济贫苦人;第四份增加周转资金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这是佛教对财产、钱财的一种正确分配法,这样,钱再多都没有关系,钱财也就不是毒蛇了。若你贪心很重,追求物质,只想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钱财就变成害你的毒蛇。

修五门禅

修禅定,有两种:一是安般禅,就是修数息,另外一种修五门禅。五门禅就是指:贪修不净观,嗔修慈悲观,痴修因缘观,傲慢修界差别观,散乱心重修念佛观或数息观。所以修禅就是针对不同习气来修。

嗔恨重修慈悲观。多观三恶道的痛苦,观人间的痛苦,就拔苦予乐,慈悲心就生起来了。“常于众生起大慈心”,没有嗔恨就可以起大慈心。慈就是想到众生的痛苦,给予安乐,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永离一切嗔恚习气,身常无病。能够不嗔恚、不杀,病苦就可以解除,而且恢复健康,寿命长远,本来只能活到二三十岁,如果能够不杀生,寿命就可以延续下去。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病多,身体弱,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三十岁左右,但是我现在已经活到八十几岁,什么原因?不可思议,所以“寿命长远,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非人是什么?是善神,也包括天龙八部,像你这种“不杀生”的人,善神、天龙八部暗中保护,同时晚上也睡得安稳,没有恶梦干扰,过去的怨结,冤家仇敌,就解除了,众怨自解,也没有堕三恶道的恐怖。

不杀生的好处

能够不杀,就可以持戒,不会堕三恶道,命终之后,一定生天,念佛念得好,就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十种好处。

更能以大愿心将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行佛果,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你能够回向成佛,将来成佛时就可以得到佛随心自在寿命。佛叫无量寿,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此处指的化身佛,化身佛一是应化身,二是变化身。应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变化身就是各种化身,千百亿化身,随类教化,就可以随心自在,得到这种寿命。

憨山大师戒杀放生歌

佛教提倡戒杀放生,一方面自己戒杀,一方面放生。希望大家对放生活动踊跃参加,这是好事。关于放生功德,明代憨山大师有首诗,我念给大家听:

人既爱其寿,物亦爱其命,

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命,

放生寿命长,放生家门幸,

放生子孙昌,放生少疾病,

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

“人既爱其寿,物亦爱其命”,就是说人爱惜生命,希望寿命活得长,动物不管大小,都爱活命,不能够残杀众生的生命,要悲悯众生,要放生。

“放生合天心”,天地之心是什么?是仁心。天地主和,和才能生万物,春夏秋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生长万物,万物生长人才有吃的,这就是天心,也叫仁心,违反天心就有灾难。所以放生合天心。

“放生顺佛命”,佛命就是佛陀的教诫,佛陀教诫要以慈悲为本,要爱众生,要救度众生,救度苦厄。故放生也等于是对佛的法供养。

“放生寿命长”,疾病减少,寿命就长。

“放生家门幸”,放生的家庭就是幸福的家庭。

“放生子孙昌”,子孙后代都沾你的福气,很昌达。

“放生少疾病”,放生就少疾病,或不得怪病。病有风寒感冒病,有业障病,有魔怪病,一般常见为风寒感冒病,若是业障病、魔怪病,纵然有药也医治不好。什么原因?要治冤业魔怪病,一是忏悔,二是戒杀放生。

“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一个是放生,一个是杀生,这两种因果,很清楚,犹如镜子一照,明明白白。

2.明离偷盗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偷盗就是别人的财物不予而取,一般从因果来讲,犯了偷盗的因,将来贫穷下贱,后果很不好,能够不偷盗的话,就有十种功德。

资财盈积,就是钱财只有增加,不会减少。“王贼水火及非爱子”,王就是恶王,贼就是盗贼,水就是水灾,火就是火灾,非爱子就是忤逆不孝的儿女。大概有钱财的人往往与这五种打交道,特别是没有德的人,遇到恶王,要没收你的钱财;遇到强盗,要偷你、抢你的钱财。现在的强盗更凶,过去的强盗留下买路钱就算了,现在的强盗还要把你杀掉。

现在有种案子很怪:人在前面走,后面一铁棒把人打昏死,甚至把命送掉,这种案子现在到处都是。抢财杀人,人心很险恶,水灾、火灾,还有忤逆儿女,如果不修德,你的钱财都靠不住,要散灭;能够修德,本身不偷盗,钱财就有保证,真正就有福报,而且得到多人爱念。

为何爱念你呢?因为以钱财施人,做好事,别人都爱念你。别人也不欺负你,各方面都赞美你。你本身也有一种安全感,不怕受别人损害,同时善名流布,名誉很好,在群众中没有恐惧,所以处众无畏。同时财名、色力都安乐,人头脑清醒,说话也具足辩才,不会糊里糊涂的。能够常怀施意,心存善良,处处想到别人的痛苦,解决别人的痛苦,临终时可以升到天上,或者升到极乐世界。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如果能够将此大心回向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这种人,将来成佛以后,得证清净大菩提智。何为清净大菩提智?在二障中,不但远离烦恼障,还远离所知障,不为一切染法所污。清净是离去染污之法,天台宗讲是断尘沙惑。

3.明离邪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这里说若不邪淫,就可得到四点称赞:(1)诸根调顺,就是六根得到调伏,得到安顺,得到清净;(2)永离喧闹,永远离开喧哗、不安静的环境;(3)世所称叹,世间都称赞你这种人,得到众人的拥护、称赞;(4)妻莫能侵,你的家庭、妻儿,不会被外人欺负、干扰、侵犯。你能以此远离邪行的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时,就可以得到丈夫隐密藏相。

马阴藏相,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这一点大家要注意,能够不邪行,就能够得到生死解脱,六根也能得到调伏,身、口、意三业能够保持清净。

贪欲、淫乱是生死根本,在佛经里有详细叙述。人是经过四有来轮转的。哪四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就是前世临终之一刹那;死后没投胎以前这个阶段称为中有;投胎就是生有;生有以后呢就有本有,即本来面目,系生有以后渐渐长大,由出离母胎而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过程。在中有身,缘法成熟时,看到父母交会,生起淫乱心,就凭这一念,就投生,所以爱欲是生死根本。出家人永断邪行,永断爱欲,要离欲寂静。受持八关斋戒,是在家二众于六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在这六天里不但过午不食、吃素,而且夫妇不同房,断绝爱欲,也就是断绝生死根本。

4.明离妄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八种功德

这里谈到能够说真实语,不说谎话,离开妄语,就有八种功德,这八种功德是天所赞法,不只人天恭敬、称扬赞叹,还得到人天拥护。

第一种,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优钵华即是青莲花,青莲花香,香气清净无染,芬芳四射,口内无嗔吐妙香,就像青莲花一样花香四溢,很清净没有污染,使人闻到沁入心脾,得到很好的感受,就等于佛在说法一样。

第二种,为诸世间之所信服。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人,对于你这个说真实话的人,都很信仰、崇拜,信字很关键。

中国古代讲“仁义礼智信”,孔子讲:“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其中的“恒”,同样也是信的意思。何为巫?古代崇拜神灵的宗教职业者,就等于印度的婆罗门,信仰宗教要崇拜神灵,重在虔诚,不然得不到感应。所以巫就代表古代的宗教徒,为国家之所尊重的宗教徒,假如不守信的话,连巫师都当不上。

医就是医生,医生不讲信,乱投药,乱处方,绝对医不好病人,而且得不到信任。孔子讲还有一句话:人无信不立。人如果没有信义的话,要想事业有所建立,也不可能,这种人是孤立的,不受众人拥护。

第三种,发言成证,人天敬爱。能够说出的话就可以作证明,一言九鼎,说出的话,就决定下来,像鼎一样,稳重、适当,人天都敬爱。

第四种,常以爱语,安慰众生。这种离开妄语的人,他讲的话就是爱语。爱语就是对于人们心情不舒展时、有苦恼时,进行安慰。爱语是四摄之一,要摄受众生,说谎话、粗恶话就得不到别人欢喜。

第五种,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这个不说妄语的人,内心真实,三业清净,意业、身业、口业清净,因此他的内心意乐是纯正殊胜的,有诸内必形诸外,表面就可以看得出内心。

第六种,言无误失,心常欢喜。就是说话不会有过失,不会过分,没有错误,说了以后心里欢喜。

第七种,发言尊重,人天奉行。说出的话受到尊重,这种话、这种语言说出来后,人天听到都能够奉行。

第八种,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这种人智慧很高,很殊胜,提出的理论,能够战胜别人,没有谁能摧伏他。

龙树菩萨有个弟子,叫提婆,非常善于辩论。龙树讲般若,讲空,提婆也根据他师父的意旨到处宣扬般若、空,而且提出很多论点,特别在外道中,他宣扬三宝功德,建立这样一个论点:一切圣者中,佛陀第一;一切论典中,佛法第一;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他提出这三个第一,谁能破,他就服输,结果印度的所有外道,从事实,从比较,从教义,从各方面,没有办法战胜他。

玄奘法师在印度曲女城立《真唯识量》,在万人之中,不管是婆罗门、印度哲学派还是小乘都没有办法驳倒他,受到普遍的赞扬。小乘人称赞他为解脱天,大乘人称赞他为大乘天。这就是离妄语、说真实话的功德,不光学问高,意义深,立论也很有根据,从而建立了威信,别人驳不倒。

回向菩提得如来真实语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能以此菩提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将来成佛时,就得到如来说的真实语言。《金刚经》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形容如来的语言,如来说的话是真实的。

何为真语?就是真的,在理论上讲合乎真理,合乎胜义,合乎真如境界。

“实语者”是根据事实来讲,不打折扣,不增不减,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以事实为证。实语者,就是与事实相符没有增减。

“如语者”就是一种真理,时间、空间没有变化,哪怕时间再长,如常不变。譬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尽管空间有变化,时间有变化,但说这话的道理没有变化。

“不诳语者”,不说假话,说真实话,是就是,非就非,红的就是红的,白的就是白的,不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不能把红的说成是黄的。

“不异语者”,何为不异?即不说矛盾语,把这个说成张,又说成李,说成东,又说成西,就是矛盾,不矛盾就是不异语。这是佛教的语言,我们作为佛教徒,奉行五戒十善,遵守不妄语戒,要向佛陀学习,说真实语,如来的五种语言,我们都要学习。

5.明离两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两舌就是离间语,用语言对人进行破坏、挑拨,使人与人不和,家庭不和,社会不和,造成国与国争,人与人争,都是两舌的过失,能够离开两舌,不说离间话,在五个方面不会受到别人的破坏,叫不可坏法。

第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你这种人不破坏别人,别人就不会破坏你,你不伤害别人,别人也就不会伤害你。世间上都是这样,你如何对人,人就如何对你:你爱别人,别人就爱你;能够说和合语、安慰语,就受到别人的尊重,受到群众拥护,不会有人破坏或者伤害你的身体;即使背后有人破坏迫害,也会有人来帮你,帮你证明,帮你说话。

第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坏。就是说家庭的眷属,或者集体的同事、好友,不会受到破坏、分散,也不会受别人迫害。则家庭和集体就得到巩固,古语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很重要,地利也很重要,但三者之中,人和最重要,人与人之间和,稳如泰山,坚如磐石,谁能破坏!故得不坏眷属。

第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就是由于信仰三宝,努力修善,履行善道,则信仰坚定,别人无法破坏。不管别人怎么说,但由于你能够顺于本人所修善业,坚固信仰,所以这种信仰别人无法破坏。

第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何为法行?所修的法门,所行的道行,如修净土、修密法、修禅宗,学习教理,都是属于法门和道行。道行就是依正道而行,这些也很坚固,不会受到破坏,不会被人挑拨离间。

第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善知识指深入经藏,具有德行、学识,还具有威仪的老师。我们依止善知识,就可以长养法身慧命。善知识的言教是真实不虚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道前基础”,就是说明要依止善知识,才能闻熏经教,以善知识之言教而修学。能够不说离间语,说和合语、爱语,这种人对于善知识也是坚定信仰的,对于善知识的言教也是信受奉行的,不会受到破坏或者诳惑。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以大心回向菩提,成佛时,你就得正眷属,即广大的四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菩萨、天龙八部,都叫眷属。这时佛属于说法的教主,围绕佛的所有这些眷属,就形成以三宝为主的巩固的僧团,不会受到天魔外道的破坏。

6.明离恶口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粗恶语如毒蛇猛兽

恶口就是粗恶语,对人言语粗暴,开口就带脏话,叫恶口。人说话的确要注意,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定要注意这张嘴,说话不注意就要惹祸,吃饮食不注意肠胃受伤,就要得病。嘴唇的两瓣皮看你如何运用,运用得好有好处,运用得坏就有坏处。我们众生只能吞甘露,不能吞毒药;吐出的只能是甘露,不能是毒药。吐出甘露就有利于别人,吐出毒药就有害于别人。

说粗恶话就像毒蛇猛兽的毒口一样喷人,马蜂要蜇人,毒蛇要吐毒汁害人,中了毒不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基于忿恨心、嗔心,根本烦恼是嗔心,随烦恼是忿恨心。往往这种人,死了以后堕恶道,特别是畜生道里面的老虎、豺狼、蟒、毒蛇,历史上有很多公案,有很多事实。

《阿含经》讲:“人受恶口,犹如三百矛穿心;宁于利剑,切割其舌,不以恶语,堕三恶道。”宁肯拿利剑割掉我的舌头,也不要恶口,说恶口就堕三恶道。

八种净业

“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就是说若离开恶口,属于清净心的道业,有以下八种:

(1)言不乖度,说话都是有分寸、有范围、有规矩的,不会说没有分寸的话,不违反范围、规矩。

(2)言皆利益,指所说的话全是利益别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坏处。

(3)言必契理,就是指所说话一定符合道理,使人信服。

(4)言词美妙,此处指说话不粗俗,听者感觉很好,很纯洁,很微妙,说的话就像唱和雅的歌一样,别人听着悦耳。

(5)言可承领,是指所说的话别人能够领纳承受,也就是使人能够接受,而不是强加于人。

(6)言则信用,指所说的话别人绝对相信,不会怀疑。

(7)言无可讥,是指所说的话不会出差错,不会被人找出漏洞来诽谤你,讥讽你。

(8)言尽爱乐,你说完了话大家都喜欢都快乐,为什么?因为离开恶口,说的柔软语,使人感动。既然是这种语言,它必然是真实的、合道理的、有信用的。

所以说话一方面是技巧,另一方面确实有一种道德在其中。言辞美,并不是说话很乖巧、花言巧语,而是有分寸、很柔和、很真实的,是真的很美。

得了佛果,则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就是清净音,本性是不染污的。观音菩萨是古佛——正法明如来,只不过为了救度众生,现菩萨身而为说法,所以赞扬观音菩萨的声音,也就是赞扬佛的声音。《观音普门品》里形容观音菩萨,有首偈: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妙音观世音”,音声很微妙。为何很微妙呢?说的法意义很深,观世音表示大悲,观察世间音声而行救度。

“梵音海潮音”,此处梵音就是清净,很纯净真实;海潮音指此音声随根机而发,有缘就听到此音,无缘就不能听到,像海潮一样,海潮时起时伏,是有规律性的。这种如来之音,就是梵音、海潮音,性质完全无染污,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7.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何谓真正的智慧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没有意义的语言。一堆人没事凑在一起,不说正话,只说没有意义的话,天南地北,聊天,耗费时间,而且有些语言起副作用,叫绮语。若离绮语,就有三种功德是决定性的。

第一,定为智人所爱。你这种人一定被有智慧的人所敬爱。何谓有智慧的人?在佛家来讲,从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等觉、妙觉,都代表有智慧的人。这里的智慧并不是指一般世间的聪明。世间聪明指玩弄技巧,是鬼聪明。此处智慧指“明因识果,了解缘起性空”,是真正的智慧。

第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这种说正直话、内心真实的人,就有智慧,别人提出问题,能根据真理如实解答别人的问题,也不会被别人难倒。

第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在人天中,威而有德,做一个有威可畏、有德可服的这种人,用中国古语来讲,叫大丈夫,大人之德。何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沉迷于富贵,不被富贵迷惑,拿得起放得下;在贫贱中不会转移其志向,保持了骨气,保持了硬气;在威武之下也不屈服。中国崇尚这种人,称之为大丈夫,这是孟子讲的。

君子有三畏

《论语》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为一位有才德的君子,实际上心中有戒,存恐惧,他怕什么?怕违反天命,违反大人,违反圣人的言教。作为一位君子,有德有行称之为君子,时常心存恐惧,怕做错了事,怕哪些?

一怕天命,自然和合能够生长万物,在人间是一种仁义之命,君子也怕违反天命。

二怕大人,怕违反大人的言论、教育。说话真实、有意义,在群众中建立了威德,这种人一般群众是很信仰的,但是一部分小人,轻慢不信,叫小人之流。过去讲大人、小人,并不是说平民百姓是小人,大人也不是指高大、有地位,而是指有德行的人,小人就是没有道德、没有德行,什么都不信的人。

三怕圣人之言,就是圣人的经典、说的话,怕违反,不能遵守。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成佛以后,即得如来诸所授记。

“皆不唐捐”,就是说成佛时你就可以得到如来授记,授了记就不会白白空掉、唐捐,比如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一世修行中,得燃灯古佛授记,《金刚经》上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得到佛的授记,也就是说将来有成就。

以上讲了四种很好的语言: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远离开这四种语言,就是纯正的语言,各有各的功德,都很好。

怪鱼的果报

根据《阿含经》讲,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舍卫城外恒河边步行时,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看热闹。他进去看了一下,原来是一条很大的大头鱼,而且头上又有头,各种头都现出来了,猪、羊、牛、马、鼠头都有,很希奇古怪,因为水退了,这条怪鱼在沙滩上无法游回。

有人就问佛,佛说此鱼在过去多世中都爱说妄语、离间语、绮语,不好的语言他都说尽了,欺诳别人、欺辱别人、破坏别人、压制别人,结果他得到这样一种果报,堕入畜生道,而且成了这样一种多头的怪鱼。后来水涨了,鱼就随水走了,也可能受到佛的感化超度了。

8.明离贪欲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吝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爱。”

贪欲在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中排第一。人有贪欲,贪欲之盛,就成为痛苦之本、罪恶之源,也是生死的根源,所以在修心方面,第一要消灭贪欲,起码要减少,不能增加,要少欲知足,甘于淡泊。持戒以少欲知足为主,假如不能少欲知足,贪心重,戒就无法奉行。下面说明离贪欲可得五种自在。

戒贪得五种自在

第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身、口、意都比较解脱,心开意朗,一切看得淡放得下,这种人就像在天空中飞行,无挂无碍;六根感得报就是五官端正,没有盲聋喑哑,诸根具足。

第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你的钱财、资产得到保护,恶王、怨贼、水火、不孝子孙都不会得到,财物有保障。

第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不贪,能够少欲知足,就有福德,就能心想事成。当然是正当的想,想什么自然会有感应:想儿孙好,儿孙自然就好;想家庭团圆,家庭就团圆;想某个事情,就会成就,随心所欲,物皆备足。

第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当了国王,统领国家,就是有德的君王,所感的就是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没有灾难、霍乱,得到自在,所以王位自在。至于宫中,常备珍奇妙物,人民或其他国家乐于奉献给你,财宝充盈。

第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吝故。等于做生意一样,资本少,收益大。此处何为资本?就是由于不悭吝、不贪,能够给众生以财施。众生有困难,施药、施医、施饮食、施钱财,能够行施,就是资本,以此资本获得最大利润,福德智慧都殊胜。

无相布施的功德不可限量

但是要注意,布施应该是无相布施,不是有相布施。有相布施执著我施、受施、施物,我施的是何物?谁在受我施?将来得何果报?有所执著,纵然有功德,不过是人天善果、世间功德,所以这个“施”应是以般若为领导,施而不受报,三轮体空,为无相布施,这个功德就不可限量。

梁武帝笃信佛法,对大乘佛法积极地弘扬,自己也四次舍身求出家,但是他总是“执相而求”,当达摩祖师来到中土的时候,他问:

“朕一生度僧、建寺、抄经无数,有何功德呢?”

达摩祖师回答:“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说话不投机是何原因呢?因为梁武帝有所执著,做了功德希望功德有何果报。达摩祖师与他谈不到一起,后来就离开他,到少林寺。因为达摩祖师境界高,他要求的是无相布施,而不是有相布施。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爱。”成佛也就是在娑婆世界成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受到众生的尊敬,称为三界特尊。

9.明离嗔恚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嗔恚就是嗔恨,这是根本烦恼之一。人有嗔恚是最大的过失,嗔恚之火,烧尽功德,烧尽法身慧命。莲池大师有篇文章中说:“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寒山拾得有诗:“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无嗔即是戒

嗔与慈悲相反,愤怒、恨与仁爱相反。有嗔的人、有恨的人,分别性强,斗争性高,在家庭、社会、国家挑起祸乱,破坏团结,引来种种灾害,这是可怕的。所以六祖大师教诲: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能够无嗔就可以持戒,因为不损害人,慈悲为本,无嗔的人,其他戒都能守得住,内心清净,慈悲柔和。

八种喜悦心法

没有嗔恚,功德很大,没有嗔恚心就转过来成为八种喜悦心法,内心常常存在此种心法,得到法乐,就很喜悦。

第一,无损恼心。不会损害别人,不使别人烦恼。

第二,无嗔恚心。常存慈悲,不会憎恨别人。

第三,无诤讼心。诤讼就是与别人争论高下、是非,甚至闹到打官司,离嗔恚就没有这种诤讼心。

第四,柔和质直心。柔,就是心很柔顺;和就是很和蔼、善良;质就是很朴素、很天真;直就是正直,大公无私。我记得《远离魔怨经》讲,佛告诉弟子,你们如何不受魔怨破坏呢?要具四种:一不要离开菩提心;二不要离开善知识,以良师善友为伴;三要忍辱柔和,行忍辱波罗蜜,内心要柔和,这种人得到人天拥护,诸佛欢喜;四要住于寂静处,内心保持安静,在任何地方内心要保持安静、稳定。能够具备这种,可以远离魔怨的残害、破坏,也可以远离灾难。

第五,得圣者慈心。此处圣者为初地以上的菩萨,经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后,入于初地以上的菩萨叫圣者,圣位;初地以前叫贤者,贤位。这时你的心境就高了,得到圣者慈心,这种慈心是坚定不移的。

第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那么,你的行动只做有利于众生的好事,使别人得到安心、安静。

第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则你感得的身相面貌都很端正。面如满月,心包太虚,是形容佛面的庄严。若你是一个慈悲柔和、有智慧、能够忍辱的人,貌随心生,心态不同,身体面貌都不同,面相端正,使别人能够恭敬。

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由于和忍的因,就感得生梵世的果报。什么叫梵世呢?有两个解释,一是色界的梵天,是清净的天;二是清净佛土,也叫梵天,清净之天。你下一世就可以生梵天,生在清净国土之中,就感得此果报。

“若能以此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何为无碍心,由于内心清净,智慧很高,能够透视观察一些事物,自相共相,都没有障碍,对一切事物、宇宙森罗万象,善于观察,从自相到共相,都通达无碍。佛有四无碍解: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到了佛的果位,对一切法都能通达,对一切法的道理能够了解,在言辞方面,能够表达一切法的道理,没有障碍。

10.明离邪见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邪见就是不信因果,诽谤因果,从而诽谤三宝,诽谤佛法。不邪见就是正见,正见就有正信,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种善积德的功德,其中以三世因果为中心。所以邪见是最有破坏性的,结果也不好。能够离开邪见,具足正见,就有十种功德。

第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就是意乐真正善良,意识方面从中得到安乐寂静。真善等侣,指与你相伴、相接近的都是很真实、很善良、纯洁无瑕的。

第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就是对因果道理深切信仰,宁可牺牲生命,都不作恶,世界上这种事情很难办到,大部分是一碰到利害关系,既不讲正义,也不讲因果,只要为自己得利,什么都做。懂因果的就不做坏事,宁可吃亏,甚至牺牲自己都可以。

第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只归依佛,不归依其他,什么天魔外道都不归依。

第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心里很直,见解很正,同时也能看到吉凶,在具体事物前有决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能正确判断道路。哪条路会遇到土匪、悬崖,哪条路安全等一切吉凶,都可以断除疑惑,可以有决断。所以人要正直,要有正见,只有正直正见的人才可以趋吉避凶,若你不正直正见,去问卦占卜,解决不了问题。

佛在《遗教经》里说:不要学占卜星象,推步盈虚,因为佛教讲因果,只问因,不问果。世间上的人说佛法是迷信,殊不知佛早就告诫弟子不要搞这些迷信,要正命,以正法而活命。佛不讲占卜吉凶祸福,只讲正直,行得端坐得正,对事情有决断,知道何吉何凶,就会趋吉避凶,断除疑惑。

第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不会堕入三恶道。

第六,无量福慧,转转增盛。你的福德智慧,辗转增加,不会下落。

第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通行于世间的道德、出世间的道德,这样就不会走邪道。

第八,不取身见,舍诸恶业。身见就是我见、我执,有身见就有颠倒,有身见就有人我之争,就有纷争,就要造业。

第九,住无碍见。无碍就是对事理通达无碍,能够善于观察事相、物理(事物的道理),从现象到本质,佛家讲从缘起到性空,都能了解,达到二谛圆融,因此无往而不自在。

第十,不堕诸难。就是不会堕入八难,八难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世智辩聪、生长寿天、不生中国生边地下贱、六根不具、佛前佛后。如能远离邪见,不昧因果,深信因果,就可以远离这八种灾难。

“若能以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成了佛以后,速证一切佛法,有最高的智慧,恢复如来的法身,其中就有自在神通,具足如来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四)明十善业胜行

十善业道是五乘共法,修学佛法以人天乘为基础,要奉行十善业道。能够奉行十善业道,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佛乘都可以成就;能够奉行十善业道,自己净化心灵,也能净化家庭、社会、国家,自觉觉他,功用很大,对于维持家庭和睦、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道德,起很大作用。但是在修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与菩萨行相结合。

这一段讲十善业的胜行。胜行就是一种很殊胜的行持。为何殊胜?因为修菩提心,包括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行,大悲大愿大智大行,这种行对象广、范围大、目标高,殊胜广大,叫胜行。

殊胜行包括下面内容: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另外在佛果方面,所成佛果,包括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果殊胜,名相很多,内容很多。

1.明六度

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又各有分类。

第一布施度,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

第二持戒,单是菩萨戒就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第三忍辱,菩萨忍辱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四精进,包括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第五禅定,也叫静虑,包括世间禅、出世间禅等。

第六智慧,包括真谛(观空)智慧、俗谛(观缘起)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包括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加行智就是在加功用行过程中的修行,例如多闻熏习、修止观;根本智就是在入见道时观空,证得空性;后得智就是见道之后,为了以悲心救度众生,设立文字语言教,深明缘起,广说经教,方便度生。

(1)明布施度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首先广明布施度。布施就是修施舍,施是万行之首,也是万善之首,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施的功德很大,第一能除我执,我执是生死根本;第二能除贪心,贪心是根本烦恼之一;第三能够修悲心;第四能够修无相布施,就具足般若慧、大智慧。所以施意义很深,功德很大,不能忽略。消除我见、消灭私心,斩断贪的烦恼,能够悲悯众生,能够在施的过程中不执著而无所得,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所以布施为万行之首,也为万善之首。

财布施就是看见别人没有钱财、生活困难而资助别人钱财,别人有病资助医药,别人资产有困难就帮助解决叫作财布施。

法布施可彻底报恩

法施就是别人不懂佛法,内心愚暗,不明事理,不明因果,而与之讲因果,讲佛法,讲缘起性空道理,使之能够去除内心的愚暗无明,启迪其正见,开发其智慧,能够依法修行,就能得到法身慧命。故法施相当于给他法财,这不是金钱的价值可以计量的。

所以佛法讲我们要报父母恩、众生恩,现在活着的父母我们要教他学习佛法,多念佛、拜佛;过世的父母最好超度而且也要回向他能升净土,学法修行。这样修法施、法供养就可以彻底报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故有首偈子说: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说法度众生,

毕竟无有报恩者。

此话说得很深,你孝顺父母,哪怕将父母亲顶在头顶,经过像微尘一样多的劫,或者把自己化为床座,让父母坐,让父母睡,这个床座哪怕遍于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在物质上不能说不丰富,这样子来孝顺父母,“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恩者”,如果不学法、不说法,不能使父母、众生得到解脱,彻底解决生死痛苦,也不能彻底报恩。因为生养死葬只是这一世,对肉身加以尊敬、供养,但父母今后的生死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要解决只有教他们学佛法。

无畏施就是给众生以无畏,使其离开恐怖,在众生受到灾难,处于危险中时,使其能够脱离恐怖,保持安全,这叫无畏施。

戒杀行布施得三功德

能够修十善结合修布施,在十善中首先不杀生,在不杀生过程中结合行施,就有下面三种功德。

第一,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常常在生活资产上很富裕,财产不会受侵夺,这点一般人不容易实现。一般人有了财富后,怕自己短命、怕被盗贼侵夺、怕受水灾、怕受火灾、怕忤逆儿子将财产散失,尽管财多,都不可靠。这里说能够结合十善修布施,财产也保住了。

第二,长寿无夭。生命有保证,不会短命。

第三,不为一切怨贼损害。在施中能够修无畏施,保证别人的安全,你自己的安全也有保证,冤家仇敌无法损害你,你能得到善神守护、佛菩萨加持。

离偷盗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不偷盗又能行布施,除了财宝不受侵夺,无人损害外,而且能够学修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获得胜法之财。

离邪行而布施的功德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一方面不邪行,一方面行施,除了财产有保障外,最重要的是母亲、妻女都能保持贞顺,很纯洁,节操高,而且不会受外人欺负。不修梵行又悭吝不舍的人,家庭就保不住,家庭幸福被破坏。为什么?你破坏别人家庭幸福,你自己的家庭幸福也受到破坏,你的妻女要受别人欺负。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离妄语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一方面不说谎话,一方面行施,这样的人,除了财宝能保住,在群众中也有威望,群众不会诽谤你,而且能够“摄持正法”,保持正念,成就自己的誓愿,做到有愿必成,心想事成。

离两舌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不破坏别人,不说挑拨离间话,除了财产有保证外,家庭和睦幸福,眷属志向快乐同一,“恒无乖诤”,不会有分歧、诤论。

离恶口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就是不说粗恶话又布施的话,除了能保持财富外,在一切众会中,还能得到众人恭敬。“欢喜归依”就是众人都喜欢你,都要来依止、接近你,不疏远你。

离绮语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不说绮语、无义语又加上行施的人,除了财产有保证外,他说的话不虚设,人人都能敬受。而且本人能以善巧方便,根据佛法,断除别人的疑惑,为别人解释道理。

以上包括身三种、口四种,下面讲意业的三种。

不贪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这种人大公无私,舍心很重,对佛法信仰、了解,信心、见解都很坚固,因此具有大威力,在众人之中有威信,有威可畏,有德可服,具备此种功德。

不嗔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愤怒是烦恼心所里的大随烦恼。愤怒是基于嗔恚。有愤怒就使人丧失理智,不明白一切事理,所以造业,能够离愤怒心而行布施,除自己财产有保证外,能够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无碍心智”意思就是一个不愤怒的人,心平气和,很冷静,保持理智,就有正见,有正见就有智慧,以智慧观察一切,由现象到本质,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受迷惑,对一切事理通达无碍,而且这种人身相端正,诸根严好,见皆敬爱。为何?这种人表现出慈悲柔和,有智慧,很和平,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别人看了就很恭敬、爱护。

离邪见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有邪见的人往往颠倒,有不正确的人生观,无常认为常,无我认为我,不净认为净,不安乐认为是安乐,都是一种邪见、颠倒。离邪见的人又能行施,除了有财产保障外,从因果讲,他就生生世世生在正见精进之家,能够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并且不忘失大菩提心。家庭中有这种人,是家庭的福报。

以上是以十善修布施的功德,下面是一结语。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这是修十善业结合布施所获的最大利益。

(2)略明于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除了布施外的其余五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十善业而结合修五度,简要地提了一下功德。

“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义利就是有真实内容的利益,一点虚假没有,利益按时间分有现在的利益、未来的利益、究竟圆满的利益。现在的利益就是能持戒今生就好,一切吉祥;未来的利益就可以生人天,得解脱;究竟的利益就是修菩萨行,完成佛果。所以,修十善业结合持戒,不管是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都可以满足你的大愿。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由于修十善结合修忍辱,以忍辱而庄严自己,就可以得佛圆音,音声圆满,像佛一样应机说法,满足众生愿望。“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而且具众相好,你的相就庄严,忍辱柔和就感得你的身相端正庄严。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能够勤修精进,就能破除一切恶魔怨家仇敌。虽然有恶魔怨家仇敌,但不能阻碍你学法,不能阻碍你走正道,还成就你深入佛法之宝藏。精进很重要,我们学法,不要时冷时热,要有恒常精神、专一精神,不懈怠、不懒惰,虽然有障碍,但不被障碍阻。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能够修禅定,以定来庄严自己,功德是能生念、生慧、生惭愧、生轻安。念就是在思念中对佛法道理铭记不忘,了悟在心;慧就是有智慧,明辨事理,不会有愚痴;有惭愧心就不会贪五欲境界,惭就能够尊重贤善,愧就能够轻拒暴恶,在心中尊重贤善,拒绝暴恶,不被其引诱;轻安就是经过定力之后,内心很轻柔、调和、安静。修定可得轻安。这是定庄严的功德。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由于智慧庄严,有般若慧,一切虚妄分别以及由一切虚妄分别所产生的不正常见解都可以断,就能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了解因缘生法、性空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执著常、执著断,具有中道正见,消灭常断之见。

2.明众行

六度之后,就要明众行,修六度要结合众行。何为众行?一是四无量心,二是四摄,三是三十七菩提分,四是止观方便。

(1)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能够给众生安乐;悲能拔除众生痛苦;喜是见善随喜,不起嫉妒障碍;舍是能够住于平等心态,顺境不贪,逆境不嗔,同时冤亲平等,无怨无嗔,这都是舍的精神。“无量”指心胸很广大,对象是所有的众生也很广大,成就也很广大,故叫无量。不管修显教还是修密教,四无量心都很重要。

我读《大般若经》时,看到经中有一段专门赞扬四无量心的,意思是说,四无量心,可以除魔,可以消灭一切障碍,可以消灭一切灾难,可以消灭一切病苦,功德很大,不管是修禅、修密、学显、学教,从修行角度,发菩提心,在修菩萨行过程中,指导思想必须是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有慈心肠,就会使众生得到安乐,而不会恼害众生。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由于悲庄严,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在这方面努力,就不会舍众生,不厌弃众生,这是中心思想。菩萨行就是不舍众生,不离开众生。

守比丘戒,其根本如果对六欲境界有贪求心,就叫犯戒。贪心不断,行为上追求六欲境界,就是根本犯戒。

菩萨戒就是要有悲心,假如厌离、舍弃众生,当众生有难时不顾,有过恶不容改悔,也是犯了菩萨戒。寺庙里的菩萨有各种相,四大菩萨的相是慈悲、庄严、和平,其他护法神则现相不同,有金刚相、愤怒相,其中心点是慈悲感化。

密法里有各种金刚、各种明王现愤怒相,拿着宝刀、宝剑、宝杵,相貌不同。观音菩萨现鬼王相,文殊菩萨现大威德相,但不管现什么相,不过是一种方式,一种度生的方法。现慈悲相救度比较善良、柔和、容易教化的众生,对于暴恶的众生则现愤怒相、威德相来折服他,但是不能离开慈悲喜舍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很重要,就像母亲,对于孝顺儿子很喜欢、很慈蔼,对忤逆儿子虽然有时气愤,拿鞭子抽打,但实际上母爱还在,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菩萨心肠就是这样,所以必须以菩萨大悲之心行救度众生的事业。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见善随喜,见人修善修功德,高兴、赞扬,不会嫌嫉,嫉妒障碍。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在顺境中、逆境中不会起憎恨、爱乐心,住于平等。

以上这四种心的范围是扩大到整个法界,对象扩大到一切众生,中心是慈悲喜舍,广大无边,像虚空一样,所以叫四无量。

(2)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何为四摄?就是以四种方便来摄受众生,使其能够修善,学佛法,同自己一样学菩萨。摄受众生必须用这四种方法、四种行动。

一者布施,包括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是摄化众生的最大方便。

二者爱语,以柔和语言感化别人。

三者利行,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有利于群众的行为、动作,比如做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戒杀放生等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

四者同事,与众生共同生活,苦乐与共,以众生之苦乐为苦乐,不能脱离众生。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都是摄受众生的方便行为,修菩萨行要摄受众生,不能离开这四种行为。比如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感谢你,同你接近,就听你的话;能够语言柔和,不粗恶,不说邪恶语言,就可以感化别人;在实际行动上做好事,使别人也受到感化,同群众同甘共苦,群众就信仰你、恭敬你、爱护你,则你说的话,也可以使别人得到转化。所以四摄很重要,不管是家庭、集体,还是国家,若能够修四摄,就可做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稳定。

(3)三十七菩提分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何为菩提分?就是分支、部分,修菩提法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又叫三十七菩提支,也叫三十七道品,就是三十七种成就菩提的条件、部分。包括: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是三乘共修,声闻、独觉、菩萨共同修学。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对治众生的四种颠倒。

四正断: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始生,已生恶法令消除,未生恶法令不生。其作用是在精进勇猛中使恶法断除,善法令生。要有这个决心。

四神足:欲、勤、念、慧,重点是修定,修止观。这个欲就是一种愿望、一种希望,指有种希望心,愿求心;勤就是很精勤,不断努力;念就是内心专注于境,不散乱,消灭虚妄分别;慧就是得到智慧,观察事理很明白。神足就是神通基础,能够发神通,必须要有这四种基础,这四种基础都是修止观的,止观修好才可以发慧、发神通。

五根五力。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指有信仰、精进、正念、禅定、智慧的五种根基。五力就是以这五种修法的力量,可以对治一切烦恼。信对治不信;勤对治懈怠;念就是铭记不忘,对治昏沉;定对治散乱;慧对治无明。五根能生善法,五力能破恶法。

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择法觉支就是对一切法,能够善于抉择分别,了解其自相共相;精进就是勇猛不懈地修行,不懈怠;喜就是获得智慧、法喜、得到法乐;轻安就是在定中得到轻快、安乐;念就是对所修的法明明白白、意念不忘;定就能专注一境,内心不散乱;舍就是对一切法既不贪求,也不粘着,内心住于平等。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叫八圣道。

(4)明止观方便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一是明止观,二是明方便。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由于修定,可以消除一切烦恼,结使就是烦恼。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由于修观照,就可如实了解一切法的自性。何谓自性?就是空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如能够修方便,就可以成满一切众生,得到一切快乐,这就是法乐。

止主要是对外不攀缘,能够除烦恼,必须息除虚妄分别,消除虚妄心。观就是观诸法本空,诸法性空,破除无明执著,善于观察诸法事理。方便就是在行动上灵敏善巧,应机说法,就能够成就有为、无为之善,即“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就是有为法、无为法的安乐,也就是有为法、无为法之善。

菩萨大行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止观摄在六度中,为禅定智慧;方便摄在行中,摄在万行之中,指根据众生根机、时间、地点的不同,因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修方便行,落实到方便上,就可以成就有为的善业、无为的解脱业,得到安乐。

3.结广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就是结合起来修十善业,从广义方面讲,可以圆成佛果,通达一切法,具足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得到圆满。

十力

十力就是显佛大智慧有十种力用。佛具足大智慧,对于一切所知境界、宇宙森罗万象、有情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圣者世间等一切境界,无不通达,佛有这个力量,叫十力。包括:

(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即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昧之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即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即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即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

(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四无畏

四无畏即四无所畏,就是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到了佛果,对自己所证得的果报,有福德、有智慧、有神通,这是无畏的。佛在说法中,由于所说佛法是真理,不怕别人批评,不怕驳斥,故无畏。譬如说染污法,指出修行之障,说修道法,可以除一切痛苦,这是真理,具足无畏的威力,叫四无畏。包括: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乃一切智人而无所畏。

(2)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

(3)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惑业是障碍佛道之法而无所畏。

(4)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戒定慧等是断尽诸苦之正道而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到了佛的境界,具足十八种不与三乘——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法,是佛特有的,故名不共。譬如佛的三业清净,就不是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是佛特有的。佛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知见,也是超过声闻、独觉、菩萨,不与三乘所共。佛的知见在空间上——若干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佛都了解;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都了解,智慧无碍。

这十八种不共法包括:

(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和慈悲以修其身,由于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从佛金口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契合真理,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佛具无上深妙禅定,心不散乱,常在定中,对一切法,心无所住,故名“念无失”。

(4)无异想。佛对众生,平等普度,心无分别,是名“无异想”。

(5)无不定心。佛于行住坐卧,不离甚深禅定,是名“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己舍。佛说法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未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7)欲无减。佛悲悯众生,欲度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佛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故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圆满,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即与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二者无为解脱(即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是名“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之所作,皆以智慧为前导,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口之所言,亦皆以智慧前导,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心之所思,亦皆以智慧先行,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过去世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五)明十善业殊胜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这是总结修十善业的殊胜功德。总的来说,十善业是通于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修习五乘,十善业是共同的基础、共依的根本。修习五乘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到有漏的善果、无漏的善果。有漏的善果是人天果,无漏的善果是声闻果、独觉果、菩萨果、佛果。所以能够修五戒十善,就通于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其果报通于人天果、声闻果、独觉果、菩萨果、佛果。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我们今天提倡人间佛教的一个根据、一个宝典。玉佛寺举行“觉群文化周”,还办刊物、办佛学院、放生、修禅、做慈善事业,这都是围绕着“既修十善业,又修菩萨行”的中心,总的来说,都是以人间佛教为中心,推行人间佛教。这次又结合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七天以来,师父们、居士们都能聚精会神听讲,很整齐,这是很难得的,因缘殊胜啊,希望大家珍重这个因缘。

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最后是流通分。佛说完以后,在法会中,娑竭罗龙王、天龙八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当然也包括比丘、比丘尼、诸大菩萨,听佛说法以后,都很欢喜,信受奉行。

今天是“觉群文化周”的最后一天,《佛说十善业道经》也全部讲完了,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简要地讲,有些地方不能详细讲,希望大家听了以后,回去继续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福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践行十善业道,这就是一条成佛的光明大道!祝愿大家精勤修学,福慧增长,一切吉祥!

(录音整理:正航;文字编辑:正根)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