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向智尊者

向智尊者论四梵住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6 00:22:25    点击次数:
向智尊者论四梵住
 
((译自《四梵住》引言))
[作者]向智尊者
[中译]良稹
TheFourSublimeAttitudes
byVen.NyanaponikaThera
 
 
  佛陀曾传授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
 
慈爱(慈,metta)
同情(悲,karuna)
随喜(喜,mudita)
舍离(舍,upekkha)
 
  巴利文佛教经典中,此四种心境称为\"Brahma-vihara\"(梵住、梵天之居处)。这个词既可表达为:卓越、崇高、升华的心境,又可表达为:梵天般的、天神般的、神圣的居处。
  这四种心态被称为卓越、崇高,因其为众生的正确或者说理想的操行之道(sattesusammapatipatti)。事实上,它们可应对社会接触的一切场景,在社会冲突中,对于化解紧张、制造和平、愈合生存争斗的创伤起着极大作用。它们填平社会隔阂、建立和谐的团体、唤醒久已忘却的宽容、复苏久已失却的喜悦与希望、促进人类的兄弟情谊、抗衡自私自利的力量。
  四梵住心与仇恨心不可兼容,因其心等同于梵天,即传统佛教宇宙观中高等天界内神圣而寿命有限的统治者。东西方不少其它教说中的神祗,据其信徒之言,示现嗔意、苛责、嫉妒与\"义愤\";与之相反,梵天无恨心。一个借着戒行与禅定,勤勉培养这四种崇高心境的人,被认为与梵天等同(brahma-samo)。如果这些境界在此人内心成为主导影响,他将会重生于相合的域界,即梵天界。因此,这些心态被称为似梵似神。
  它们被称为住(vihara,居处),其因在于,我们应以之为心的长久停住之处,以之为\"家\",而不应仅作偶至、暂住、旋即忘失的造访之处。换句话说,我们的心应当为之彻底饱和,让它们成为我们不可分离的同伴,在一切寻常活动时连续念住其中。正如《慈经》中说:
 
无论站、行、坐、卧,
凡清醒时,
他应当确立此念。
此谓即时即地的梵住之心。
 
 
 
  这四种心境——慈爱、同情、随喜与舍离——亦称为无量心(appamañña,无边界,无限),因为在其完善与真实状态下,普及众生的范畴不应受任何限制而有偏狭。它们应当无排斥性,无偏向性,不为任何选择或偏见所束缚。达到如此无量梵住的心,不包含任何建立在国籍、种族、宗教或阶级基础上的仇恨。
  不过,若非对这种心态具有牢固、自然、根植的倾向,我们很难藉由迫使意念,成就那种无量并持续避免任何形式与程度的偏失。为了成就它,多数情形下,我们不仅必须以这四种素质作为行为准则与省思内容,还要把它们作为系统禅修的主题[业处]。那样的禅修称为\"梵住修习\"(Brahma-vihara-bhavana)。修习的目标是,藉由这四种崇高心态,成就高度的心力专注状态——即禅那(jhana)。修习慈、悲、喜三梵住之一,皆能成就前三禅那,而修习舍,仅能成就第四禅,在其中\"舍\"为最主要的禅支[中译者注:另有一说认为四梵住之任一出发皆可成就四禅]。
  一般而言,持续修练会有两种至高果报:第一、这四种素质深植于心,成为不易瓦解的自然态度。第二、引领并巩固梵住心的无量延伸,其范围达到包容一切众生。事实上,佛经中对这四种修持的详尽教导,显然正是为了使这些崇高心态的无量性逐渐地延展开来,有系统地突破人地限制的一切障碍。
  在禅定修练时,慈、悲、喜心朝向之对象的选择,乃是从易到难。例如,修慈心禅时,从祝愿自己得安宁开始,以之为参照点逐步展开:\"正如我希望幸福、离苦,愿那个有情、愿一切有情,幸福、离苦!\"接着,把慈心传向自己所敬爱者,如导师;接着传向亲爱者、无特殊情感者、最后传向敌对者,假若有的话,或者自己所厌恶者。因为此种禅定与生者之福利有关,不应选已亡故者,也应避免选择对之自感性吸引者。
  完成最难的一步即把心念传向为自己厌恶者后,他应当\"破除界限\"(sima-sambheda)。把自己的慈心,对这四类人无分区别地平等传送。那时,他将已达到较高的禅定阶段:随着似相(patibhaganimitta)的出现,达到\"近行定\"(upacarasamadhi),进一步修持将趋向初禅安止定(appana),在上升至高阶禅那。
  在空间扩展上,该禅法从就近的环境出发,如自己的家庭,接着推延到邻舍、整条街、整个城镇、国家、别国、全世界。在\"方向延渗\"上,慈心首先朝东面传播,接着朝西、北、南、两个正方向之间、上方、下方。同样的修行原则也适用于慈心、喜心、舍心观的修持,对象的选择相应有变动。详细修法可在经典中找到(见清净道论,第九章)。
  成就梵住的最终目的在于,其达到的心态,可作为解脱\"观智\"的坚实基础,洞察一切现象其无常、造苦及无实质的真相。由四梵住而成就禅那的心,纯净、寂止、稳固、镇定、无粗相的自私,因此为解脱的最后工作所必要的\"观\"做好了准备。
  以上论述表明,培养梵住的方法有两种:首先是操行修持与正确的思维指向,第二是以禅那为目标的系统禅修。这两者相辅相成。系统的禅修有助于使慈、悲、喜、舍自发而生,使我们的心面对人生中无数烦恼的挑战,在身、语、意上保持这四种素质,越来越坚定与宁静。
  另一方面,如果操行越来越受四梵住的把握,心智会减少怨恼、紧张与烦躁,这类心态常常在禅定时刻细微地侵入,构成所谓的\"掉举\"盖[焦躁不定之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对禅定之心有着强烈地影响;只有两者距离不断缩小,才可望有稳步的禅定进展,成就修行的最高目标。
  反复思索这四种崇高心境的本质、利益、以及其对立素质的过患,有助于梵住修习。如佛陀所说:\"长久地思索、观想之事,即为其心所趋、所向之处。\"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