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舍弃我禅师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正念·受、心念处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6 00:23:02    点击次数: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正念·受、心念处

舍弃我禅师

(二)受念处

  以受念处培育的正念,能破除快乐的幻相(即指执苦为乐的颠倒想)。要破除此种幻相,我们必须透视苦的本质,洞悉它的特性。
  痛是苦的一种显现方式,而痛往往是初习禅者体验得最清晰的心所之一。它提供习禅者一种能培育正念的有趣目标。然而,它也是易让观照者生起排斥嗔恚情绪的目。如习禅者已生起此种嗔恚的情绪,他该立刻去观照此心:“嗔恚”,“嗔恚”,直到它消失后才到回去观来的痛(目标)。观痛的关健,是禅者要以轻松平稳的情绪去观注它。若习禅者能做到此点,他将能洞察到疼痛现象的各种演变,如拉撕痛、尖锐痛、炽热痛、激痛等。如习禅者没有正念,那就往往没有观察痛的勇气。随着禅者定力增强,痛感也会相应的增强。在具有恼怒或嗔恨的心识下忍痛观照,亦非是培育正念的方法。如习禅者实在无法观痛,可置之不理。(注:把观照心转移到其他的目标,如腹部上下)。若已无法忍耐下去,习禅者可在有正念下以缓慢的动作更换坐姿,或起来修习行禅(它有助于培育正念的功能)。如果习禅者能在有正念下观照到痛的种种变化形式,习禅者对事象之变迁及无常的理解将会有更深一层的认知。疼痛的现象,到了此种田地,对习禅者来说,已不再是一种难忍的目标了。一句有利的忠言“观痛并不是希望痛消失,而是以它为帮助培育正念的处所,及洞察它的本质”。如此,习禅者将不会这么沉迷执着这色身及一切感受。
  有时,一些怯弱的初基习禅者,会对此些疼痛的目标,生起畏惧的心理,他们以为种种疼痛能对身体的健康带来危害,甚至令他们中风瘫痪,便因此而放弃修禅。其实,这一切的担忧都是没有根据的。在我数十年的教禅生涯里,就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有数小时的坐禅,而因此变得跛脚或瘫痪。
  当观照乐受时,我们也应如实地去观照其自然本质,乐受亦是不圆满、不完善或苦的。它通常在痛消失后或遇见可意的事物时呈现。当乐受升起时,我们必须以正念去观照,否则,贪婪或执着的心将依它而生起。就好比恼怒因痛而生,执取亦因悦意目标而生起。
  其实,乐受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只要能以四念处修习法去击心安住,禅者就不会生染着之心,故它就不会变成了障碍。相反的,在拥有正念的状况下,去观照生起的乐受,定力会因拥有“乐”禅支而相应的增强。但应该防范的是,禅者对自己的禅修境地生起自满或得意的心态。乐受的变化不易被洞察到。即使能被观照,它异常会变得不甚强烈或变成不苦不乐受(舍受)。乐受也有其消失的时刻,故不圆满矣!
  不苦不乐受通常是老练的习禅者能观照到。根据一位禅师,唯有已踏至第五内观正智的习禅者才能体验到此种舍的感受。因为一人处于此阶段时,习禅者开始摒弃观念(已没有目标的大小概念)。
  在佛教,我们常听闻“苦相”,其实是指一切事象在不停地变迁生灭之不圆满性。由于言语文字都是心所造成的观念,所以它们不能完全地把苦相的实质表达出来。苦相的本质必须被习禅者亲身体验证悟的。唯有当我们如实地体验物质的变迁特性,我们方能从中领会一切事象灭尽后的清净寂静(指一切苦或贪嗔痴的息灭)。
  (三)心念处
  有如其他的念处,心念处亦有广泛的目标。由粗糙至微细。所以,修习心念处也该先以身念处进而至心念处。
  在修习心念处时,我们应以思维或思潮作为观照的主要目标。思潮本身也有多样的显现方式,如计划、想、反省等。当观照“思潮”时,我们只应如实地观照“思潮”。思潮通常牵连到观念及过去或未来的事物。习禅者应该观照“思潮”,“计划”,“反省”等等。而不涉及它们里头所含有观念性的事物。那就不会使我们强化思维。如思潮仍然持续不断,那便意味着我们没有正念。如习禅者拥有正念,或能保持醒觉地如实观注,思潮往往会在被观照的当刻消失去。
  当观照思潮时,也该与观照疼痛一般,必须拥有沉着安静的心态。我们是观照它的自然本质,而不是期望它在被观照时消失。如能保持此种态度观照,思潮自然会逐渐减少。如果习禅者抱着期望它快点消失的态度,思潮往往会因此而持续不断。如不执着的以正念观照,我们将更易体会了知诸相生起法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但是,如思潮仍然持续不断或持根据一位禅师说,观照心念的“技巧”,是精进且持续地观照。心识变化迅速,同样的,我们应以相同的速度紧系于它。烦恼障如一股强大的瀑流,因此,我们的正念就必须更强且有力以便克服它。通常这些思维是缘于我们潜伏的贪嗔痴而产生。思潮虽然有时看来好似停止了下来,其实仍有残存的余迹可寻。我们必须拥有正念地去观照,直到它们完全消声匿迹为止。当对这些烦恼障有正念时,我们不但知悉它的存在,同时也能明确地洞晓它的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
  世尊于法句经,有如此地描述心识之性质:它是难掌握控制的,易飘荡不定,不愿久留停泊于现况上。所以,要观照心识是一件极难的工作。一些初基的习禅者,于初步习禅时,尝试去逐个捕捉观照,这些无形的心识,由于缺乏敏锐的正念,往往弄得自己乱想纷飞,茫然无措。他越是努力,越是忙乱。到了此种地步,习禅者若还力图空化内心,或蓄意排除内心的任何心思杂念,这将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我们应该把这修禅之座右铭牢记于心:“全心全意的以正念投入规察,勿对目标起相对的反应、评估、推理或分析”。当一人拥有正念时,他不但能清醒知悉那具有正念的心态,即使是在专注观照目标(主要),但若有任何强烈的对象或目标(次要)生起时,他也能很快地觉察到。这时,虽然习禅者已被分心地吸引开去,但对这观照心——由主要目标转移到次要目标的过程,他是非常醒觉地意察到的。所以说,习禅者仍是处于具有正念的状态里。习禅者在修习心念处时,必须持续不断地应用正念于观照的心识上。不然,他在不知正念已灭失时,仍以为自己还是很清醒地观照着目标。
  当习禅者之正念日渐强化,以及那些修行上的盖障也逐渐相对克服时,一些美好的禅境或心态也会伴随着生起,譬如:修行者内心遍满喜悦,心识明亮,身心感到轻,全身流通着胜妙之乐受…等等。这时,习禅者须加劲持醒觉观照,要了了分明它们的性质,如何生起,如何发展,如何消失。否则,当这些悦愉的心识变得微细,难掌握察觉时,习禅者会不知不觉放弃观照禅定之主要目标,而在执染坐享此些喜悦。继而,有些习禅者,还会这么想“在我今生以前,未曾生起过如此的明净境界,或喜悦…,我已达到修行的最高阶段,我已证悟,我已得圣道、圣果。此种把非道执为道,非果执为果,将使行者的禅修停滞不前,且最终会落于邪途。世尊在《中部经》有此的提示:比丘们啊!我所说的法也好象木筏一样,是用来济渡河川的,不是为了贪取它、把玩它、珍藏它、执着它。比丘们啊!你们若已懂得我的教诫犹如木筏,就当明白好的东西(注:指那些美好的禅境),尚应舍弃,何况不好的东西呢?”所以无论习禅者之成就,已达到何等高尚纯净的阶段,如有执着,即须放弃。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