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菩提长老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八章:缘之概要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6 00:24:13    点击次数:
第八章:缘之概要
(Paccay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文
Yesamsankhatadhammanamyedhammapaccayayatha
 
Tamvibhagamih’edanipavakkhamiyatharaham.
 
于此我应适当地详细解释诸有为法之分析、属于它们诸缘之法,以及(它们)如何(互相牵连)。
 
节一之助读说明
于此我应适当地详细解释:在解释了四种究竟法及它们的类别之后,如今阿耨楼陀尊者在此章「缘之概要」里,再进一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由缘力(paccayasatti)所连系的缘法(paccayadhamma)及缘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
 
诸有为法(yesamsankhatadhammanam):有为法是依靠诸缘而生起之法,即:一切心、心所及色法(除了四种相色──见第六章、节十五)。
 
属于它们诸缘之法(yedhammapaccaya):缘是对其他法的生起及住立有资助(upakaraka)之法。这即是说当缘在运作时,将会导致其它与它有关连而还未生起之法生起,及已生起之法得以久住。一切有为法及涅槃与概念都包括在缘法这一组之内。[1]
 
以及(它们)如何(互相牵连)(yatha):这是指在诸缘法及有为法之间运作的二十四缘力。这些也将(在此章)分析。
 
节二:简说:两种方法
Paticcasamuppadanayopatthananayocatipaccaya-sangahoduvidhoveditabbo.
 
Tatthatabbhavabhavibhavakaramattopalakkhitopaticcasamuppadanayo.Patthanayopanaahacca-paccayatthitimarabbhapavuccati.Ubhayampanavomissitvapapabcentiacariya.
 
缘之概要有两个部份:
 
一、缘起法;
 
二、发趣法。
 
当中,缘起法的特性是一法依靠其它法而纯粹只是发生。发趣法则依诸缘的特有资助力而说。诸导师则把此二法混合一起解释。
 
节二之助读说明
缘起法:「缘起」这一词是由paticca(缘于)及samuppada(生起)两个字组成的复合字。通常这一词是指在节三里所解释及常见于诸经的十二因缘。
 
此缘起法的法则可通过以下常见的格言来形容:「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imasmimsatiidamhoti,imass’uppadaidamuppajjati)。在此书里,该法则则被形容为:「一法依靠其它法而纯粹只是发生」(tabbhava-bhavibhavakaramatta)。在此tabbhava「其它法」是指缘的生起,bhavi(一法)是指有为法,而bhavakaramatta「纯粹只是发生」是指有为法只是发生。
 
运用此法则于经中的十二因缘时,它是指当无明等任何缘存在时,那么,依靠该些缘法,行等诸缘生法也都存在。
 
发趣法:这是记载于《阿毗达摩论》第七部《发趣论》(Patthana)的方法。有别于只是解释缘法如何造成缘生法生起的缘起法,发趣法也解释「缘力」(paccayasatti)。力(satti)是有能力带来或完成某种效果之法。就有如辣椒之辣是潜藏在辣椒之内,不能不依靠它们而存在;同样地,缘力是潜藏在缘法里,不能不依靠它们而存在。一切缘法都具有各自特有的缘力,而即是此缘力使它们能够造成缘生法生起。
 
诸缘的特有资助力:这是对晦涩难懂的巴利词组ahaccapaccayatthiti的尝试性译文。列迪长老解释该词组为「诸缘的特力,即它们在各种不同方面的资助力」,而他说有别于只举出缘法的缘起法,发趣法则全面地举出诸缘的特有资助力。
 
诸导师则把此二法混合一起解释:《清净道论》第十七章里记载了混合解释法,其中运用了二十四缘来阐明十二缘起支每一对之间的关系。
 
 
 
缘起法
(paticcasamuppadanaya)
 
节三:基本程序
Tattha(1)avijjapaccayasavkhara,(2)savkharapaccayavibbanam,(3)vibbanapaccayanamarupam,(4)nama-rupapaccayasalayatanam,(5)salayatanapaccayaphasso,(6)phassapaccayavedana,(7)vedanapaccayatanha,(8)tanhapaccayaupadanam,(9)upadanapaccayabhavo,(10)bhavapaccayajati,(11)jatipaccayajaramarana-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sambhavanti.Evametassakevalassadukkhakkhandhassasamudayohotiti.Ayametthapaticcasamuppadanayo.
 
于此,一、缘于无明,行生起;二、缘于行,识生起;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六、缘于触,受生起;七、缘于受,爱生起;八、缘于爱,取生起;九、缘于取,有生起;十、缘于有,生生起;十一、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于此,这是缘起法。
 
节三之助读说明
缘起法: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vatta)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令它从一世转到另一世的诸缘。在注疏里,缘起被定义为:诸果同等地依靠诸缘的聚合而生起(paccaya-samaggimpaticcasamamphalanamuppado)。这显示了没有单独的因能够产生单独的果,也没有单独的果能够缘于单独的因而生起。反之,永远都是一组的缘产生一组的果。在十二因缘里只有说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缘,这么说是为了指出在一组缘当中最为主要的缘,以及指出它与一组果当中最为主要的果之间的关系。[2]
 
(一)缘于无明,行生起:无明(avijja)是痴心所,覆盖了对诸法真实性的觉知能力,就有如白内障阻碍看色所缘的视力。根据经教法的解释,无明是没有四圣谛的智慧。根据论教法,无明是没有对以下八事的智慧:四圣谛、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与未来世、缘起。
 
行(sankhara)是与二十九世间善及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禅那善心里的思整体地被称为「福行」(pubbabhisankhara);十二不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非福行」(apubbabhisankhara);而四无色禅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不动行」(anebjabhisankhara)。
 
当有情的心流还是受到无明影响时,行即会制造能够产生未来世的业。由此无明被称为产生行的主要缘。无明在不善业里很显著,而在世间善业里则是潜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间善与不善行两者皆被说为缘于无明。
 
(二)缘于行,识生起: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缘于行(上述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时,其中一个累积在心流里特强的业即会在下一世与该业相符之地里产生十九种结生心之一。如在第五章、节廿七至卅三里所解释,在随后的生命期里,其它以往所累积的业也能够根据情况产生其它种类的果报心。
 
(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在第二项里的「识」专指「果报识」,然而在此它则是指「果报识」及前世的「业识」两者。「名」(nama)一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的诸心所;「色」(rupa)一词则是指业生色。在「五蕴有」(pabcavokarabhava)里,即是在拥有一切五蕴的界地里,识缘生了名色两者。但在「四蕴有」(catuvokara-bhava)里,即在无色界天里,它只缘生了名法。而在「一蕴有」(ekavokarabhava)里,即在无想有情天里,它只缘生色法。于五蕴结生,当结生心在结生那一剎那生起时,同时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蕴,以及某些色聚──于人类,该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所依处十法聚。由于心(识)在这些俱生名色法里是主,所以说识缘生了名色。
 
(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在此,「名色」的定义与第三项相同。在六处当中,首五处是眼、耳、鼻、舌、身五净色,而意处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于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当诸相应心所生起时,它们缘助于此称为意处的果报心生起。换言之,果报心缘生名,而名则缘生果报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缘」(abbamabbapaccaya)。在欲地里,名色缘生所有六处;在色地里,它们则只缘生眼、耳及意三处;在无色地里则只有名缘生意处,这是该地仅有之处,因为在其地完全没有五色处。
 
(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在此「触」(phassa)是指与果报心相应的触心所。触是心、诸心所及目标「前来相聚于」(sangati)六处当中之一处。生起于眼处的触名为「眼触」。它是眼净色、色所缘及眼识之相聚于一处。其它的耳触等也同样地依靠各自的处生起。「意触」则是与除了双五识之外的二十二果报心相应的触。由于触必须有处才能生起,所以说触缘于六处而生起。
 
(六)缘于触,受生起:每当触生起时,受(vedanŒ)即会缘于该触而同时生起。触是识与目标接触,而在它们接触时必定会有某种缘于触而生起的感受。受有六种: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及意触生受。在感受的素质方面,受依据其处及目标可以是乐受、苦受或舍受。
 
(七)缘于受,爱生起:受缘生渴爱(tanha)。爱有六种:(颜)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及法爱。每一种又可依以下三方面分为三种:一、纯粹只是渴爱欲乐;二、渴爱有(生命),即含有常见(sassataditthi)的渴爱;三、渴爱断灭,即含有断见(ucchedaditthi)的渴爱。在究竟界上,所有不同种类的爱都是贪心所(lobha)──见第七章、节卅八。
 
虽然爱可依其目标而分别,但事实上爱是依靠接触目标而生起的受。若人体验到乐受,他就会享受该乐受,而他追求该目标的目的纯粹只是因为它能够激起乐受。反之,当他体验到苦受时,他会渴望脱离苦,以及渴望会有某种乐受取代它。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渴爱的目标。如是三种受缘生了种种爱。
 
(八)缘于爱,取生起:在此,「取」(upadana)是在前文已解释的四种取(见第七章、节七)。「欲取」是强化了的爱,是贪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其它三种取是邪见心所的呈现方式。这些取都缘于爱。于第一项,对目标微弱或起始的贪名为爱,而强化了的贪则名为取。于其它三项,缘生邪见的贪名为爱,在受到该贪的影响之下而接受的邪见则名为取。
 
(九)缘于取,有生起:有(存在)有两种:业有(kammabhava)与生有(upapattibhava)。业有是指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或一切能够产生新一世的善与不善业。生有则是指三十二种果报心、它们的相应心所及业生色。
 
取是业有之缘;在取的影响之下,人们才会有作为而累积了业。取是生有之缘,因为即是取导致人们依所造之业再生死轮回。
 
(十)缘于有,生生起:于此,生(jati)是指新一世的世间果报心、其相应心所及业生色生起于其中一个生存地。使到未来世发生的主要缘是善与不善业,即业有。
 
(十一)缘于生,老死等生起:一旦生发生,老死已是无可避免的,而在生与死之间也可能会生起其它苦,例如愁、悲、苦、忧及恼。这一切苦的根源即是生,所以把生列为它们的主要缘。
 
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在第十一项里所举出的整堆苦即因上述互相牵连的诸缘法及缘生法而生起。
 
节四:分析的类别
Tatthatayoaddha,dvadas’angani,visat’akara,tisandhi,catusankhepa,tinivattani,dvemulanicaveditabbani.
 
当知有三时、十二支、二十法、三连结、四摄类、三轮转及二根。
 
节五:三时
Katham?Avijja,sankharaatitoaddha;jati,jaramaranamanagatoaddha;majjheatthapaccuppannoaddhatitayoaddha.
 
如何?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生及老死属于未来世;中间八支属于现在世。如是一共有三时。
 
节五之助读说明
当十二支依三世分别时,应明白这只是为了显示生死轮回里的因缘结构。当知被归纳于某一世的缘起支并不是只在该世运作,而不会在其它世运作。事实上,如节七里所指出,在每一世里都有这些互相牵连的十二缘起支。
 
节六:十二支
Avijja,savkhara,vibbanam,namarupam,salayatanam,phasso,vedana,tanha,upadanam,bhavo,jati,jaramaranantidvadas’angani.Sokadivacanampan’etthanissandaphala-nidassanam.
 
十二支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所示的愁等词是(生之后)偶有的结果。
 
节七:四摄类
Avijja-sankharaggahanenapan’etthatanh’upadana-bhavapigahitabhavanti.Tathatanh’upadana-bhavaggahanenacaavijja-sankhara;jati-jaramaranag-gahanenacavibbanadiphalapabcakamevagahitantikatva:
 
Atitehetavopabcaidaniphalapabcakam
 
Idanihetavopabcaayatimphalapabcakanti.
 
Visat’akara,tisandhi,catusankhepacabhavanti.
 
于此,在提及无明与行时,爱、取与有也已包括在内。同样地,在提及爱、取与有时,无明与行也已包括在内。在提及生与老死时,识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内。
 
如是有:
 
一、过去五因,
 
二、现在五果;
 
三、现在五因,
 
四、未来五果。
 
如是有二十法、三连结及四摄类。
 
节七之助读说明
当心中的无明还未断除时,爱与取就还会生起;而每当爱与取发生时,它们都是以无明为根本及与它俱行。再者,「行」与「有」二词都是指同一种究竟法,即:造业之思。因此,每当提及其中一词时,另一者也已包括在内。在二十法当中并没有个别列出生与老死,因为它们是名色法之相,而不是究竟法。它们所代表的究竟法是从识至受这五个缘起支。
 
三连结是:一、过去因(行)与现在果(识)的因果连结;二、现在果(受)与现在因(爱)的果因连结;三、现在因(有)与未来果(生)的因果连结。
 
节八:三轮转
Avijja-tanh’upadanacakilesavattam;kammabhava-sankhatobhav’ekadesosankharacakammavattam;upapattibhavasankhatobhav’ekadesoavasesacavipaka-vattantitinivattani.
 
三轮转:
 
一、无明、爱与取属于烦恼轮转;
 
二、称为业有与行的生存一部份属于业轮转;
 
三、称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属于果报轮转。
 
节八之助读说明
这三轮转显示了生死轮回的方式。最为基本的轮转是烦恼轮转。在受到无明蒙蔽及渴爱驱使之下,人们投入于造作种种世间的不善与善业。如是烦恼轮转引生了业轮转。当此业成熟而产生果报时,那即是业轮转引生了果报轮转(异熟轮转)。在对这些苦乐的果报作出反应时,还沉溺于无明的人即会受到渴爱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悦体验、执取已获得的、以及尝试避免痛苦的。如此果报轮转再引生另一个烦恼轮转。如是这三轮转不断地转着,直至无明被诸圣道根除。
 
节九:二根
Avijjatanhavasenadvemulanicaveditabbani.
 
当知无明与爱是二根。
 
节九之助读说明
无明被称为从过去直透到现在受之根;爱被称为从现在直透到未来老死之根。
 
节十:总结
Tesamevacamulanamnirodhenanirujjhati
 
Jaramaranamucchayapilitanamabhinhaso
 
Asavanamsamuppadaavijjacapavattati.
 
Vattamabandhamicc’evamtebhumakamanadikam
 
Paticcasamuppadotipatthapesimahamuni.
 
通过断除此二根,轮回即会断灭。对于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诸漏生起,无明即再次转起。如是大贤者说示三地缠结及无始的轮回为「缘起」。
 
节十之助读说明
在《正见经》(《中部‧经九》)里,舍利弗尊者受到询问以解释无明之因,而他回答道:「当漏生起,无明即生起」(asavasamudayaavijjasamudayo)。在询问他什么是漏的因时,他回答道:「当无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a-samudayaasavasamudayo)。由于在诸漏当中最为根本的即是「无明漏」(avijjasava),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意谓了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这即成立了无始(anadikam)轮回,因为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而如此往回推是无尽的。关于诸漏,见第七章、节三。
 
发趣法
(patthananaya)
 
节十一:二十四缘
(1)Hetupaccayo,(2)arammanapaccayo,(3)adhipati-paccayo,(4)anantarapaccayo,(5)samanantarapaccayo,(6)sahajatapaccayo,(7)abbamabbapaccayo,(8)nissayapaccayo,(9)upanissayapaccayo,(10)purejatapaccayo,(11)paccha-jatapaccayo,(12)asevanapaccayo,(13)kammapaccayo,(14)vipakapaccayo,(15)aharapaccayo,(16)indriyapaccayo,(17)jhanapaccayo,(18)maggapaccayo,(19)sampayuttapaccayo,(20)vippayuttapaccayo,(21)atthipaccayo,(22)natthi-paccayo,(23)vigatapaccayo,(24)avigatapaccayotiayametthapatthananayo.
 
(此发趣法有二十四缘):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五、相续缘;六、俱生缘;七、相互缘;八、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生缘;十一、后生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果报缘(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无有缘;廿三、离去缘;廿四、不离去缘。于此,这是发趣法。
 
节十一之助读说明
上面所列的二十四缘是《发趣论》的主题。《发趣论》详尽地解释了于《阿毗达摩论》第一部《法聚论》里列举的名法与色法之间种种互相连系的方式。若要正确地理解《阿毗达摩论》里的发趣法,至少必须明白每一缘所涉及的三法:一、缘法(paccayadhamma)──这是作为其它法之缘的法;此缘法通过产生、支助或维持其它法而成为其缘。二、缘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这是受到缘法缘助之法;它在受到缘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续存在。三、缘力(paccayasatti)──这是缘法作为缘生法之缘的特有方式。
 
从节十三至廿七,阿耨楼陀尊者将会解释二十四缘如何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法之间的关系。他没有照着原有的次序逐一地解释每一个缘法,而是把缘法及缘生法归纳为名法、色法及名色法三组,然后再把这三组组成六对以解释关于每一对之间的缘。在阐明这些节里的内文时,若遇到不清楚之处,我们将会提起每一缘所涉及的上述三法。
 
表8-1:二十四缘及其分类
 

1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