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昂旺朗吉堪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4 23:17:00    点击次数:
二月初七日讲
 
  仲登巴云:「最希有之经教,皆萃于三藏十二部,赖上师总摄安立于三士道而
入于佛位。」自是之后,迦当诸师,层递传承,如黄金珠蔓,粒粒相续。我等应意
乐追随,以直趣佛果。一切有情,除三恶道愚疑,难闻此法外,其余若能追随,亦
必获佛果。尤其是我辈幸得暇满人身,而闻正法,咸宜遮恶向善,由闻思修而努力。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能总摄其义者,以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为准绳,而三界法
王宗喀巴,所造之菩提道次第,其殊胜教授之前导加行,前已讲讫,兹讲正教授,
引导弟子之次第。
 
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分二 乙初、依善知识为道之根本 乙二、得
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
 
乙初、依止善知识为道之根本分二 丙初、令生决定之开示 丙二、略示修法。
丙初、令生决定之开示
 
  分依文略解及剖析详解之二,兹从后者。从凡夫(下劣有情)而下士、中士、
上士,直至成佛,引导之次第分二:一、依止自己之上师为道之根本。二、修心次
第,从了知暇满,而六度四摄,直至成佛。云何依师为道本?宗喀大师于此特别标
出者,喻如大树无固根,则枝斡花果皆不能生,即生亦随萎。此喻先不得善知识加
被,即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此种开示,后之学者,应特加注意。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损减一分过失,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
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
 
  此明自依止善知识生起恭敬之一分功德起,直至成佛双运身功德止,皆基于依
师得来。反之,自损减对善知识不恭敬起之一分过失,以至止观错谬,直至成佛以
前诸过失,皆基于最初之依止法,故依止极为重要。本论云:「安乐妙善之根本」
,即指此。安乐二字,分现在及究竟。现时如长寿、财物受用等是。究竟,谓佛之
安乐。噶当格西博多瓦有云:「世间造作,土木金工,皆须师教授,何况初自三恶
道而出之人,于成佛道路未尝走过,岂有不须上师者乎。」如未至印度者欲往彼,
必须先问途于识者,尤望其能引导前往。若问诸未去过者,或虽去过,而不甚了了
,未尝不迷途者也。若不寻具足德相之善知识,而问道于盲,恐将堕于三恶趣而不
自知。菩提心论云:「学人应具功德,如六度四摄等,皆关系于善知识。」故决定
须依止具足德相之善知识。
 
  依善知识令生决定之开示,计分六科:
 
丁初、所依善知识之相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丁三、依止之法 丁四、依止之胜
利 丁五、不依止之过患 丁六、总明其义。
丁初、所依善知识之相
 
【诸经论中,就各各乘虽有多说,然此处所示,乃为须于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
乘佛地之善知识也。】
 
  此处所说之善知识,非谓专引吾人至真实下士道或真实中士道,乃欲引吾人认
识整个大乘佛道,直至成佛。此中所说下中士,乃共道,而非真实单独之中下士道
。善知识相,有中等,有下等,最殊胜圆满者,须具足十种德相。如:
 
【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
、悲悯为体、断疲厌。』此谓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
 
  具足十德,即颂中之一戒、二定、三慧、四德胜、五精进、六教授富饶、七通
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悲悯、十断疲厌。此十种,乃为师者应具之相。
 
【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彼调御他人之师,先须自能调伏。】
 
  此谓欲调伏他者,先须自充其力。昔藏北值饥馑,有一家五七口,仅存一腿肉
,若分而食之,仍不免同为饥困。其家主乃独取而食之,腹果力充,乃往余处寻食
,以活其全家。为师者亦当如是。
 
【若尔,云何以自调伏耶。倘随分修习,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不能真实饶益
于他。须随佛教总相,如戒定慧三学,以调伏身心。彼调伏者,即是戒学。】
 
  总相,即指戒定慧三学。余如修风息成就,能腾身虚空,或能摄回已出之小便
于三肘外,皆非此论之所谓调伏者;一分德,谓如一心修本尊法、或明王法、或亲
见、或梦见、得一分功德、皆不能调伏自心烦恼。宗喀大师秉承迦当派教授准绳,
说成就之德相,为依三学调伏烦恼,此不共教义也。
 
【如别解脱经云:『心马难制止,勇决恒相续,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当如
调马之师,以坚利之衔勒,调伏根随邪境。如调野马,制伏其所不应行。于应行处
,努力进趋。由学此戒,则能调心。】
 
  不应行,喻随逐邪境。应行,谓依别解脱戒如理而作。佛说要义多门,如依三
学之胜利,与不依三学之过患,行人当审谛思惟,勇猛精进,以策励其心,自不难
入于善道。
 
〖二月初八日讲〗
 
【具定者,谓于善恶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心内寂住,定学随生。具慧者,谓
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
 
  戒定慧三,为上师应具之总相。戒,在藏文为「杜洼」,即调伏义。定,藏文
为「泻洼」,谓调心,使心不起散乱。慧,藏文为「慝洼泻洼」,谓依于定而通达
无我之粗分,由励力于善行与戒相合,励力止恶行,使不与戒相违,而以正知正念
,清净安住于善所缘,不住散乱差别境,清明易了,则慧自生。如入行论云:「吾
人身语意,应入善行,应遮恶行,由此心中生起正知正念,以观察自心,是否散乱
差别,妙观察智即由此生」。妙字,藏文为「所」,即各别之义。而此处之妙字,
为粗达二无我慧,谓仅具慧量,尚非殊胜观察。此处之定,亦系指世间禅定,非谓
殊胜定。
 
【如是虽具三学证德,尚嫌不足,复虽博通三藏,具足多闻。如格西仲登巴云:『
大乘师者,须任说一事,皆能贯通无量经义。正修持时,了知三学之差别功能,成
何利益,现于所化之机、其心行为何状况。』通达真实或教理者,谓以胜慧达法无
我,或由现量证得。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达者,亦可。】
 
  通达真实,即广论所说,具足教证之意。上师教证二德全具,本不易言。恒人
不察,每以有证德必有教德,未免失之过易。以证德,只要有宿世三学习气深厚,
复得上师口传要决,即可证得。如弥勒日巴之从马巴,得要决三七日即证。即其明
例。至教授富饶,须博通三藏。非但通一分般若或心经,必具足多闻。多闻,藏文
为「酱列巴果」,义含贯通。又须有开有合,于正修持,能给弟子以精要抉择究竟
诸义。通达真实,又须具三种胜德。云何三种:(一)由胜慧得法无我。(二)现
量证得,乃真实证得。(三)由多闻思惟教理,而通达二无我。此三,即由具慧开
出之支分。盖教由闻慧得,理由思慧得也。此处之通达真实,指细分法无我,与前
说粗分有别。
 
【又虽通达教理,若功德劣于弟子,或仅与相等,亦为不足。故为师者须具胜于弟
子之德。】
 
  般若八千颂云:「弟子博通三藏,而师孤陋寡闻,称为魔。」以正明择师须胜
己者如是,而择友亦然。昔有二人为友,一酗酒,一不饮,其不饮者常责饮者。迨
后酗酒者遇正士,即戒酒。而前之不饮者反湎于酒。此其例也。颇公常云:「置常
木于旃檀中,久自染香,若置之臭木中,久亦随臭」。故友亦必依胜己者。
 
【亲友书云:『所依逊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较胜者获胜德,是故当依胜
己者。具戒得寂定,以及殊胜慧。若依此胜师当超此胜者。』】
 
  超胜二字,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
 
【如普穷瓦云:『我闻前辈传记时,自然生起向上心。』又塔懿(噶当格西)云:
『惹真寺诸尊宿,为我及诸后学视线所集。』故善知识之功德,有须胜于己之必要
。】
 
【上之六德,仅为师者成熟自利之相。其余则为摄受他之功德。如云,『佛非水洗
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六德,即戒
定慧与德胜,教富饶,达真实之六者,盖将精进益于后)。】
  
   具足六德,乃为师之自利成就,尚不能成熟于他。谓不能如以水涤人之垢,以
手拔人之刺然。涤垢,即如耶教施洗之类。藏中昔亦有此奇谈,谓圣水可以洗罪。
使果如此,沐浴者早俱解脱矣。拔刺,谓如他人触刺,我可以手代为拔之。移己德
于余,谓以己之修证,转移于人,如移置什物然。唯有说法,如医者之示方,令人
自服之耳。
 
【如颂所言,善知识欲成熟他人,除为开示正法,令其随须修持之外,更无以水洗
罪等事也。彼四法中之善说法者,谓于引导弟子之次第善巧。复能将己法义,运入
于所化有情心中。】
 
  次第,惟法谛法,使依法断证,令得解脱。如初为粗讲四谛,不及法性,后为
细分四谛,使通达空性等。善巧,谓能随弟子之根器,善为开示。如执现世安乐者
,为说下士道等。昔有竹青古洼巴,操皮革业,常住皮帐中修行。有国王问法,辄
示以空性义,王怒,杀之。后,王遇善巧者,渐引入道,卒悟空谛。乃痛悔前事,
夜梦古洼巴,谓之曰:「我昔不善巧观察根器,致有此失,汝可速往我昔修业帐中
忏悔,罪可消除。」由此可知说法善巧之关系重大如是。
 
【具悲悯者,即说法之意念清净,非为名利承事。博多瓦呼井拿瓦(敬俄瓦)(井
拿瓦和敬俄瓦,恐系一人,译音稍异。)曰:『里抹补(列摩子),(里抹补和列
摩子,可能也是译音稍异。)我随说几许法,未曾一次自觉善哉,但观众生无不是
若恼者』。】
 
  即此可见博多瓦之悲心教授。列摩子,乃呼敬俄瓦之词,以敬为列摩耶藏逐妈
之子,故以是呼之。
 
【言精进者,谓作他义利,坚固勇悍也。】
 
  谓须勇猛精进,方具义利。义,指善法,利,即利益。
 
【断疲厌者,数数宣说,不生疲倦,能忍宣说之难行故。】
 
  此谓详说、中说、略说等,俱不疲倦。八千颂云:「无悲悯、与意念不清净、
无勇猛及疲倦,皆为魔军。」以上所述诸大德,皆噶当派。此派由阿底峡开创于拉
萨北方。普穷瓦、博多瓦、敬俄瓦、为此派著名之三昆仲。塔懿,亦噶当格西。仲
登巴,乃阿底峡衣钵弟子,皆承传朗忍,成就说修之大德。学者对之均应起景仰,
步其后尘,急起而直追之。
 
〖二月初九日讲〗
 
  前述善知识,应具十种德相。总而言之,即通达三士道,而三士道之主要,即
具三学,与通达真实,及悲心五者。盖具三学,则能自调伏。通真实,虽不善说文
义,然能通达究竟空性义。具悲心、则不清净意乐自无(名利恭敬等不清净意乐自
无)。
 
【博多瓦云:『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我漾尊滚阿奢黎,既无多闻
,难忍疲厌,闻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亲近者皆得受益』。又宁敦师,
不善辞令,纵为施主咒愿一次,人莫解其所谓。然以具足五德,亦能饶益徒众。】
 
  咒愿,为藏中俗语,谓就施主家饮食,为施主回向,简说为咒愿。故具三学而
不善说法,较善说法而不具三学者,加被力为大。凡说法,以能转变有情身心为最
要。佛之所以异于人者,即在能深入人心,调伏一切烦恼也。为人师者,上具十德
。中具五德,最下亦须依功德增上经所说方可。经云:「车若左右缺一轮,虽佳而
不能行。」
 
【彼众德全具之师,处此末法,虽不易得。但亦莫依过失增上,及功过相等者,必
须依止功德较增上者。】
 
  在此末法时代,虽不能说无无过之上师。然亦寥寥甚不易得。此处所云之增上
者,非谓多闻,乃指具三德者,如广论引三昧地王经,称赞旃檀功德之喻。谓彼实
无德,徒托空言,以骗取财物耳。故于三学无真实受用,但能广说以博名利恭敬,
此非功德。上师于此曾有要决云: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
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否则弟子依之,将薰染而不
入于道。余(堪布自称)虽未具上中下三种德相,然依自上师颇邦喀,康萨二公之
命,传朗忍于汉人。余不过为二师之介绍者。诸人应将二公德相,置于心中,是余
所望。余回想在汉地各处讲解,受诸供养,余之发心,因见汉地说法者,如不善调
羹,欲为代庖。愿听众于具德相上师,励力求访,最为重要。藏谚有云:依师勿如
犬,随唤即至。昔阿底峡往见金洲大师,既至,复访●十日,以观其真具上师德相
与否,而后依之,即是其例。如已依止,即不能再生访念。否则,不惟功德无增,
且将退失而种地狱之因。
 
【然师为万善之根本。诸欲依师修心者,当知彼师应具之相,励力访求。而欲为弟
子作依止者,于具彼诸相之因,亦当勉焉。】
 
  此为宗喀大师特勉为人师弟者之言。
 
〖二月初十日讲〗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四百颂云:『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不将说法师功德,执为过
谬听亦然。』谓能依者相,具斯三德,可称法器。则不但不将说者功德执为过失,
亦不将听者功德执为过谬。器相若缺,则师虽极清净,以弟子自身有过故,必至见
为过失。或将说者之过失,复执为功德焉。言质直者,谓不堕党类。若为堕类所蔽
,则不能察见功德,亦不能获善说之义。】
 
  质直,即无偏无党之义,谓心具正直,则不堕党类。如佛昔在大城经行,众或
烧香、或供养或顶礼。弟子启问,佛为说某也将得某种果。其时有牟底外道在旁闻
之,即生讪笑。此讪笑之因,即其不具正直心故。党类二字,即心有所偏蔽,于类
己者,则极力赞叹;异己者,则一切非之。犹汉语党同伐异之意。但此中又当善辩
,例如以佛功德而纠正外道之过失,则不为堕党。如唯以爱执心赞己,以镇恨心斥
他,则堕党。否则龙树开显一切法无自性,而斥法有自性。亦将误为堕党矣。龙树
有颂云:「我不以贪执执内道,不以嗔恨毁外道,惟依正理量抉择,我则住于无过
处故。」故依认识而生意乐信心,安住于正法,则非堕党。以法尔道理,本所应说
,非镇心故。内道分四部,经部、有部、唯识、中观,皆佛所说。例如问:下三部
是否佛法?答曰:是。最殊胜为中观。必如是答,则不堕党。如唯识师之破斥下二
部非成佛究竟,尚不免犯党见。
 
【如中观心论云:『以堕类故心热恼,终无通达寂灭时。』堕类,谓分派别,贪爱
于自之一类一派,及嗔恼于他人之一类一派。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昔登巴却吉云:「现皆以流行谚语,而障真实之金石名言。」由忌妒故,以有
功德之言而为过失。学者于此,须当善辨。
 
【虽能住质直,若无分别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之慧力者,犹非其器。故又须具有了
解彼二之慧也。】
 
  此谓虽能住质直,亦须具有分别慧。昔西藏有织毛者、往山中伐木作织具。行
见满山佳木,欣欣向荣,心不忍伐。日暮逾山,山神怜之。问所欲,织毛者不知所
答,转问旁人。告以君依手足之力为食,何不求神多赐手足。遂信以告神,果得如
愿。比返城中,人见为妖而驱逐之。此传说喻彼不知求财而多求手足,亦无慧之甚
矣。故求法应具慧。
 
【又虽有住质直、具慧二相,然不能如教而修,仍非其器。故须具求法意乐也。释
中又加入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二事,为五。实则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
取舍善恶说之四种也。以第四之取善说,即具慧。舍恶说,即住质直也。】
 
  云如教而修者,谓应如法以寻求其义。否则如对画像然,毫无意义。(画像之
喻,含有画饼不能充饥意。)
 
【自审可受师长引导能依之诸相为全与不全,若全,则欢喜进修。若不全,后当徐
于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
 
  此为宗喀大师重加勉语。藏谚云:「观汝似听法者、似说法者、似修法者。」
似之云者,即讥其貌似而已。故学者当如阿底峡之于金洲大师,及如颇公上师之往
打坡桑,求降巴吞珠,经六七日程,值大雪封途,堕入雪坑,亦无退志,卒能得其
传承。释中所加入之二种,乃顺释论中就通常说,舍恶取善,分之为二,故说为五
。(见勇译本。)但取舍善恶,即具质直、具慧之二、故总摄为四法。总而言之,
能不堕党类与具智慧,则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与求法义,皆易生起。故弟子须具
应具之德相,方能择具德相之师。双方皆具,则对于佛果如探囊取物。如弥勒日巴
与其师马巴,足为模范。故即身能得双运身。学者先于师相十种、弟子相五种,牢
记于心,以为自修及观人之借镜。师弟间或一方有缺,则如鸟折翼,即不能飞,若
全具,则鼓翼而起,凌霄自如矣。
 
丁三、依止之法
 
【依止法如何者,如是具能依相堪为法器者,当观其师于上说之相具足与否,若具
相者,可受法乳。其依止法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戊二,加行依止法。】
 
  昔格西贡巴瓦与博多瓦辩论择师究宜多少。问于仲登巴曰:「我等究以孙波瓦
依止为宜,抑以尊者之法为宜。(仲登巴平生仅有五师,印二,藏三。)仲登巴曰
:「若粗劣有情,信心未成熟者,以学我为宜。若能随观上师即佛,则以学孙为宜
。否则不能与依止法合。」但如上所讲,仍以观察上师德相为最要。如经说:吉色
王大臣朋子,名梭麦泽瓦,具足妙相,力敌千人,具大聪慧,送之就学婆罗门教。
其师怅西有妾,见梭麦,心生贪染。时值盛暑,欲其同往林泉。格于教规,师弟皆
不可。其妾羞愤,于师前反谮梭麦,谓曾戏己。师乃诳梭麦,谓将传秘法,不久可
得梵天王果。但须于七日内杀足千人。取其肩颊骨为念珠。梭麦信之,歃刀为誓。
于是肆杀七日,数将届满,仅缺其一。其母往劝,遂欲杀母以取盈。时佛以神通力
,现比丘相至其前。梭麦遂舍母而逐比丘,母始得脱。此择师之不善,造恶有如是
者。至如何依止之法,在广论中分晰甚详。略论仅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
 
戊二、加行依止法。
戊初、意乐依止分二 己初、净信为本 己二、念因生敬。
 
己初、净信为本
 
  洞波措巴经(原注为建立数目经,按广本作华严经。)云:「弟子应具九种心
:(一)如孝子心,(二)如金刚心,(三)如大地心,(四)如拱岳心(如拱卫
须弥心),(五)如仆从心,(六)如粪帚心,(七)如门犬心,(八)如舆梁心
(广论作乘舆心,原记作桥心。舆梁,即桥义,故易之。)(九)如船心。」云何
孝子心,在藏文,义为顺子,谓善伺父母喜怒颜色,即顺事之。昔宗喀大师之事师
,凡有著作,皆依上师之意为转移。即短篇愿文,初中后应如何作亦必先请于师(
师指文殊现身)。云何金刚心,非指金刚杵,乃谓如金刚之坚固。如依止上师已,
遇有谤师者,自心不为动摇,如金刚之坚固以摧毁之。云何大地心,谓依师以后,
不惟不为他所动摇,且能任载。亦如大地,无论情非情皆能负载。即师命近于烦琐
或不净,亦皆能受持。云何拱岳心,如众山之拱须弥,纵遇逆风冲击,而环拱如故
。云何仆从心,如臣仆之事国主,或荣或辱(荣如命迎宾,辱如扫帚),皆所不辞
。昔仲登巴之事阿底峡,曾行之。师每大便,仲必以后捧除之。云何粪帚心,言无
贡高我慢之心。云何门犬心,如犬之依主,虽怒蹴使去,不久仍摇尾而返。昔弥勒
日巴即如是,常为马巴打逐,而终不舍。云何舆梁心,谓于尊重事(此处尊重,义
即上师),虽诸担极难行者,亦勇于受持。云何如船心,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
若往若来,悉无厌苦。
 
〖二月十一日讲〗
 
  广论云:「净信为根本」。净信而言为本者,谓对上师生起净信,则大乘万善
,由此而生,如树之有根者然。净信有三种:一、洁净信仰,二、真实信仰,三、
认识信仰,亦云决定信仰。佛之圆满功德,由精进来,精进由了解来,了解由信来
,故说信、解、行、证。此就一般信念三宝者言,必见上师功德而生欢喜,方能谓
之净信。以思德生喜,念恩知感,兼此二心,故云为净。
 
【宝炬陀罗尼经云:『信为前导有如母,出生长养诸功德。』谓以信故,能令功德
未生者生,已生者安住,展转向上增长也。】
 
  宝炬,即打拉,乃梵语,藏中译比经者,因,译竟而忘其名。后返印度以询其
师。时师方念咒,例不能语,指座旁一灯示之。灯,梵语为打拉,藏语为宗麦,即
菩提道炬论之炬。故此经名,半梵半藏。正名应为棍却宗麦。颂中所云前导,云如
母,皆所以明信之重要。例如学朗忍,先有信始能往学。中间于闻思修所生魔障,
皆可由信而遣除之。即最后佛果,亦须依信而成就。
 
【十法经云:『以何到佛地,信为殊胜乘。是故具慧者,当随净信修。于诸不信人
,不能生白法。如火烧种子,岂复发青芽。』此谓从行止门中,信为一切功德根本
也。】
 
  白法,即善法。必对佛生信,方能生起恭敬、礼拜、供养、承事、忏悔等;乃
至五戒,亦必由净信,始能不染。若无信,则恭敬、礼拜,不过徒具形式。虽亦有
果,然所得至微。若犯五戒,则必不得意乐果。
 
【总则对于三宝业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种。此中所言之信,盖信于师也。】
 
  世间业果,虽多未明现,然以世间国法衡之,亦犯必有惩,即此不难例推。惟
对业果而生信,称为认识信。对四谛而生信,称为意乐信,亦可称为真实信。以由
见苦而乐断集,故亦名真实信。对三宝为清净信。对师之信,既可称为清净信,又
可称为现实意乐信。宝炬陀罗尼云:「信为殊胜宝。手虽无世财,然以有信故,胜
于一切有。」世之欲求财宝者,以其能得安乐故。然有时不惟无乐,且反而因之生
苦,甚或至于丧失身命。信佛则不惟能得今生安乐,即后世安乐亦复不失。故宝炬
论说,信为殊胜宝藏。以世宝藏言,取有尽时,信佛宝藏则加持取之不竭也。又宝
炬论谓:「有信如有手,以之取善,如操左卷。」无信如无手,则有所需时,极不
便矣。
 
【然则对师应如何而信耶。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学人于阿奢黎,应作何观
,当视如佛。』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
 
  对佛须生起欢喜敬信,对师亦当如是。依律藏,尚有对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想之
重要明文。戒经希有品(或称宝云经)云:「上师无论具戒与否,多闻与否,功德
圆满与否,皆当视之如佛。」五十颂云:「师与金刚持不能(歧)视为二。」(金
刚持,即大日如来。)列吉喇嘛业师品,亦有明文。
 
【此义云何,谓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师亦应尔。故
须视师是佛。】
 
  藏文马车剖析心要注释,即有秘决。「有问,如何不寻师过而劝功德。答,当
视如佛。」(讲,习车,即朗忍修法、以明其源。讲马车以便于修)。剖释中,宗
喀大师有耳传要决。传东登仁波卿(东登降错),谓若见师过失,当认为乱识所见
。若能观功德,则其寻过心已转向功德方便而为助伴矣。若但观过失,则其功德亦
变而为过失矣。由观察之心转变,亦如世人不见其子之恶,以溺爱心切故。见有微
善,不惜夸张以大其德。反之,观仇,虽有美德,必巧诋以著其恶。此无他,伺短
之心炽盛故。如以观爱子之心而观上师即得矣。藏谚有云:佛虽有引人之钩,亦须
钩有受钩之筐。此亦可反云:佛虽有成人之筐,亦复须自有净信之钩。
 
〖二月十二日讲〗
 
【前经又云:『当持师功德,无寻师过失。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设以放逸
心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如是修习,纵见稍有过失
,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碍其信心。】
 
  依上之法,不外一心二行。无论师德圆否,总须视之如佛。则无过。
 
【如阿底峡见解为中观派,金洲大师见解为唯识派,就见而论,虽有胜劣。然大乘
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学得。故认金洲为其诸善知识中,法恩最大,无可比对
者。】
 
  此明事师之道,应当如阿底峡尊者。如所依止之师多,其中设有一德不圆,依
常人之见,必于不圆者减低其恭敬,此即不合于依止法,仍当视之如佛。设有师命
之不合佛说,亦可以告退,此于净信为本之义,亦不为失。总之,依师须努力除去
观过,而勤修观德,能念德,则信可安住,方可得其加持,方能于显密得到成就。
此为大德吉遮刚巴所说。净信为一切功德之本如是。颇公曰:昔西藏有笃信者,往
印度,闻有成就者,趋前求法。答曰:「麻里那札」。印语「滚开去」。彼不知,
以为师授秘决,乃顶礼奉行,后得成就。凡有病者求之,为念麻里那札一句,吹之
即愈。彼以净信故,即有此功德。若净信上师所传之真正教法,其功德又当为若干
倍耶。
 
〖己二、念恩生敬〗
 
【十法经云:『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令我得知久远时来流转生死。)于
长夜疑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
,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应如
是思惟。』】
 
  初句,谓吾人如住生死苦海,流荡无救之时,忽遇如慈父者拯之。又如在大旷
野无人之地,毒蛇猛兽充斥,兼之饥渴交迫,忽遇慈父解救。第二句,谓如前在险
境中而自昏迷,忽有人唤之令醒。此二句喻上师唤醒吾人我执无明。第三句,谓如
陷溺深海,遇人以救生船济之。此喻上师以种种方便令得解。第四句,以寂狱喻世
间牢狱,以枷锁系缚。生死牢狱,乃以业烦恼系缚。第五句,谓如行险道,遇人指
引。喻吾人方造恶业,遇上师示以善道。此段设喻,重在改转吾人之心理,学朗忍
(道次)目的,亦即在转变吾人之心。若听竟而心无所变,则为徒然。六句以医病
喻,七句说贪等,等取嗔疑。八句雨字,指法雨。总上所述恩德,出之于多人,对
之当如何。若出之一人,又当如何。而上师实总上各种恩而全具之。又,
 
【华严经云:『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
来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习,此诸知识遮损恼。解
脱生死如妙药,亦如帝释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满月,开显涅槃似日明。心于怨亲固
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救护一切如船师,善财如是思惟来。菩萨令我发大心,佛
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又如商主众
所依,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
 
  此乃善财童子参百余师中,遇吉伯罗珠,(吉祥慧),告以应往弥勒所。遂远
道而往,具极恭敬心。弥勒众弟子问来者为谁。弥勒以此颂答之。云此来者,乃善
财童子也。彼以我为善知识说法人耳。颂文本弥勒菩萨口气,弟子借以称赞之。首
句我此二字,此,即指上师。我,即自称。菩提,谓佛位。支分,谓得佛位之方便
,即福慧二资。喻如己之父母,藏文本无此句,然含有此义(见注释)。损恼,谓
魔害灾难。此句喻如好友。九句喻如医师。降雨,藏中有说为风力,有说为龙力。
此处则指及时雨,依帝释力。后说依入中(行)论,谓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
开显一切亦如之,故引为喻。十三十四两句,山海之喻。言常人贪亲镇怨,上师则
不为贪镇所动。又如平原无草木,沙石每随风飘转,有山停峙,则可障蔽风沙。海
中遇船师则获救。十六句,菩萨乃呼上师之词。令我发起为众生愿欲得佛位之大心
。此句为发心。佛子亦呼上师。求菩提即求果。商主,指入海采珠者,此喻取身语
意之宝。众所皈依句,含有能救护与能作主之义。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
 
〖二月十四日讲〗
 
戊二、加行依止法
 
【事师法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于彼彼励力,成就
随奢黎。持金刚亲说,知己于一切,师喜悉当作。』(悉敬奉师长。)】
 
  此颂乃密乘事师法,共为五十句,非五十个颂辞也。乃巴阿(梵云打比那)阿
奢黎造。彼彼二字,指师之喜与不喜。励力下,藏文有打字,意谓观察徵兆。吾人
之成就与否,乃随依止上师之合法与否而定。
 
【总之,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师所喜应作者,分三门,谓内外财供,身
口给侍,如教修行也。】
 
  但师所喜,或有不合理与法者,不遵亦不违法。此亦五十颂所许,如云:「是
理非理应监别」。又云:「非理或不能,应善言婉谢」。以此中师命,或有权变道
用,非浅识者所能知。故总以不起寻过之心为是。如本生经云:昔佛生于婆罗门家
,事婆罗门师,一日师言,入婆罗门,虽盗无害。时佛思婆罗门所求之果,为梵天
帝释,偷盗之事,恐不应为。况为求得天果,虽(服用)敝衣残羹,亦所不惜(即
不计较),岂可反为偷盗之行耶。遂谢其师。
 
【又庄严经论云:『当以财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识。』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
:『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吝于己身,何况于财物。』】
 
  昔佛于三昧阿奢黎,于难舍之妻子及自己生命,尚能舍,何况飘流不定之财物
。佛由是积福资粮,得殊胜成就金刚大持。以上佛之事师二事,均为学者之所应知。
 
【又云:『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
 
  此明供养上师功德,尤胜供佛。
 
  谓我为众生意义,将来聚于彼体(彼,指上师),以故供上师即与供佛无二也。
 
【其次,身口给侍。谓洗擦、涂香、(按摩)侍疾,称扬功德等,名身口给侍。】
 
  印度习尚,天热,涂香油于身,令获清爽。勇译本为按摩,此应改译香涂,此
见戒经。为上师沐浴,六加行中,有此观想。前三属身,称扬功德属口。以念恩应
常称赞。至低限度,亦应每日诵师德(即启请文)复次,内外财物供,应尽备清净
殊胜上妙者,不应以粗劣为供养。
 
【三、如所教授,不违修行是(乃最殊胜供),三门之中,此为主斡。】
 
  昔霞惹瓦云:「凡为大乘师者,不观察于财物」。即不以财物为重意。师所喜
者,惟一如教修行。能如教修行,上者可得证真实。次亦不失自宗,最次亦能去恶
修善。故三门中以此为主。
 
【本生经云:『报恩供养者,谓如教修行。』】
 
  此经是佛为帝释时,见一国王及其臣僚,皆酗酒放肆,乃化为清净行者,手持
一瓶往。王问瓶何贮。答,内贮摧毁今生后生之物。遂为详说酒之过患。王乃下令
戒酒。因感恩欲以国土奉佛,佛为说此偈。
 
丁四、依止之胜利
 
【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得近佛位,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趣,速断一切
烦恼恶业,不背菩萨行,常具正念,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此段文意,出华严经。遇善知识云者,如博多瓦于蓝犊瓶(犊瓶集,即小手册
、详见后文。)中云:「若不察而依止,即属不合法。不合法即不当依止。若已观
察而依止,则应如法而行。此后可常遇善知识等流果。」不堕恶趣云者,因去恶修
善,已断恶趣因故。如教修行,则与烦恼恶业之顺缘相违,下生后世惑业所引之异
熟果,不易成熟,以遵教则合菩萨行故。
 
〖二月十五日讲〗
 
【复次,敬事善知识者,则先时所积当受恶报之业,能于此世身心少感不安,或梦
中稍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此之善根,较诸供养无量佛陀,尤为超胜。胜利之大
如是也。】
 
  广论引地藏经,略谓:「由敬事善知识故,大苦皆可转灭令尽。何况小病微病
,或饥馑等。」又善知识呵责,若由敬信上师故,当免三涂苦。前经(地藏经)又
谓:「敬事诸佛菩萨之功德,光明如星。而敬事上师之功德,光明如月。供上师,
较供诸佛尤为超胜。」
 
丁五、不依止之过患
 
  此处所云不依止,非谓不依师,乃谓不善依止。
 
【若不如法依师,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五十
颂云:『勿令阿奢黎,少分生烦恼。无智相违背,定入阿鼻狱,受种种极苦。说之
深可怖。由谤阿奢黎,于中常止住。』】
 
  病扰,魔侵,如疾病瘟疫之类。地狱,依显教说,以阿鼻狱为最苦。密宗,则
以金刚地狱为最苦。
 
【昔印度克珠大德先登巴云:『但闻四句偈,若不奉为师,百世生犬中,复当生贱
族。』】(此偈勇译误为经说,当更正。)
 
  总之,不善依师,过患极为重大。但闻者如非发心求法,则说者亦不认弟子。
如是,虽闻四句,不奉为师,无过。反之,若已清净奉之为师而求法,彼亦认之为
弟子。则虽闻一句,亦当奉之为师。至百世生犬中一语,此中尚多辩难。有谓须造
百种业,方感百世报。如一刹那无明生起,即感百世犬身,岂不成一刹那造百种业
耶。又当第一次得犬身时,其后九十九世犬身,岂不先已预铸成耶。抑须尚待再造
新业耶。此中辩论甚多,尚难备及,兹姑且止。至贱族之解释,亦有两种。一说食
父母肉者为贱族,如[号+鸟]如蝎等类。一说谓屠夫,或说屠沽。总之,贱字义,
谓不净也。
 
【复次,诸未生之功德不生,诸已生者失坏。常与不善知识及恶友为侣,亦令功德
损减,过失增长。生出多种不可爱乐之事。故于一切能感苦果之因,悉应断之。】
 
  已生,谓曾经如法依师之功德。如涅槃经说:「若与狂象为伍,所残害者惟此
生。若与恶友为侣,残害兼及后世。」以恶友能种种诱惑,使我贪著此生之少分利
乐,而与善知识日益远离也。但恶友亦非三头六臂,披毛戴角,乃如前所引饮酒与
不饮酒二人为友之类是。是在行者之善自择耳。总而言之,应亲近善知识,远离恶
友。
 
丁六、总明其义
 
【须知,共所称许之喇嘛瑜伽教授者,即如上说。若仅少次缘念,殊嫌不足。必行
者心生决定,于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应长时依止。】
 
  此谓非仅想上师及金刚大持,作曼遮供养一座两座为足。亦非仅见上师色身,
变为佛相之一点缘念为足。应常时不断依上说心行两种依止法,真实生起上师即佛
之见,方合于喇嘛瑜伽。喇嘛瑜伽,乃入朗忍之命根。云长时依止者,谓精进不断
,非仅一、二年依止。格西博多瓦常谓其告假弟子曰:「余每去一弟子,如轻一负
担。来一弟子,则增上一负担。故汝等应于不远不近之处常依止善知识。若修行者
心生决定,应在身边。否则亦应在不远不近处而依止之。又云,大多数弟子,不知
依止法,如皮骨之相离,何能获益。」又云:「我等多有如破皮衣委地之过,虽多
依止上师,所沾染者无非尘秽,不沾金沙。于师功德,不能薰染。于师少过,即便
染者。故不得师益,而见师过而已。」详见广本引噶当语录。总之,依师不在乎依
止一人,或依止多人,而在善于择师,如法依止。吉公巴云:「对于上师若不能从
心孔中生起敬信,则以前传承诸师之加被,亦皆不能得。若不能得,则任说八万四
千法门,亦不能心生通达。」故依止上师,极为重要。
 
〖五月初七日讲〗
 
【如伽喀巴(噶丹格西)云:『于依师时,恐有所失而折本。』盖不知依止法,将
无利而有亏损,此依师法(故如法依师),比较余法尤为重要。以其为究竟利乐之
根本故。我辈烦恼粗重,又不知事师法,或知而不行,多生众罪,此须努力忏改防
护。诚能如是,不久当如常啼菩萨,及求善知识无厌足之善财矣。】
 
  总上为一烦恼,二不知,三不行,四忏,五防护,此乃宗喀大师叮咛教诫,特
举常啼、善财为范,因此二依师最圆满故。
 
 
丙二、略示修法分二 丁初、正明修法 丁二、明二种修破妄分别
丁初、正明修法分二 戊初、正修时应如何 戊二、未修间应如何
戊初、正修时应如何又分三 己初、于加行应如何 己二、于正行应如何 己三、
于完结时应如何。
己初、加行时应如何
  「金洲大师所传加行六法,谓:一、于住处整理洁净,陈设佛像。二、端严陈
设无谄供品。三、于安乐座端身跏趺,或半跏趺坐,至诚发起归依之心。四、于面
前虚空中,观想深广二派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无量安住,
分明显现。五、对于助道顺缘,障道违缘,若不积忏,道则难生。而积忏方法,以
七支行愿,最为扼要。彼中初于礼敬支,有三门总礼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颂是
。谓非仅礼一方一世之佛,须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决定心,运用清净三业,恭
敬而礼。」
~P117
  上段为开示学理,此节略示修法。藏文分讲解(讲文义)与引释(引导修行次
第)。班禅,罗桑却吉降村,有马车。罗桑耶喜亦有。今依前者。吾人一生或一日
,皆可分为正修未修二分。此节虽系分科,然实具有深义。若能将一日或一生,区
分为未修正修二段,则能说暇满不空过。颇公昔在吞珠大师处学朗忍,所传科判,
曾有笔记。于正修行中,分加行、正行、结行三次第。兹所讲加行修法即本此。
  加行六法:(一)净地设像,(二)庄严供具,(三)入座皈依,(四)观想
圣像,(五)积资忏净,(六)三事求加。
  (一)净地设像分四,(1)、净地。现观庄严论云,须具五功德地:甲、易
求资粮(容易生活)。乙、无盗贼残害(无野兽残害)。丙、不易生病(不太寒太
湿太燥)。丁、常有胜友(法侣,指见行同道。择友,须信业果,轻现世,重后世
。)若已得定,通达正见,方可独居。戊、修法顺缘(距上师不远,随时得问难)
,此为修行共法。若修定,尤须具此五者,而于师友更为重要。(2)房舍。虽不
~P118
求宽广,但行住坐卧,亦须稍有回旋余地,若不能得,至低限度,亦须有大德曾在
此修行,获有胜果者。(3)作意。行者心境,为迎请三世诸佛降临,故应洁除。
如何洁除,即以通达无我之慧为帚,以之扫我与众生宿世烦恼罪业。以此作意回向
菩提心,为众生意义,我愿成佛。修此加行时,应思佛世周利盘陀伽,由扫除精舍
而成罗汉。(周利盘陀伽,以夙世住定缺慧,至持诵一咒,尚不能忆记,仅念我扫
尘、我去垢,而证罗汉果。)至平常扫除,亦可感得:甲、自悦,乙、他喜,丙、
护法常来守护,丁、可意身,戊、生佛清净刹土。并可获增福生慧,去贪镇疑诸烦
恼之功德。昔阿难陀初出家,犹贪恋家小,佛命扫除,即能断障。又却翁比丘,后
虽证罗汉,其先以业力故,常感乏食,佛命扫除僧舍,乞食即如愿。四、陈设。谓
身语意之所依。身,即佛像,如横列,则以右为上首。首设上师宗喀巴,次佛,次
菩萨,再次护法。语,即经籍。须置于像之右,如属杂著,则另列之。意,即以铃
杵及塔、喀张喀(头骨)等为表,则列于像之左。如住岩穴修者,不便多陈,则以
青稞,列为五聚,以表示不空。就中以设像尤为重要。昔舍利弗,自言过去为人作
致书邮,一次夜宿一矮平房,见壁间绘有佛像,心生欢喜,愿常随佛,后得值遇释
~P119
迦,未尝或离,而得胜果。
  (二)庄严供具。谓无谄供。(1)、非由欺骗谄诳而来。如抢劫他人之财,
或以术欺诈而取者。(2)、非由邪命而来。邪命有五:甲、如出家人,以神通求
供。乙、以巧言语求供,均为邪命。但此仅遮未来,非遮已往,由邪命来者,不可
用以种福田也。丙、细较锱铢,如奸商所营,或以小易大,利己损人,即属邪命。
但以劳力远运,以贱售贵,则非邪命。丁、如为报恩故,投桃而获报李,则非过。
如以诱致则成过。戊、总以依质之来源与发心为重。而此发心,又须远离世间八风
。昔噶当派格西白贡金,因有施主将来,遂严治其室。继思非法,乃取门后尘撒其
上,以自忏。事传印度,白当桑结巴闻而赞之,谓其供品乃真清净。又,供水之碗
,相距须一青稞远,太近感心量狭窄,太远感远离善知识。又须不空,表福不空。
复次,供品虽多,水为无垢。印度地居热带,不易得清凉净水。如中国之净水,即
具八种功德。又香、涂、食、馔,各种供品,亦各各有十功德。有单行广六加行本
,甚详。其中有应念供养云陀罗尼(咒),加持供品,令转胜妙。最低限度,亦应
念嗡、阿、□。
~P120
五月初八日讲
  (三)入座皈依。须以柔软毛垫,方圆不拘,先于地下画白□字形,表地为金
刚地基,置吉祥草三四茎,草向内,表佛成道时,有吉祥长寿诸加持。行者如修二
次第,则身相甚严格,如修朗忍,则可稍随便。单跏趺,如绿度母坐形亦可。□卢
遮那七法,为极庄严身相,加调息,为八。脚跏趺,脊端直,头微俯,如禾结实状
。肩平,眼视鼻端(按:系眼微闭,顺鼻端看下去,离身约尺许,非注视鼻端。不
可弄错。)口齿任自然,舌(微触)抵上□,两手结入定印。此八相与圆满次第有
关。
  平息,谓入座住善念时,有烦恼现行,不任自然,以九节风对治之。如修圆满
次第,尚须观脉络,修朗忍则不须。九节风者,(原录:九节风者以下,有错,根
据当日亲聆上师教授更正。)即以左食指压左鼻孔,由右鼻孔吸气,然后以右食指
压右鼻孔,由左鼻孔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如是三息。俟气呼出尽时,乘右食指
尚压在右鼻孔上,即由左鼻孔吸气,然后以左食指压左鼻孔,由右鼻孔呼气,如是
一吸一呼,亦行三次。最后不用手指压鼻孔,由双鼻孔先吸后呼亦行三次。吸时~P121
诸佛加持为白色光明随之而入。呼时想自心烦恼化黑色烟雾随之而出。如尚不能息
烦恼(杂念),可照俱舍所传数息法,一呼一吸为一次,遇错,从头另数,数至二
十一次,则心如白纸,可任染黄黑各色矣。
  发心。须先发起善心所,即发起菩提心,为救一切众生(拔苦予乐),愿速成
佛,方为大乘法。能发大乘菩提心,则一切集资忏罪求加持,皆成为大乘法。昔宗
喀大师问弟子,修之起首,应依何法。各答不同,或答身相八法,至罗桑却吉降泽
,答:「首在发菩提心,否则所修大乘法,亦变为世间法矣。」故上座应作如是思
惟:我在生死海中,从无始来得到人身,亦不知凡几,总在无义中空过。复想释迦
,最初亦复如我,彼于中间为舍己利他故,发菩提心,竟得圆满佛陀。吾人亦应如
是,急起直追,为利如母一切有情,速得解脱故,愿速成佛。如是发心,即合于大
乘法。并应思暇满难得,吾人今幸获得,又值师闻法,应即荷担救度众生事业,愿
速成佛。
  皈依。皈依应具二条件:一、皈依境,二、皈依因。境即观所缘。于前面虚空
中,距眉间一箭远,有光明灿烂宽广众宝庄严狮子座(八大狮子表八大自在,负此
~P122
宝座),座中有四座,中座较高,左右及前各一。每座均有莲瓣垫,莲垫上有月垫
日垫。中座体性为上师与宗喀巴无别。相则释迦,具诸相好。左手入定印持钵,满
注甘露,右手降魔印。光明为性,手挥之无碍。各护法座,亦皆如佛具八大自在。
宝座满饰珍宝,为世间希有,表诸佛菩萨等希有。广座上四座,表四无畏。莲,表
出离心,出污泥而不染。月,表世俗菩提心,清凉皎洁,能除热恼。日,表胜义菩
提心。凡世间一切生物,如禾麦等,无不赖日光而生长成熟。(此言真空正见亦如
是)。坐此上者,表具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此为皈依境。法衣,表具足一
切戒。左手钵中,充满智慧、长寿、药甘露。盖以智慧降烦恼魔,以长寿降死魔,
以药降病魔,右手按地印(即降魔印),表降天子魔。成佛后已降伏烦恼、病、死
、天子等四魔。跏趺坐,表空乐不二。右边坐弥勒,广行派诸菩萨围绕之。左边坐
文殊,深观派诸菩萨围绕之。前座上师,但想其圆满相(不应想其缺陷相。分:住
世者为绣座;涅槃者,为莲座。)受恩具相各师围绕。其后为译师等。佛后虚空中
,自大日如来以下加持派悉集。周围先观无上瑜伽、瑜伽、及行部,作部本尊。次
佛、次菩萨、独觉、声闻、勇士、空行、护法。各上师座前有宝经函,俱显现光明
~P123
。又真实想曼荼罗(资粮田)中各像,皆喜悦亲爱,如母之于子。依吾人平日作业
,本不应上博佛喜,须想作忤逆独子,偶为善事,慈母对之亦甚喜悦。再从对境身
口意不可思议功德,恭敬承事,起皈依想。别有皈依境不同之仪轨,如喇嘛尊长法
所示。兹不赘讲。
五月十一日讲
  二、皈依因。依班禅大师罗桑却吉降泽说,有二:(一)、生怖畏,(二)、
真诚认识。由怖畏三恶道苦,而又极易堕入,为此希求救护。为第一因。由认识明
确,实能具救护功能者,惟有三宝。为第二因。以此二因皈依,始为正皈依。依单
行本六加行云:我与一切如母有情,从无始来,未离生死轮回之苦,直至今日,尚
未知苦海之边际,因烦恼难量,故业与苦亦难量。唯一救护我者,只有三宝。由此
怖畏而起皈依,是为皈依因。此外尚有简单修法。观皈依境已,于自身周围观想六
道有情,如草满大地,相状皆如生母,体性则为曾受大苦之六道有情。与之同一皈
依三宝。如但口诵亦非真实皈依,应思我与一切如母有情,同在生死漩涡中而求救
护。又如自遭冤害,刀已在颈,命悬须臾,忽见有能救者至,呼出至诚垦切求救之
~P124
声。此心生起,方口诵教授。先念皈依上师,次念三宝,合为四皈依。
  皈依上师─如念百遍,前五十遍,观想上师及一切受恩师和传承诸师,身上放
白光,照于自身及如草满大地之如母有情,光入毛孔,化白色甘露,如雨倾注,直
入自身心中,即得加持。从无始所造依师罪业,悉化为浓烟黑汁,由光明甘露涤除
净尽,由诸根门及一切毛孔向外溢出后,光明甘露充满全身。此为消罪加持法。又
想黄光及黄色甘露,入于自身心中,驱除病痛,使寿命、福报、受用、智慧、一切
增长。同时自与自周围绕之一切如母有情,皆在上师甘露加持之下获得救护矣。后
五十遍、为增长福报加持法。
  皈依佛─亦如前讲,惟皈依境,以中座释迦佛,及密宗四部佛,及外围贤劫千
佛、三十五佛等为境。如前所讲之五十遍,以忏无始来于佛所犯诸罪,如出佛身血
,当卖佛像以糊口,以像作财产想,及皈依天神外道等罪。消罪、增福,皆如前说
观想。
  皈依法─如前所讲各尊前,各有三部经函,以表三藏,体性乃诸佛菩萨五智。
~P125
继思经函放白黄二光(如前讲先白后黄,先忏后增。)以忏无始以来谤法及起邪见
,与典当受用及不恭敬,与残害有情(佛法无残害有情者。)等罪。昔温敦(地名
)吉刚巴言:有一家人因贫,售金书般若经,乃请喇嘛及其侍者供斋忏罪。喇嘛食
后,痛不可言。入定观察,见腹中有阿字母,如万箭钻心。其侍者则否,以侍者罪
重,加罪,故不觉也。乃遣侍者往施主家,询得其情,修法忏悔(罪恶食)乃愈。
盖诸佛由法而生,境大故罪大。三昧王经云:杀阿罗汉如恒河沙,捣毁阎浮提佛相
,其罪皆不如谤法之重。
  皈依僧─缘念住于菩萨、独觉、声闻,依密加勇士、空行、护法。启请后,如
前讲,放白黄光,以忏夺取僧食、破和合僧,与外道为伴侣,及不恭敬等罪。以上
诸罪,尤以夺取僧食为重。所感地狱,如黑绳、铁臼、夹壁等,皆为夺取僧食而设
,黑绳,表其长,铁臼,表其坚圆,夹壁,表其逼窄。总上为共皈依,乃大小三乘
之所共。最后念:我于上师本尊三宝之前而皈依。此为颇公所传,于念四皈依后,
须加比一句。
  不共皈依。「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六度万行
~P126
,为利有情愿成佛」。前二句,为皈依。三句为行菩提。四句为愿菩提。此念时如
是。修时须先愿后行。缘念应思念三宝,皆是大乘,即独觉声闻亦是大乘。自为渴
愿速得大乘三宝果位而皈依。境,即依前所观想之皈依境,不另观想。但观为大乘
三宝。自念从今起,直至成佛前一刹那,为利一切有情,正诚皈依。以所修诸善根
回向佛果,(即换取佛果)。愿速成佛。(即修愿菩提)。凡六度万行,我皆愿学
愿作。(即修行菩提)。为利有情愿成佛故,不舍皈依。此兼有显密习气教授在内
。观想主座释迦,悦意微笑,其体分为二(亦如灯上点火,分而为二。)入于自身
心中。于刹那间自变为佛相,起佛慢想。想自为真佛,自身放光,照遍周围如母有
情,使皆化为佛。此为有情果道用。显密二种习气,皆得薰习。即一座间具足显密
道用。
五月十二日讲
  修四无量心。寻常说四无量心,为慈悲喜舍。此处修法,须先舍,后慈悲喜。
此及前所讲,皆竹菁温沙巴之菩提道次第耳传(秘传)。云何先修舍心。温沙巴言
:修此,亦如植稼穑然,先须平地基。行者亦须使心平如虚空。故应先修舍心。修
~P127
此心时,仍继续观想周围如母有情,我渴望其尽皆成佛。但一切如母有情,尚未得
成,仍在苦中,因彼等皆由冤亲憎爱,起惑造业所致。复想自与一切有情,均安住
于平等舍心。此处有四句文,须念三遍,多念亦可。文云:「渴望一切众生皆离冤
亲憎爱入于平等舍无量心,有何不可(此为愿无量)。愿一切众生皆安住于平等舍
心(随喜无量)。我今能作,使一切众生离冤亲憎爱入于平等舍心(增上无量)。
如上我能作使众生离冤亲憎爱入平等心,祈请上师即佛,特别加持(祈祷无量)。
先观想,再念文。第一句为愿无量,二句为随喜无量。三句为增上无量,四句祈祷
无量。亦即先发心,次愿,次安住,次愿作,次求加持能作。此为舍无量心。二、
慈无量心。先观一切如母有情缺乏安乐。次念渴望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有何不
可。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我今愿作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如上我能作使
众生皆具足乐及乐因,请求上师即佛特别加持。三、悲无量心。先观想须如慈母之
于独子,见其受苦之情状。次念渴望一切如母有情远离苦及苦因,有何不可。愿一
切有情皆得离苦及苦因。我今愿作使一切有情皆离苦及苦因。如上我能作使一切众
生皆离苦及苦因,请求上师即佛,特别加持。四、喜无量心。先观想,次念渴望一
~P128
切如母有情皆得无苦之无漏乐。(藏文,为涅槃究竟乐)有何不可。愿一切有情皆
得无苦之无漏乐。我今愿作,使一切有情皆得无苦之无漏乐。如上我能作使一切有
情皆得无苦之乐,请求上师即佛特别加持。以上为四无量心修法。至修慈悲二无量
心时,可加入自他相换法。即愿以我之福报,化为黄色光明,悉与一切众生。彼之
罪过,皆化为黑烟入于我身,悉愿代受。如上于愿行二菩提心之后,再加修四无量
心者,使愿行菩提心(修菩提心法)辗转增上。此后再加发殊胜心,乃属于密乘修
法。菩提心量,为利一切如母有情故,愿速速成就正等正觉圆满佛陀。我今愿由甚
深道上师相应法门,而入于菩提道次第之修习法。以上口念心想,虽只是菩提心之
轮廓。而真实不假造作之菩提心,亦即由此而生。如人初入母胎,虽未具人形,而
已具胚胎,由母保育,日渐成形。故此菩提心极应保持。日一二次,无间修习,使
成真实。此过去大德皆如是开示。重言速者,有二义,依显教说,积三大阿僧祗劫
福智资粮,而得成佛。依密宗,一生即可成佛,此种方便故应学。后速字义,谓依
无上瑜伽密乘,能于末法时代,人寿最短之时,即身成佛,故称为速中之速。此为
共说。依于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教授喇嘛喻伽法门,对于大威德、密集、胜乐为本
~P129
尊,不离(一体)之方便。自依师起至得圆满双运身止之菩提道次第修习法中,如
是方便,上根三年可成,迟或七年,至迟亦十六生(人身),即能成佛。温沙巴数
年之间,即已成就,即缘念此。此为成佛方便速中之速,为不共法门。
  (四)观想圣像。观想曼荼罗资粮田,显现明了。宗喀大师云:有念易忘,而
不易持,或思而不易知,及稍知而修不易通达正知者,于如是愚钝时期中,一意依
于资粮田,是对治此之最胜教授。若意不依资粮田,则礼拜、供养、启请,皆无所
依,积福忏罪,更无从作矣。文殊告宗喀大师曰:但缘念而不积福忏罪,则如禾稼
但有种子而无水土日光,不能生芽。故此三种(三种,指缘念与积资忏净)不可或
缺。为积福忏罪故,应显现资粮田。一、境。即前所观皈依境。再观迎请智慧尊与
之相合为一。(格聪所著六加行法,属此种。)二、总摄有三种:(1)观皈依境
,化为黄色光,收摄由眉间入自身心中,得加持后,再观。(2)观前皈依境化为
虹,渐淡而入于空。(3)观前皈依境飞腾而上高空,于前面原虚空中重新观想,
原现境与之相合。颇公谓此三者,可择一而修,然皆一致。
~P130
  先加持地基。有四句颂文,「一切地基皆清净,一切凸凹(山河)皆平坦。如
掌平坦吠琉璃,自性柔软愿安住。」总之,观地基如清净刹土,极乐世界,众宝庄
严。(水鸟花木,无不备具。)须多多熏习,为将来成佛果相。次加持供养。如香
、灯、花、食等以为代表,变化满虚空界,如云,尽自心量,想为无尽,无量无边
。诵供养云咒三遍。以咒加持力,即可使有形体之一炷香,变为供养无量佛之供养
云。昔佛曾说,有印度外道仙人(婆罗门),口念河分开,愿病去,尚能实现。况
于佛咒,更有不可思议神力耶。但持咒时,须先尽自己心量观想,再诵,则咒力愈
大。此明首须先尽心量,次以念咒力及三宝真实力,一切诸佛菩萨加持力,二种资
粮圆满力,与清净法界力。我之供养与之一样圆满。此显教如是。密乘则先入空性
中,由种子字加持,变起供养。
五月十三日讲
  如前所讲,加持供品。若无供品,亦可念咒,念供养云咒。先观想遍虚空充满
供品。次乃正入于观想圣像。依班禅析注谓,面前虚空中,观一八大狮子所负无边
广座,座中有一小宝座,座上有释迦像。心中大日如来像,其心中□字放光。右显
~P131
弥勒及广行派,左显现文殊及深观派。其上稍后显现大日如来及修行加持派。前显
现根本上师及曾受恩诸师。俱在光中,周围(不放光)四部本尊、佛、菩萨、独觉
、声闻、勇士、空行、护法。如此观想,加持甚大。颇公谓,移尊长瑜伽法观想于
此,观想圣众,加持力尤大。此乃温沙巴耳传,其源出文殊。由宗喀大师传之东登
降错,递传八所却吉降村,竹青却计多杰,甲瓦温沙,罗桑登珠。此曼荼罗(即坛
城义)之一贯传承如是。初由宗喀大师问本尊文殊,依何种资粮田而积福忏罪,依
何种为本尊。依何种次第,始能迅速积集二种资粮而成佛。经文殊如是开示。此为
噶登秘密耳传之一,乃颇公上师降巴吞珠仁波卿所传。(班禅析注,亦谓可用尊长
瑜伽法。喇嘛却巴「尊长瑜伽─应译为上师供养法。」)有单行本念诵文。可依文
念诵,随诵随观,空乐不二。广大虚空供养云海中,自眉间向前一排远,观现一如
意宝树,植于白乳海中,斡枝花果,皆宝所成,花瓣美丽,繁茂遍满虚空。海上有
宝山,有宝岛,岛上有奇妙鲜花。有迦陵频伽鸟。有修行者,有供养者。须作如是
繁复观想,以佛果相如是故。故应多多薰习。又观如意宝树,金根银斡。琉璃为粗
枝,玉为细枝,水晶为叶,赤珠为花,蕊底马波孤(宝名)为蒂,钻石为果。初视
~P132
辩不甚详,约略为真实七宝所成,久之自能明了显现。又宝树所开之花,作金黄色
,其上有八大狮子共负一宝座,座上有莲花,花瓣十一层(如堆曼遮),最上四瓣
中有小宝座,座上有表出离心之莲花,花上有表菩提心之月轮,轮上有表智慧之日
轮,其上有宗喀佛像,体为上师,此为资粮田之主。密宗经典,亦皆以上师为主尊
之资粮田为殊胜。行者身中,如掌,如顶,如喉,皆可观上师安住。并具足贤劫千
佛加持力。班禅有云:「观想上师于何处,面前顶上或心中。」于此加行法中,皆
已具足。观在前面者,为易于礼拜供养故。继思主尊,身色洁白微红,表智慧方便
和合。具足三衣,结跏趺坐,戴金色善巧者帽,表三藏十二部。右手说法印,表成
熟众生闻思功德。左手入定印,表修,最深义及表由入空性定中,而为众生说法,
此唯佛为能。右指圈执长茎乌巴拿(优昙波罗花)花,花瓣中有智慧剑。左手所出
花瓣中有经函,修朗忍者则想为朗忍。修空性者,则想为般若八千颂(或五地品)
,此可转易。主座乃具足三恩根本师所显现。云何三恩,显教以说戒、传经、讲法
为三恩。密宗以灌顶、传密教经、说密教经为三恩。说密宗教授要决,虽不具三,
~P133
然以得加持力最大者,为根本上师(噶居派以灌顶为根本上师)。观宗喀大师胸中
显现空明,自胸至喉,有释迦化身相,具三衣等相。其心中复有大日如来双运身具
足相。
五月十四日讲
  观想圣众相。犹如种子,须水土日光始能成熟。修行中以观想资粮田为要,故
列此于集福忏罪之前。如大日如来所说密乘经中云:「一切最尊供养皆离去,而精
勤于上师供养。」因凡佛之一切智,皆可于上师前而获得。若认曼荼罗中各尊与上
师各别,虽亦有功德,但远不如认三宝与上师一体之功德为大。如认上师与三宝一
体而行供养,则可得大加持,及迅速成就。昔底若巴呼其弟子拿若巴告之曰:「拿
若巴,能断惑证真者,皆由上师启请与加持。」我今说此,非有谓已具足上师相(
此师自谦语),教弟子事之如佛。但正说法时,听者应作上师想耳。前言宗喀大师
心中有释迦像,释迦像心中有大日如来者,乃表上师,佛及大日如来,三位一体。
昔释迦在灵鹫山等说三乘教时,为当时众生业报故,现三十二相化身相。说密乘时
,现大日如来相。现值末法世,吾人所能见者,唯与吾人相似之上师相。故观宗喀
~P134
巴比丘相,即表见上师像。将来业障轻消时,可见佛像。再轻消时,可见大日如来
像。成佛时如百川入海,成为一味。以此三者合一,观想上师即佛。谓具德上师,
非余自谓。余但转述颇邦喀及康萨两仁波卿教授。如二公者,应视为一切佛聚而为
一。又另一观法,乃观上师如一大处所,诸佛本尊皆聚于内。喇嘛瑜伽,即用后法
。其法即继续前讲释迦化身相心中复有大日如来双身相,即金刚跏趺座上师。清净
五蕴转为五佛像。
  顶上代表色蕴,转为白色□卢遮那佛…顶有绿住妈佛母
  依密义为身金刚,名朗巴朗贞,显义为身佛。
  喉间代表受蕴,转为红色弥陀佛像……喉有红过噶佛母
  密义为语金刚,显义为语佛。
  心间代表想蕴,转为蓝色不动佛像……胸有蓝麻妈格佛母
  密为意金刚,显为不动佛。
  脐间代表行蕴,转为黄色宝生佛像……脐有白吉马佛母
  密义为功德之佛,名仁亲穷。
     地水火风四大转为四佛母。佛母皆向内抱持而住。
~P135
  密根代表识蕴,转为绿色不空成就佛像
  密名□诸,显密皆为事业之佛。
  又上师清净眼,白色地藏相。耳黄色大势至相(伽那夺吉),鼻色虚空藏相,
以虚空为其体性。舌红色观自在。密根玉色(定法师译密处绿色,除盖障。)离垢
菩萨。乃至经络血脉,普贤为其体性,手足密宗十大明王安住,为其体性。如是观
想成熟,自认上师为佛。汗毛皆无数声闻缘觉围绕,如是观上师为诸佛菩萨海会聚
会场所。观想成熟,自然次第显现。初观当想五蕴即五佛,四大即四佛母。本来真
实如是,惟吾人以业力故,未曾见耳。上师胸中,又观想代表清净意之文殊相。先
观自胸至喉有蓝色不动佛,其胸中有释迦佛,释迦佛胸中有大日如来。不动佛之后
有文殊,二像相对,如二镜对置然。再观大日如来心中放五色光,向右,光中现弥
勒说法相。光端(如臂出指)围绕有十三尊传承菩萨(无著等)弥勒光端十三尊,
即:一、无著,二、世亲(黑毅),三、解脱军,四、精进解脱军,五、尊胜军,
六、调伏军,七、谢瓦错,八、师子贤,九、孤萨里,十、格瓦井,十一、金洲,
十二、阿底峡,十三、仲登巴。又放五色光向左,光中现文殊相,光端围绕有六尊
~P136
传承菩萨(龙树等)。右分光再右稍低,以格西贡巴瓦为主,及传承噶当派菩提道
次第八尊围绕。熊巴派(噶当经教派),以博多瓦为主,有十尊围绕。左下方以格
西楚称巴哇为主,噶当秘密教授派,有八尊围绕。博多瓦聚前又一聚,以噶当色摩
瓦(新噶当派),自东登降错以次十九尊。即黄教,左方深观派,围绕诸聚,与右
相同。后上修行加持派有二:(一)、共,自大日如来、底若巴、拿若巴,以至宗
喀巴。(二)、不共,五行中,自大日如来、文殊、至宗喀巴,称噶当列珠,耳传
。余四行,为密集、大乐、大威德、阿底峡,自阿底峡以次噶当十六尊承传。若但
学一种,即观想一行承传亦可。本师心中大日如来放光向前,以具足三恩根本上师
为主座,凡受恩诸师围绕(图上画三尊,以为代表)。前后左右放光皆稍高。第一
层,四瓣莲瓣之前瓣上,应想大威德。(颇公说:或说以自修本尊在此),此为噶
当不共承传。以文殊为其体性。又具足父母续,右表方便,右瓣上观想密集。左表
智慧,左瓣上安置大乐金刚。后瓣喜金刚。次层花瓣前时轮金刚、无上瑜伽本尊围
绕。三层以□卢遮那佛(肱热。普遍光明)为主,瑜伽部本尊围绕。四层以两两昂
足为主,行部诸尊围绕。五层以土汪当真松歌(三昧真言如来)为主,作部围绕。
~P137
(或以长寿佛为主)。六层诸佛,七菩萨,八独觉,九声闻,十勇空。勇士在右,
空行在左。十一以六臂明王为主,在前,智慧地一切护法明王围绕。宝座上四方有
云围绕。为护法四天王,皆现世间护法像,不在宝座上,而在其外云中。以上所叙
资粮田,乃三昧耶尊,即真言尊。次再如法迎智慧尊。
五月二十四日讲
  智慧尊迎请法。继想宗喀佛胸中之释迦,释迦胸中之大日如来。大日如来心中
□字、放钩形光,遍照十方。其余一一尊中□字,亦皆放钩形光,俱遍照十方。由
无量常住佛心中,迎请一一佛心中之完整(如自所观想)曼荼罗,充满虚空。行者
自赞说云:「堪作无余众生依怙者,能离一切内外魔。尽知一切,如是佛、世尊。
我今请降临。」各曼陀罗之诸尊,皆现神通变化,在自面前高空中,一一相合,成
一曼陀罗。此时行者心应默诵(不一定默念),三昧耶咒云:「杂□榜火」。念杂
字时,想三昧耶诸尊各有一完整新请来之资粮田来住各尊顶上。(应除去高低想)
。念□字时,观想智慧尊与三昧耶尊相合。智慧尊三昧耶尊之身,如镜中现影。念
~P138
榜字时,观想智慧尊与三昧耶尊无二无别(应除尊卑想)。念火字时,观想各各本
尊均已安住,心生欢喜。诵时不要太快,一面诵,一面思一切声缘勇士、护法,皆
上师为调伏我等故所化现。何以既观真言尊,又须观智慧尊。可举一例,昔无著菩
萨修观,欲见弥勒。一十二年,迄不得见。后弥勒告以随时在其面前,汝以障故而
不得见。故观真言尊,显面前有。又观智慧尊,显于此有。再进而言之,前说皈依
境显,但为作皈依之境。此说以曼荼罗为六加行积福忏净之境,其意义更为重要。
  在此观想圣像之后,与第五科之前,于此间,有沐浴法。此法因初业有情,无
始来罪障甚重。不修尚不自觉,至修时一入座,财物等障,如黑布蒙心。故于此加
沐浴修行法。修此分广略二种。略修,即取净瓶及镜,以盘承之。想诸尊皆在镜中
。由净瓶取水,以浴之。口诵沐浴文(详后广修)。如广修,则想资粮田与自己之
间(不仅想一肘),有一方形七宝殿,四门,外有琉璃围墙,以珍珠为纲,幔张其
上(喇嘛,以哈带表纲幔),外有栏盾。栏盾内有浴池,水具八功德,金沙为底。
由自心中出无数美妙天女,侍立池旁,各持宝瓶。此处有二种想法:一想资粮田中
~P139
诸尊,如飞鸟之堕入于池中。一如颇公说,想资粮田前有宝梯,诸尊由梯而下。池
畔各有宝座,一一尊侧有三天女,有为沐浴者,有为擦磨者,有为供衣者。行者自
诵云:「我今行沐浴。犹昔佛降生,九龙吐德水,而为世尊浴」。口诵此时,心念
天女以净瓶由池中取水浴佛。并诵吉祥歌赞。浴水流入池中,另一天女行擦。以华
美柔滑巾,先拭顶,念嗡。拭胸,念□。拭脐,念●。拭右肩,念时以。拭左肩念
阿。佛头上水聚于顶,上身之水聚于胸,下身之水聚于脐。左右聚于两肩。如是拭
净。另一天女即供涂香,(油质),清净芬芳遍满世界。次供衣,去其旧者而供鲜
美之衣。凡所应具,一切皆具。或威猛密衣,或三衣。阿底峡之弟子仲登巴,系居
士身,以有特别缘起,供蓝布猞猁袍子,以衣带围绕六匝。表行六度。行者若观想
力强,清明显现,再加供饰,如钵,如杖,如骨饰,皆可,各各皆有功德。最后想
各尊或如飞鸟,或由宝梯,皆还本座。所余浴室旧衣,皆化为光,收入行者眉间。
如是观想已,即得加持。浴池下有六孔,分为六渠,流入六道。寒狱得温,热狱得
凉。饿鬼得饱食。天得甘露。修罗得戈甲武器,畜生得除愚疑。人得妙药。各从其
好,各如其所欲。颇公云:「惟人最贪,故须妙药以为医治。」此为缘念六道教授
~P140
。次想浴室如虹,渐次而入于空,至无所缘念。以上说沐浴法竟。
  (五)积资忏净。此科本摄于七支内。喻如玄妙之七个宝车轮。若缺其一,不
能至佛地。昔印度有国王,名阴杂不底云:「依唯识、实识及幻识,皆不能成佛,
当依七支而成佛。」因七支功德,能使种姓清明,身心成熟。颇公亦云:「不唯凡
夫应修七支,佛与佛相见,皆先以七支赞叹为供养。菩萨见佛,闻大乘法,亦以七
支为供养。初地菩萨,分身百数,见百佛世界。二地分身千数,见千佛世界。亦皆
以七支供养。可见七支之重要。」有说七支乃未证空性前粗劣有情所作,实非应理
。昔打坡噶居派初祖,打坡达吉时,行者皆以大手印证空行相。舷波摩竹巴,亦噶
居派,但修七支,众讪笑之。答云:「我但愿修七支。」盖知此重要,舍此,实亦
别无法可修也。
一、礼敬支,即:
  「三门各别礼敬中,初身礼。即『普贤行愿』等一颂。谓先缘十方三世一切诸
佛,复观自己化身无数,量等刹尘,而行礼敬。此须于彼普贤行愿,起信解力,乃
能发起。」
~P141
  此为第一支中之第二颂。礼敬,梵文为南无,藏语为抢择,即华言顶礼。礼字
具恭敬义。分短礼与长礼。短礼,由戒经来,须五体投地,若头不至地,不为礼(
五体,即两手两膝及头)。长礼,由班青俄若巴传(大成就者),须两手屈大指合
置掌中,表不空,捧如意宝。初举顶上,表佛髻相。次停眉间,表白毫相。次停喉
间,表妙音相。后停心间,表一切智。两手著地,感佛手蹼相(指间光纲,如鸭之
蹼。)迅速起立,表速得解脱相。起身端正,感天人相。反之,两手紧贴,乃外道
相。两手空,感生无佛边地。不能屈指,感兽啼相。迟迟不起,感腹行相(如蛇类
)。头不著地或昂起,感生昂首畜生。起身屈曲,感畜生相。总之,和平恭敬,如
法礼拜,感如行者礼拜所占地之尘土数转轮圣王报。此乃别解脱经所说,行者礼拜
之功德如是。如见佛相,心中生起恭敬,合掌当胸,亦即有十功德。又具足六度而
礼拜,即:一、自顶礼,而引他人顶礼,合于施。二、清净三业,远离不合法而顶
礼,合于戒。三、数数顶礼而不厌,合于忍。四、心生意乐,合于精进。五、一心
不乱,思三宝功德而顶礼,合于定。六、知能礼所礼,礼拜之事,三轮皆无自性,
~P142
依缘起而顶礼,即具足智度。此为上根智者说。如就普通说,能知礼拜之功德,与
不礼之过患,即属于智。复次,身礼,须观想心量无边,则功德亦无边,此有二种
教授,一思吾人由无始来,曾受无量身,今在佛前固可变现曾化与未化各种无量身
体。二思一一佛所知境中,皆有我在。例如,现在堪布,仅为一身,而听众心中,
各各有各别之堪布形像在。故吾人身体礼拜,可观想为无数身躯,在无数佛前而礼
拜。
五月二十五日讲
  「次,意礼。即『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一一尘中,皆有一切刹尘数佛,处在
菩萨众中,须生起随念彼等功德之胜解而礼。」
  此为第一支中之第三颂。心念诸佛菩萨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修积资忏净,如
何圆满证得正等觉,如何转*轮。心生欢喜赞叹。尘刹二字,谓如南赡部洲之微尘
数刹土。即观前所讲资粮田中诸尊,遍满虚空而行礼拜亦可。
  「次,语礼。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颂。当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头,一一头中
有无量舌,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声,赞佛功德。海者,是极多意。」
~P143
  此为第一支中之末四句颂。观自一一身,现无数头口舌,以语赞佛。此礼敬可
对治我慢,消除身语意罪障。以上三者,以身为主。此属于积资忏净中净障分。西
藏规矩,讲至此,有发心礼拜,或供曼遮至万亿者。然彼属七支中之忏悔支。二、
供养支。共三颂,前二为有上供,后一为无上供。即:
  「有上供养者,『以诸最胜』等二颂是。妙华者,谓人天上妙奇花。□者,用
各种散花配合连缀而成。此二者,或系实花,或系仿造。伎乐者,有弦器等之音也
。涂香者,谓妙香泥是。最胜伞盖者,即盖中之殊胜者是。灯者,谓香油等灯,及
能放光之宝珠等。烧香者,指和合或纯一之香料。最胜衣服者,乃衣中之华美者是
。最胜香者,谓能放香气遍满三千世界之香所掺合之香水是。末香者,香粉也,亦
可燃烧。以此堆积,造成坛场,更加彩画,量等须弥者是。」
  资粮田,较凡俗农田殊胜百千万倍。宗喀大师尝言:「此田若任其荒芜,而不
播种,其愚疑直无寻处。此福田,既不分四季,亦不论主权,任何人可种。但须以
信犁为耕,而勤播善种。」所谓善种者,即勤修供养是。供佛功德,依经中
~P144
  广说,对于佛像,或佛之舍利,以一花恭敬向空供养,亦可感得涅槃果,观音
经云:「过去亲供无量诸佛,不如末世供养一佛像功德之大。」又经说:香、花、
灯、涂、铃、乐、伞、盖、幢、幡,各各皆具十种功德。如供花,感得行者所生世
界如花之美,身形壮盛,颜色美妙,身发异香,不感财用困乏,乃至证涅槃。总之
,供佛何根,即感何根清明美妙。又供不论何物,但以诚意而供,皆感成佛之果。
颇公言:行供养时,视其发心,若以出离心行供养,得解脱果。若以菩提心行供养
,得佛果。此为共说。其不共说者,谓供养佛时,所发虽为世俗利乐心,而以所供
境胜故,亦如田之土力厚者,纵投以劣种,亦可感清净涅槃果。昔藏王松贞缸波所
著书中,引「文殊问佛:佛涅槃后,众生以何为福田。佛答:比丘优婆二众,汝等
须知,我涅槃后,供我身像,与现供我之功德福田无别。以异熟无别故。有佛出世
,方有佛像。虽系身像,即我化身」。又供养法,显密各有不同。今依显说,分有
上与无上二种。依颂文计有十种,摄为七种。如颂中之一、妙华,二、□,三、乐
,四、涂香油,五、伞盖,六、烧香,七、灯,八、衣,九、最胜香,十、末香。
摄为七者,谓烧香、最胜香、末香,总为一也。
~P145
  「次,无上供养者,『我以广大』等一颂是。其有上者,即世间之供物,此乃
菩萨等,以神力变成者。此中后二句,凡上二所陈,有欠缺者,一切加之,此是显
示礼敬供养等之心与境故。」
  无上供,分质与体。质,即五功德供养(色声香味触),转轮王七宝供,八吉
祥供,又以无主之物供。如入行论云:一切江河清净水,清净园林,清净荒岛,旃
檀林,凡堪受用,堪生悦意者,皆可观想为供养。花类,分有造作与无造作。无造
作者,如山中园中草木之鲜花是。有造作,如以珍宝所制成,或以花穿为□等是。
伎乐,如吹、打、击、磨等是。涂香,乃油质,色如金,香极烈,油极清净。伞盖
,或以宝,或以花,或以天衣等所成。灯,但能发光者即可,如夜明珠、日、月、
镜等。烧香,如沉、檀、降香,或条或末皆可。最胜者,谓香水。颂中「一一皆如
妙高聚」句,藏文为「末香犹如妙高聚」。谓以末香染为五色,堆聚为妙高聚。或
以末香盛纱囊中,悬当风处,使清风徐来,异香满室。(与汉文译本不同,应照是
更正。)又次颂中最胜庄严具句。谓诸供养,应观想为陈列整齐,具足庄严,而光
明灿烂。以上所说,乃供养之因,尚非真供养。须以意想供养诸尊心中生起无漏大
~P146
乐,方为供养之体。供养法有三种:一、即实物供。二、以意化现妙天女,手捧诸
供而供诸尊。三、观想诸供品,陈列诸尊前而供养。三者之中,总以生起诸尊大乐
为供体。
  复次,无上供,乃圣者供养,为世间所无之物。如普贤所供如意宝树、八功德
池、甘露、琼浆等,以神通威力而变现者是。但凡夫亦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
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三、闻法修行供。四、以善根变作供养。西藏以「生机
却巴」为心要,即「心的供养」,所以对治悭吝心习气。由供养所得之报身,即受
用果。单行六加行法均详于积资。
  「附」供曼遮罗法。昔阿底峡弟子贡巴瓦,入定七日,仲登巴见其座前曼遮已
积灰尘,乃斥之曰:汝毋须观别事,但观汝师之行持可也。因阿底峡每日供曼遮六
次。以彼不知供养重于观修,故斥之。贡由是勤行曼遮供,感诸佛清净现前。此种
教授,直传至宗喀大师皆如是。大师石曼遮经手磨光(相传龙王迎此石去至龙宫供
养)致肉穿骨现,乃依教供曼遮不断所致。行者若有福报,应造一具曼遮盘。最上
为金,次银,次铜等质造。下至土木亦可。直径大一肘,小约五寸,依习惯师传,
~P147
修和息用圆形,修增上法用方形,修权力用月形,修威猛密法用三角形。上等用宝
物堆积,中等用杂粮,最下用小石子亦可。供法,两手皆握宝物,左手持盘,以右
肘侧磨擦,因此处有智慧脉络,可得宿命通。先向外擦三匝,观想我与众生罪障除
尽。再向内擦三匝,观想得佛身口意加持。向外三擦以去障,向前而内三磨擦,得
加持。此乃普通教授。颇公谓,以多磨擦为妙。念曼遮文,「汪青以喜格,萨喜」
等,先念大自在地基,次念大铁围山。依经说,因业力故,须先成风轮、次水轮、
次地基、地下宝雨、香水海、须弥山、四洲。有说水轮地轮相连。风轮不连,距无
量由旬。详见俱舍。供时应观无量须弥日月。须弥八千由旬,在香水海中。日用齐
四层,上为天界。(应观单行本,详加学习。)最前东胜神洲,其旁有二小洲。右
南赡部洲。自前西牛贺洲。左北俱卢洲。每洲旁各有二小洲。(皆由右而左)。
五月二十六日讲
  曼遮,梵文为曼遮罗。或译曼荼罗。藏语为金科,义为清净坛场。推广言之,
在一大风轮之上,有无数世界刹土。总称为曼遮。平常由凡夫易于受持故,但摄为
~P148
一须弥、一日、一月、四洲,总为七主。心中观想,但称为供养,不得称为实现。
因曼遮必须以实体表现故。修密法,每日对于金刚上师,应供三次。否则为密宗应
忏之一。昔印度有大成就者,名刚巴那,曾云:「若行者未证得圆满次第以前,不
勤行曼遮,如自杀其勇士与空行。」其重要有如是者。应观想无数须弥,无数日月
与四洲,以供诸佛,其功德尤大。供时心量应清明广大。中有六道众生。须弥上为
帝释天(庄严光明),周围有药叉,手持金刚杵而为守护。快乐城中,有宫殿三十
二,为其眷属。须弥山如覆斗,各方异色。七层香水海与七重金山围绕。外尽头处
有外围海,咸水在其中。四方有四大洲。东半圆形,南扇子形(又略如斧),西圆
形。北方形。其小洲与大者相似。
  东胜神洲有大宝山,南赡部洲有如意树,西牛贺洲有满欲牛,其乳不断,宝为
其角。北俱卢洲有自然稻,晨割夕长,不须造作,即可为食。轮宝即七宝,在东胜
神洲与须弥山间,大虚空上,乃转轮圣王福报所具。阎浮提金为其质,大五百由旬
,光明灿烂如日。牟尼宝在南方,吠琉璃为其质,白光,夏寒冬暖。妃宝在西,此
非凡俗女眷,乃具八德,离五欲。臣宝在北,乃善巧政务。象宝东南隅。马宝西南
~P149
隅。将军宝西北隅。大藏瓶东北隅。密集金刚本续云:应想八宣宝充满虚空。有四
神女在,出海面须弥山上,一东,嬉女,二南,花□女,三西,歌女,四北,舞女
。东南隅为供花女,西南隅供香女,西北隅供明灯女,东北隅供水女。东日,西月
。依教授皆无自性,意所变现。为显此意,任置何方皆可。堪布常置日于南,月于
北,宝伞于西,尊胜幢于东,此表行者学法无碍,尊胜无比之缘起。后置中央山头
,显天神正士圆满具足。最后观想如针孔观景,观点虽小,境界甚大。以供上师与
释迦及金刚大持三位一体,此称三十七主曼遮法。为萨迦拔思巴所传。宗喀大师所
传及二十五主,无四宝(大宝山、如意树、满欲牛、自然稻。)无八女(因在须弥
山腰上),想四洲及须弥时已具。行者须初念凡俗刹土,次念以诸佛加持,变为诸
佛所住清净刹土。于此念诵曼遮略颂。将盘向外倾出。先向外为除障,后向内得加
持。闲时多供曼遮,积有成数,再行略仪。七主,为须弥一、四洲五、日六、月七
。应观想真实。昔阿育王(涅槃王),前生幼时,值佛出游乞食,彼拾沙土,投佛
钵中,以善根故,称以金供,彼观为金。佛为授记谓,我涅槃后,彼当为此土国王
。念略颂后,尚有一颂未译,大意谓,我以清净身语意供养等。最后念咒,咒之大
~P150
意,为请上师及一切三宝,请受用我所供清净刹土。供曼遮属于积资,行者多修,
即为增长象徵。或于梦中到宝山,见宝或金银。见上师赐珍,天降珍宝。但须多次
象徵,不仅一二次所见,须所缘清净。此显教如是。密宗尚有内曼遮罗、密曼遮罗
、空行曼遮罗。此处非机不说,密宗有内供、密供、空行供。有曼遮经。末云供曼
遮功德得六度。得紫磨金色身,得美妙依报清净刹土。
五月二十七日讲
三、忏悔支。即:
  「『我昔所造诸恶业』等一颂。是依三毒为因,以身等三为根事(根,谓依身
口意,为发业之根门,事,即三门所造十不善道『业』。)其罪性者,谓由我造。
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
,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
  行人之所以须忏悔者:(一)以吾人心中偶起少分通达,旋复消灭,无非为罪
障所致,故须忏悔。(二)望此后能生起通达,乃至辗转增上,亦须忏悔。龙树云
:「一切痛苦,皆由恶因而来。一切安乐,皆由善因而来。」吾人从无始生死以来
~P151
,所积罪障之多,有如国王宝库之储藏,无所不有。即以此生而言,一日十二时中
,心之所造作,属于不净者占大多数。即以小罪障言,亦感有三种果:(一)异熟
果。堕三恶道。(二)等流果。如衣食不足,常生忧患及短寿等。等流又分:(1
)已受等流。谓受后连类而有。(2)习因等流。由串习力故,易作恶行。(三)
本体果。(藏文为打波这波,汉译士用果)。如所住处,多遭兵灾饥馑。但此等果
,在未成熟时,依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则尚可转变。若不注意
罪性而忏悔之。如杀一小虫,其细微罪性,则日即倍增。例如二日二倍,三日则四
倍,四日则八倍,五日则十六倍。亦如播种田中,数日不见,即发芽实。若于业果
已生起决定信心,虽微罪即生恐惧想。如阿底峡尊者,虽见微过,即生堕三途想。
行者修此门,最略须细察朗忍所讲业果。若求广知,须读佛所说贤愚因缘经等。又
当知无不可忏之罪,否则即无证果之人。若依对治而修,无不可除之烦恼,否则永
无可成之佛。智者以忏悔善巧,罪恒轻,愚者不知忏悔,罪常加重。四力门忏悔,
可忏极大重罪。
~P152
  龙树中观正理论云:「无始所造重罪,依四力忏悔,如月离云雾。」例如阿难
陀,其初欲与烦恼最盛,即以忏悔而得成就。事见前述。又如梭麦泽瓦,为外道所
惑,欲杀千人,取骨为珠,以求梵天果。最后将杀及母,遇佛化身比丘救之。梭麦
舍母逐佛,任追不及,异之,乃请佛安住。佛为言,我常安住于三昧耶定中,为利
众生事业。汝常奔逐于烦恼罪业中。梭麦闻之,乃弃刀忏悔。佛为现本像,梭麦泣
涕悲泪,切实忏悔。佛云:善男子,近前,我为汝剃度。即显伸通,使梭麦须发自
落。后证罗汉。再,前所云之异熟果,属于当来。依四力可以转变。然此中有根本
拔除,令其不受。或重罪轻受,或长苦短受,皆由忏悔时,心力强弱久暂而定。故
凡有犯,勿使罪性稍住。勿使延至明日,昼犯夜忏,夜犯朝忏,如是则身清净,易
持善法。即偶有所犯,如撒种沙砾中亦不易生芽。此皆颇公上师教授,幸听者勿以
为烦难。此支中以四力忏,为最重要,兹详如下:
  (一)追悔力。须信业果,竭力追悔,此为主要。行者修此,须恳切猛勇。例
如三人中毒,一死一危,余一人自生恐怖,求解求吐,须具此心,则追悔力大。(
二)依止力。所谓依者,犹俗言,何处跌下何处扶起,(意亦有谓由人身造业,即
依人身忏悔。)其造罪,不外依三宝而来,故须修皈依。依众生而来,须修慈悲,
~P153
发菩提心。(三)对治力。使罪性清净。此中分六:(1)诵甚深经义。如心经、
金刚经、般若经、虚空幢经等。(2)修空观。即修习空性。简略言之,谓作者、
受者与所作之事,三轮皆空无自性。(3)持咒。咒甚多,最要为金刚萨□百字明
咒,及三昧耶金刚咒二种。(4)塑像、画像。陈设佛像,以三十五佛、药师八佛
,为对治主要所依佛尊。(最后有释迦顶相佛,故为药师八佛。)(5)供养,如
前所说。(6)诵持名号。如汉地持阿弥陀佛名号,亦可。总之,凡修一切善因,
皆属对治罪业。如施戒诵经等是。但殊胜在于发心,如施时发心为忏罪,则加此种
心量,力尤殊胜。(四)遮止力。即摧毁罪性力。云何为遮,即以后不再作之谓。
与追悔义有别(回忆师教,追悔力,是摧毁罪性力。遮止力,是断未来再犯),追
属既往,遮防未来。此有教授。如依杀业为生者,遮以后不再作。最好立改不作。
其次最低限度,亦应思今年停止不做,或一月,或十日,或一二日停止杀业,以此
为忏。并愿以后永不有此以命养之环境,不生此种人家。若能遮止今日不做、明日
不做,或竟因此永久不作者,即具足此力。
~P154
  总之,若无以后不作之忏心,则四力即属不足。又以四力忏罪,依一座说:先
思业果,次生追悔,次发菩提心,皈依,次依六种对治。最要于礼拜后,须生起以
后不再作之心。如是则一座即具四力。依六加行法修,尚有广文。依宗喀大师教授
,先礼敬,次供曼遮。依三十五佛忏悔文及总忏悔文。一面顶礼,一面念诵。积礼
拜数盈一百或二百,诵转变咒,或名增上咒。详见宗喀大师行状。昔虚空幢即用此
仪轨,亲见三十五佛。(虚空幢,即宗喀之师。)后之大成就者,亦皆修此。以三
十五佛所具愿力,尤殊胜故。昔大德洛桑●加有云:「依三十五佛忏悔文,加以长
拜,较此忏悔更殊胜者无有也」。
五月二十九日讲
  犯三聚戒,虽各各别有忏悔文,然皆不外以上所说之四力。听众如有追踪法王
宗喀大师之后而修学者,可依三蕴经(藏文东虾,即广忏悔文。)随念长拜,最为
殊胜。略则依普贤行愿品中忏悔一颂亦可。兹所说乃广修仪也。又礼敬供养二支,
皆不起座,忏悔则起座。于未起座之先,先观想资粮田(三十五佛位次)。宗喀佛
胸中释迦佛。释迦佛心中金刚大持。金刚大持心放光三十四股,向上下各十股,向
~P155
左右各七股。观宝座乃象所负。因陆行力以象为大,忏悔须大力故。座周短栏皆缀
珍珠,藏语为牟底,梵语为解脱珠。宗喀佛胸中释迦,为三十五佛中之主尊。每股
光端宝座各一尊,合为三十五佛。分为五聚。第一聚为不动佛(弥觉巴),蓝色,
左手入定印,右手压地印,即降魔印。但观释迦为紫磨金色。又龙尊王佛,颈项以
下蓝色,以上白色。头上有五条龙。手印屈两大指于手心作拳,二食指伸而相触,
对合两拳,食指相接。第二聚,宝月光佛为主,白色,殊胜菩提印,两手拇指与食
指触,余三指伸,两指圈相接,掌心向外。属毗卢遮那佛。第三聚,宝生佛,黄色
,左手入定印,右手法施印,伸手掌向外。第四聚,阿弥陀佛,红色,两手入定印
。第五聚,不空成就佛,绿色,左手入定印,右手救护印,手指向上,掌心向外。
腕微屈,手置右膝上。原持名之文,但言顶礼释迦佛。经宗喀大师加入佛如来,即
德兴写把。诵持名号功德,别有经广说。行者修此时,须心思功德,加如来十号,
每念一号作一长礼,随自愿力行之。或一十或二十皆可。再次念佛,或先念三十五
佛名等一遍,然后礼拜。或于三十五佛名后,加药师八佛名。因彼特别加持末世众
生故。再诵「忆念我等」云云。前说礼敬通忏悔支者即以修东暇(广忏悔文)时,
~P156
与忏悔和合故。不然但属积资分矣。依略颂,先观资粮田皈依境,即具足依止力。
继修礼敬供养,具对治力。余追悔力及忏除力,颂中「一切我念皆忏悔」句,已全
具。此支属于净障,对治贪镇疑。又此对治之果,属于成佛后离二障之法身。七支
中虽皆后后胜于前前,然又依众生业力习气而异。我慢盛者,修礼敬难。悭吝盛者
,修供养难。以杀生为生者,修忏悔难。贪著我者,修随喜难。
 
卷二终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