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嘉瓦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三部分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4 23:25:51    点击次数:
第三部分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道次修心。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初中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修习胜利,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今初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于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暇满修心,有四种的颠倒执着障碍,把无常视为常的颠倒执着是第一损害之门。其中分二:粗常执和细常执。粗分的常执是说,每一个人都会死,但却不想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逃避念死无常,想着“我还有明天,我还有明天……”,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心会朝向一种我不会死的概念上,执着“我明天绝对不死”、“至少我现在不会死”。这种的常执,属于粗分常执。细微的常执,是指常一自在的我执,身心是无常的,把我执为常,这种我执是细微的常执。

如果没有对治常执,我们的心随着常执一直走,便起久住现法之心,我们慢慢地就会对今世越来越贪着。其实我们的寿命一直在减少,没有死不等于说我们的寿命没有减短,每过一天甚至每过一秒,我们的寿命都在减短当中,离死亡的距离是越来越近。可是我们被常执所欺诳,好象死亡在那边,我们在这边,中间这个距离是固定的。慢慢地我们觉得反正我们还有时间,还不会死,于是一切为了今世而去盘算,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随着世间八风而走,生起种种的烦恼和随烦恼,产生贪、嗔、我慢等,甚至觉得修法是一种迷信,愚痴毁谤正法。因果丝毫不爽,这样就等于自己亲手断掉了来世增上生的善缘,把自己送到了三恶道去。所以,没有比常执更恐怖的伤害我们的仇敌了。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今世,不去想到后世的话,那自然而然,我们会想要做这个做那个,慢慢地你真的觉得没有修法的时间,而且好象修法的时间会来找我们似的在那里等着。我们会说:哦,学法的事情先等一下再说,现在这个事情比较重要。实际上仔细去想想,现在这个事情不过是今世的杂碎琐事,这种琐事太繁多了,如果我们不刻意地去遮挡,不找出时间来修法的话,修法的时间是不会等我们的,时间会一直过去。如果没有念死无常,我们就不会考虑到后世,所图所做完全都是为了今世,心量太小。如果人真的只有今世的话就太简单了,事实不仅有今世,还会有后世,后世还有再后世……因为贪着今世,我们的善业就少之又少,善业的力量非常微弱,极其希贵难得。如果只是相应世间八法来修善,其实都是在烦恼当中去造作的,本质是恶业,这正是后世堕落恶趣的因缘。如此去思惟,我们就可以慢慢地了解到念死无常的殊胜利益以及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因为念死无常的话,我们就会去面对现实,才会在未死前去寻找最有利的法义去行持。如果不念死无常,过患就是一日复一日让其空耗,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图谋今世的利益上,护自己的亲友,远离自己的仇敌,在爱恨亲疏当中空耗一生,太可惜了。有些人会说,反正每个人都会死,死的烦恼等快死的时候再去烦好了,何必现在就要去烦呢?话好象说得不错,但是,如果你平时没有准备,临死的时候就只有烦恼的份,没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我们现在就去念死无常,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状况,每天都在准备着死亡来临,真的死亡来临时我们就不会因此而烦恼。因为修死无常,圣者心欢喜,中不畏,劣不悔。也就是说,对一个平常对死无常有准备的修行者来讲,上者临死时他是欢喜的,他会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换一个新的身体了,它将带我去走新的修行道路。因为对此有足够的把握,所以心生欢喜。中不畏,是说修行中等程度者,虽然他没有证悟者的那种欢喜,但他不畏惧死亡,他有自信他不会堕落恶趣。劣者,虽不像前两种人,他对后世没有足够把握,但他至少不会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

不念死无常的过患有六:第一,不思念法。第二,思然不修。纵使思惟法义,但是不修。第三,修然不净。纵使修了,但是所修并不纯净,掺杂着世间八法,或者懈怠放逸。虽想用四力去忏悔,可是因不念死无常,也没有什么心力。第四,虽修离勤。没有很殷重、很精进地去修。第五,修不如法。所谓的修法,最主要的是缘更长久的利益而修。不思惟死无常,大部分的行为都是用来图今世的利益,跟没有学法的人的想法一样,所以是修不如法。第六,死时悔意。因为到死之时所有的行为都是缘今世而做,所以在死的时候会有许多烦恼。因为今世所做的什么都很顺利,他就会想:我居然会拋弃这一切离开?好不容易努力才有这样的成果,眼睁睁看着这一切都要离他而去,内心无法舍得,产生怨恨。如果今世的事业不很顺利,又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儿女在自己死后谁来照顾等种种的问题,死时悔意。如果我们平时没有学法,到死时就有这种种的过患。因为在平常没有去累积纯净的善业,死时随着恶业看到后世将来的种种苦相,察觉说:我有后世。这时候内心真的是非常痛苦,是真正的一种煎熬,但后悔也已经太晚了。

有人说,修学佛法一直在想痛苦,我们已经够苦了,干嘛还要想苦?不是的,我们学佛不是叫我们修苦。说实在的,学佛者所要的快乐,今世的快乐无法满足,后世的快乐也不能满足,所要的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这种对于快乐渴望的大魄力、大勇气,是无人能及的。而且,不只是自己要这种纯净的快乐,我要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如此地快乐。这种对快乐渴望的希求心,其远见与卓识,超胜过一切的凡人。所以学佛不是让我们思惟痛苦,不是的。那为什么又要思惟这么多的痛苦呢?因为这些痛苦是一定要去经历的,既然是一定要去经历,与其避开还不如早点去面对。问题在于,如果逃避问题,问题会自然消失吗?不会。而且因为逃避,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平常没有去思惟它,只是一种逃避的心态,那当你真正要去面对时,就没有办法去承受。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学佛精神就是很理智地面对现实,真正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好象天蹋下来一样。因为平常就已经做好准备了,就有点像一个见惯了世面的老人,当他听到某一个年轻人说:哇,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真是不可思议,无法想象。老人会静静地劝导这个年轻人说:哎,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世事本就如此。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尤其是修学上座部无上瑜伽的观修,每天都必须去观修一遍死亡,所以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有办法将平常观修的内容,套用在实际所面对的情况下。因为修行者每一天去观修死亡的缘故,对死亡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当真正死亡来临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畏惧,才能随机应变,以智慧去面对死亡,很安稳地为后世做准备。好比有两个人,他们必须要到另外一个村落去,可是途中要经历一条非常恐怖的山路,常有猛兽和强盗出没,这条山路地形又非常复杂,而且从来也没有走过。其中有个人,他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去想了,就走一步算一步吧。这其实是种愚蠢的做法,因为不想不等于说路途上没有危险。另一个人他就说:我们最好先去打听一下,有没有人走过这条路,请教一下该怎么走这条路,遇到强盗等又该如何随机应变,怎样才能安全通过这条险径。这个人就非常有智慧,他不会说走一步算一步。所以思惟死亡并不是苦上加苦的意思,而是有许多殊胜的功德,如督促我们行善,提醒自己不应该造恶,尤其是让我们精进,使我们的善法快速增长。

第二修习之胜利者,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升胜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是故经以多喻赞美,《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于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如果我们真正有念死无常,就像决定明天就要死,那我们就不会去贪着亲属和现有的一切财物了,因为知道亲属和财物等不可能带到后世去,就会自然遮挡对于这些亲属和财物的贪着,会欢喜去做布施。如果我们真正看到世间名闻利养,如同稻米等,如果是实心的话就不容易被风所吹动了,但它却是空心的谷壳,很容易被风所吹跑。世间的利益真是太虚伪了,相当短暂,完全不坚实,世间法的一切辛苦都没有意义。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了解这种利害关系,我们自然就会知道,原来贪着现世今生的这种实执是欺骗我们的,为了要能遮止这种恶行,所以我们必须要看清现实的这种过患。于是乐取法义,令自己对教法生起一种坚信,我们才有办法以一种大魄力、大毅力,以恒常心、殷重心来精进修学,学习皈依,清净戒律等来集资净障,以众多的微妙善业,有一笔真正坚实的本钱带到后世去,增长道地功德,不仅使自己获益,也能引导众生获得最大利益,哪里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这里,宗喀巴大师以佛所说的经典来做根据,讲到了念死无常的种种殊胜。总之,我们应该如是思惟:好不容易获得这个暇满人身,不然往昔我们一般都是在恶趣的;纵使获得了这个暇满的身躯,可是再次获得暇满实在是太困难了;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暇满人身的机会,却没有办法修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源于不死的常执心。我们不要认为念死法门很简单,谁都会知道,于是不需修学,不要这样想。其实,就是因为常执才让我们贪着于今世,没有真正修法,唯一的对治方法就是念死无常。念死无常虽然很简单,但是如果不去反复思惟观修,只是偶尔想一下而已,那内心是不会真正发起感受的。应恒常去念死无常,我随时都会死,这种心必须随时要有。

在座的每一位仔细地想想,我们最多也只能活一百岁,即使再怎么样的有成就,也就这一百年内的辉煌而已,百年过后,我们就完全消失了。如果所带走的是一大堆的恶业,那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三恶道里面。问题是,一旦到了三恶道的时候,就很难再返回了。为了百年的短暂利益,却要花好几劫的时间在地狱和饿鬼、畜生道,这样值得吗?我们认真地算一算,就会知道这不划算。说不定有些人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一百三十岁,不过活一百二十岁或一百三十岁的高龄者,世界上也没几个,屈指可数的聊聊几人而已。纵使我们活到了一百三十或者一百四十岁了,如果没有修学正法,只是贪着今世利益的话,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相信我们在座的诸位,大部分只能活到八十岁而已,八十年以后就都不见了,成为了历史人物。我们现在讲法的会场,说不定到那时会因为大地震而变成了废墟,这也很难说的。然后后代人来此,会指着这个地方说:西元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曾在这里说法,听法的会众有多少。时间就是这么残酷无情,一百年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走掉,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有没有后世,还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必死却是无疑的。如果有后世的话,那我们只贪着今世的利益,也真是眼界太狭小了,不是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啊,我们应如此去思惟。

 

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者,若由坚着,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若尔者何?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着,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当发何等念死心者,也就是说念死无常要怎么观修呢?念死无常,绝非是对于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一种恐惧,像是说:啊,我好担心我会和我的亲友分离呀,这好恐怖啊。这种畏死心理,并不是所要发起的念死无常心。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这个身体是绝对会死的,即使我们害怕死亡也是于事无补,因为没有办法遮挡死亡。宗喀巴大师说,我们要观修的念死无常,是要害怕在还没死之前,没有来得及为后世铺路,去灭除诸恶趣因,没有累积成办增上因就去死亡,应该要感到恐怖,是为此而说到了念死无常。因为如果我们死之前没有去灭除恶业,累积善业,后世绝对会堕入恶趣,这才是我们恐怖的事情。通过念死无常,不仅能够为我们成办究竟的决定胜,暂时的利益也能够使我们的后世不堕入恶趣,再去获得增上生。

我们反复地思惟无常,自然就会决定说,其实身外之物迟早有一天是要离开的,死亡时是绝对要放弃的,所以就不会对身外之物抱太大的希望,不会因贪着而恐惧死时的分离。我们之所以这么怕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舍得现世所得到的一切。但如果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死的时候就是要完全分离的,是不可能带走的,那对现世的贪着自然就会降到最低,由这种贪着而产生的无法舍弃的畏惧就能减少,所以就不会怕死。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一、思决定死,二、思惟死无定期,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思决定死、思惟死无定期、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为念死三个根本。每个根本都说到了三种因相,共有九种因相。每一个根本之后又说了一个决断门,所以三个根本就有三个决断门:由第一根本思决定死,决定一定要修法;由第二根本思惟死无定期,决定现在修法;由第三根本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故,决定唯有修法。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于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隐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极大怖畏来时,亦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何等为四?谓老病死衰。大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静息。」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先看第一个根本,思决定死的第一因相,“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就是说,没有任何因缘可以决定阻挡死亡的来临。无论我们具有怎么殊胜的身躯,最后都会败坏,就连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也都要现涅槃相,必须要离开这世间的。无论我们逃到哪个地方,都无法避免死亡,老病死衰是没有任何因缘可以退却的。现在害怕的话,死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而我等则刚好颠倒。

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如《入胎经》云:「若于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极久边际仅有尔许,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剎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谓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为宰杀故,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于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此诸道理,应由多门而勤修习,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传说大觉窝行至水岸,谓「水淅淅流,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说已而修。《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又如说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如迦摩巴云:「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非但寿边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首从入胎,即无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于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唯为死故导令前行,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思惟决定会死的第二个理由是,寿命无可添增,减损却是无有间断。也就是说,每分每秒,我们的寿命都在减损当中,就像一头正被拉到屠宰场的羊,正走在往屠宰场的路上,这时候,每走一步就离死亡走近一一步。我们只是不去思惟这个现实状况,如果真的去思惟的话,那我们就会警惕自己说:我不该再浪费时间了!确实如此,宗喀巴大师在呵斥我们。

如果我们反复思惟无常的话,就会看到诸法其实都在示现无常给我们看。我们不要因为自己学习得不够精进,不自如,而去抱怨说:我确实有这样在想啊,但却没有成就,没有证量。比如有一些人来找我时会说:我有照大论典的内涵去修,可是为什么生不起证量呢?好象有点带有怨气的感觉,这样抱怨是没有用的。我平常都这样回复:黑鲁姆·洛桑加措是位非常有福报有智慧的大学者,可是他的大成就不是一下子能够成办的。这么有福报的人,他还需要花四十年的苦行,最后才能有成就啊,何况是我们呢?真正的成就并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成办的,要反复思惟,不是仅思惟一、两次。只是用五分钟热度去观修的话,是没有用的。要反反复复,数数地思惟,与法完全相应,当所见一切都是法相时,才是真正地思惟到了。

我们从入胎开始,寿命就在减短当中,如同一个人从高崖上掉下来,在还没有掉到地面时,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欢喜呢?我们从一生下来,就决定走向死亡,牵引我们到死的使者,是烦恼和烦恼的奴隶老病衰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

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消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第三个理由是“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如果没有思惟死无常,绝对没有时间去修行,我们死时就只能决定是在不知法义的情况下去死。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还有时间能久住,就把很多时间都耗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睡觉等。小时候一般都不会想到要修行,除非是非常有善根者,一般来讲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到老时想要修了,但却已经没有时间了。正如贡唐仁波切所说:“没修没修二十载,要修要修二十载,未修未修二十载,空白自传已记载。”确实如此啊!如果我们期待修法的时间自己会来找我,那就错了。如果我们想说,等眼前的这些事情都完全做好了,等以后一切因缘都聚合了我再修学,那就真的是像贡唐仁波切所说的“空白自传已记载”了。

真正能够学法的最好时候,就是趁我们还年轻,青春年少是最好最好的修法期,可是一般人都还在上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在学习一般的世间知识上打转而已,“没修没修二十载”就这样过了。等到思想成熟,比较能够思惟的时候,就会觉得外在的物质没有办法安慰内心,于是想要去学习教法,可是又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家庭上的琐事等耽搁,所以是“要修要修二十载”,只是嘴巴说要修要修,可是又没有修,就这样散乱度过。直到老了,退休了,好不容易才静下来,可以修学了,也真的想要学习了,但是因为身心衰退,病苦煎熬,没有办法专心一意去修学,于是就抱怨说:以前我为什么没有好好修呢?就这样,反复念着一个怨言,“未修未修二十载”。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记载的啊。就像是在梦中,做了个生老病死的梦,醒来发现以前所发生的一切已变成了回忆。虽然看似好象有几十载,可是过去经历的一切,我们在几秒当中就可以回忆起。其实人生就像是梦境,就这么快就过去了,只是我们没有去觉察到,没有去思惟这个内涵而已。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着现法欺诳。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通过思惟决定会死的这三种的道理,让我们决定必须要修法。

我们在人世间再怎么贫穷困苦,即使是自己的所有亲友都不在了,还是会有现前的力量来帮助我们,真的很苦很苦的时候,别人会怜悯我们。再怎么苦,我们还是会有办法生存的。可是,当我们死掉的那一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帮到我们,能够帮我们的唯有自己平常所造的善业。死亡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是随业力而走的,现实就是这样子。业力不是无因而有的,是自己去造作的,因果丝毫不爽,我们会随着我们意识的续流持续下去,是随着自己造作的业力而流转的。如果自己平常造善业的话,死时才能获得利益,获得帮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在我们死亡的时候帮助到我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死亡来杀我们时,无论多聪明多能干的人,都没有办法逃出它的手掌心的。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死亡还没有来临之前,要抓紧时间好好修学,不然到死亡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死亡的来临,并不是说有一个死神会来招呼你。生的因缘一旦促成,当下就具坏灭的性质,既有生必有死,其实死的因就是生。生性形成的当下就已形成了死性,因为每一个因缘都具有坏灭性,所谓坏灭性就是说由因而转,无常就是这么现实。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后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若未生起如此意乐,于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后世义利。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接着说第二个根本:思惟死无定期。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人最多能活到一百岁,死是决定的。可是从现在到一百岁中间,何时会死,我们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死也不一定。如果我们的心朝着会死的方向去思惟,那就会有准备。如果我们的心一直朝不死的方向去想,就只会为今世利益而忙碌,直到死的时候都不会为后世筹备,结果死亡来临时就只有忧悔而死,决定去到三恶道了。

所以,虽然我今天没有死,但若是能为后世而准备,就不但能够成办后世的利益,也能够随顺成办今世的利益。因为行善事不只是为了后世而已,我们在行善事的同时,内心深处是充实而有自信的,会有一种快乐。所以我们讲到要为后世做筹备,其实并不是完全忽略了今世,成办后世利益的同时当下就能获得利益。我们在造作乐因时,内心真是快乐,不只是在造作未来的快乐,当下就已经感到快乐了。更何况,如果今天真的要死了,我们已经有准备了,如果不死也没有关系,因为已经做了不仅是对今世而且对后世也有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就像我们知道从今天一直到某一天,一定会有敌人来伤害我们,就是不知道敌人哪一天来,于是我们随时保持着谨慎的心来预防着。如果没有任何预防的话,那是很危险的,敌人随时都会打过来的。我们知道了敌人总有一天会来打我们,我们就时刻准备着。思惟死亡就是如此,好比我们知道说,这个地方不值得我们久住,这个房子不坚固,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要搬家,那我们就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装潢这里的房子了,我们就要准备筹更多的钱来搬家了。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朝向死无定期思惟,我们就不会太看重今世的利益,而是会更多为后世做准备。

此中分三,思赡部洲寿无定者,总之俱卢寿量决定,诸余处者各各于自,能住寿量,虽无决定,然亦多数能得定限。赡部洲寿极无定准,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须以满十岁为寿长际,即于现在老幼中年,于何时死,皆无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又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应当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应数思惟应令发生必死之心。

死无定期有三个理由,第一个就是南赡部洲人的寿命是无有定期的。

在四洲里面,北俱卢洲人的寿命是确定的,其他三洲人的寿命都不确定,地球属于南赡部洲。而且,除北俱卢洲外的其他三洲中,只有南赡部洲人的寿命很难确定,另两洲大致也都差不多可以知道。地球人的寿命只能说大概可以活到几十岁,但任何人都有不定期死亡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要好好规划这一生的时间,至多用百分之五十的时间来筹备今生,另百分之五十的时间要用来筹备后世,不然我们的时间真的会随着世间琐事而浪费掉。如同贡唐仁波切所说:“今生烦多事,如水无间流,一事复一事,做时更生事。”世间的琐事真的是越做越多,如果我们要等所有的事情都结束,再来修法的话,那真的是已经太晚了。

《俱舍论》中说,劫初人寿命无量,劫末人的寿命最长只能到十岁,现在是老幼中年寿命不定的。那人是怎么形成的呢?按《俱舍论》所说,人一开始是由天人慢慢演变而成的,天人最初是以禅定维持生命,所以不需饮食。慢慢地,由于天人的贪心作祟,慢慢开始吃果食,再慢慢转为人道。按现代科学家的说法,人是由猴子慢慢演变成的。我觉得这两种的说法都是有可能的吧?我们西藏人的民间传说中,有说到人是由猴父菩萨与母罗刹女结合而生,这个说法与科学家的观点非常吻合,人是由猴子慢慢演变成的。至于母罗刹女,是类似天人和非人的,由禅定来维持性命,但后来因贪心而堕落,与猴父菩萨结合而生人类。西藏的传统说法确实不错,与今天科学家的结论满巧合的。所以我说,人是由天人堕落及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这两种的说法可以配合起来说。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谓于此命有多违害,谓诸有心及诸无心,若诸魔属,人非人等,众多违害及旁生类,损此身命,亦有多种。彼等如何违害之理,如是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之理,皆应详思。复次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剎那剎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宝鬘论》亦云:「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亲友书》亦云:「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四百论》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现是五浊极浓厚时,修集能感长寿久住大势妙业,极其稀寡,饮食等药,势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诸所受用,安然消后,能长身中诸大种分,势用亏减,故难消化,纵能消已亦无大益,资粮寡集,恶行尤重,念诵等事,势力微劣,故延寿等,极属难事。又诸活缘,亦无不能为死缘者,为不死故,求诸饮食房舍伴等,此复由其受用饮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亲友欺侮,是等门中而成死缘,故实不见有诸活缘,非死缘者。

  复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故,活缘虽多,然无可凭。《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死无定期的第二个理由,是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促成死的外缘有各种各样,现在主要讲内缘部分,因为这更麻烦。我们身体是四大和合的体系,四大本身就是互不相容的,只有当体内四大力量均衡时,身体才能健康。如果四大的力量不平衡,那人就要生病。所以我们的身体是多么的不稳定,并不像我们平常认为的那样坚固、安稳。更何况,当我们的身体形成的时候,它同时就已经形成了损害它的因缘,它的本性就是如此。如果说损害的因缘是来自外在,那我们还有办法在有外敌侵犯我们时,我们去躲藏起来,躲到深山里或者是渡海到彼岸去等等。可是,当对身体的损害是来自于它本身,是生下来时体内就具有的,那我们还能怎么办呢?《四百论》说,“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用词非常简而有力,由互相伤害而恰势均力敌的四大所和合的作用,称作是身体健康,把这叫做快乐,这不是很愚蠢吗?

在这世间上,能够真正找到一个活缘,当我们享受这个因缘时就不会死吗?没有,找不到这种因缘。为了维持我们的寿命,我们需要饮食,可是尤其是现在,很多的农作物都是靠农药生长的,这些农药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副作用,活缘变成了死缘。如果我们吃得太多,又很容易变胖,变胖了又会有血压的问题、呼吸的问题和心脏的问题等,所以胖有胖的苦。如果太瘦又有太瘦的苦,好象是一个骷髅头外面盖了张人皮似的,感觉会很没有力气。年轻的时候,我们渴望自己早一天长大成人,早一点成熟。可是当你真正变老的时候,你又会说,好象大家都不怎么理我了。总之,无论怎样,都是痛苦。明明想要快乐,可是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部难念的经,不仅是一辈子有一部难念的经,就是每一个当下,也都有一部难念的经,都有烦恼的因缘。这说明什么?我们是随业和烦恼所生的,所以总没有什么好事情,无论做什么都有违缘或说障碍、困难存在,这就是法性。因为我们是被业和烦恼所生,烦恼就是痛苦的根源,那我们还能逃到哪里去呢?没办法的。这就是为什么死缘极多,活缘极少的原因。即使我们现在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现在身体健康状况非常良好,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自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性明天不会死,但谁能百分之百保证明天绝对不会死呢?不能,因为会不会死的因缘有很多种,死法有很多种。既然我们不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决定自己明天不会死,那就当如是思惟死无定期。

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无病衰乐住,尔时取坚实,病死衰无畏,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厥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
死无定期的第三个理由,是“其身极微弱故”。我们身体是非常微弱的,如果遇死缘侵略,因缘聚合的话,身体是很难经得起打击的。

思惟死无定期,所以决定我们不仅仅要接受法义,而且要从现在起就要修习正法。在念死无常的三种根本当中,死无定期的思惟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应当励力去修学。

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复应思惟,今日或死,又应思惟,尔时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书》云:「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念死无常的第三个根本是,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也就是说,在死的时候除了自己所造作的善法外,没有其他的因缘能够真正地帮助我们。这也有三个原因,我们在死的时候,有三种弃:第一,我们一切的亲友都必须得放弃,亲友放弃我们,我们也必须放弃亲友;第二,我们累积的一切财物都得放弃,财物放弃我们,我们也得放弃财物。第三,我们一直坚持爱执的这个血肉之躯也得放弃。“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

我平常有说,当我在世的时候,因有DL喇嘛的名称,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愿意为我牺牲。可是当我死去的那一天,即使有再多的弟子,我也是没有办法带走的,那时候只有靠自己平常努力累积的善念来救自己,唯一的依怙是我,唯一的皈依境是我,真正能够帮自己的就是自己。事实就是如此,在这世界上,纵使有一个最有钱的人,他有办法满足世间所有人的所需,他有办法解决世间所有的疾苦,他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可是他死的时候能带走一毛钱吗?不能,他没办法带走。不要说身外之物、亲友家眷了,就连自己的身体都没有办法带走,更何况是其他呢?

透过这一种的思惟,我们就知道死的时候,真的是现世的一切圆满都没有办法带走,我们都得舍弃,我们得完全弃舍所有的利益,独自到后世去。唯一跟随我们走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念意识,是意乐所造的业,这个业的力量会跟随着我们意识的续流带到后世去。因此,我们必须决定唯有学习法义,这才有办法真正帮助我们。

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观想死相,是有很大的殊胜利益的。观想自己已经罹患了一种绝症,没有办法通过医药去治疗,做再多的法会也没有办法活命。尤其是当我们被送到了安宁病房的时候,差不多自己已经知道决定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期间,医生为了安慰我们,也会跟我们说:你没事的,绝对可以好转。而是他私底下又对我们的亲属说:你们要有所准备,怕是快不行了。而亲属们每一次来看望我们时,个个都强颜欢笑,表面上是在微笑,但内心却是非常悲痛的。这时,我们自己也慢慢地认清了实际的状况,知道自己必须要接受离开人世的这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来说服自己,要接受死亡。慢慢地,身体越来越衰败,好象手和脚都不再是自己的,变得非常僵硬。吃饭已很难吞咽下去了,从嘴角旁边慢慢地流了出来,这是我们吃的最后一餐。即使是用甘露丸或者长寿丸等泡在水里面,想要给临死的人服用一些加持甘露,可是加持过的大悲水却从我们嘴角边慢慢地流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喝的最后一杯水。离开这个人世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叫做遗言,但是就这几个字都没办法发音发得很清楚,因为说话非常困难,气喘得非常厉害,再加上舌头非常的干,无论触碰到任何地方,都好象觉得是被刺到的感觉一样,非常地痛苦。我们的亲属想听又听不清楚,而我们内心又担心他们听不清楚,就是在这种痛苦煎熬当中,我们最后吐出了一大口气,就走了,这是我们离开人世间的最后一个画面。这时,围绕在旁边的亲属,他们不是欢喜地送我们离去,而是每一个人都在哭泣。慢慢地,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自己的尸体,这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尸体,就躺在那里,但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已没有办法再控制了。只是,我们的意识却是非常地清楚,这时候想要后悔什么,也都来不及了。因为业风已经吹起,业相已经显现,我们只能随着业力而走了。如果早点知道有后世,之前可以有做准备的,死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我们如此地去思惟死亡,反复地去观修死相,让自己经历一次死亡,这样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故须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论》云:「畜亦不难办,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博朵瓦云:「除我光荣者,即是修习无常,由已了知,定当除去亲属资具等,现世一切光荣,独自无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无所为,不住现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启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于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重述前法。请其后者,则云后者全未能至。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应如前说而正修习。若不堪者,则随其所称,取三根本九种因相,观现法中所有诸事,犹如临杀饰以庄严,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若经论中,何处有说亲近知识暇满无常,诸法品类,皆应了知,是彼彼时所有行持,取而修习,乃能速得诸佛密意。余处亦当如是了知。
如果只是要去寻求食物,有些动物的器官非常地敏锐,天生具有某种能力,寻求食物的能力比人还强,比如狗的嗅觉就超过我们人类。如果人只是满足于暂时的填饱肚子所需,这种生活理念真的是太可惜了,跟畜生没有两样。

为了能够发起念死无常的证量,不只是要多多思惟法义,还要集资净障,并多做上师本尊无二的祈祷观修。众多的内外因缘聚合,直到念死无常的感受自然而然地生起为止。什么叫做自然任运呢?就是说不需要经过有理由的思惟,只要因缘触碰到,就马上就能够产生。比如我们遇到贪的因缘时,贪心就会自然产生,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这就叫做自然任运。如果是虽然遇到了因缘,但还需要透过法义的思惟,才有办法产生感受,这叫做蓄意、刻意地念死无常的证量。而自然任运的证量,就是说只要遇到因缘,不需要进行思考,念死无常的证量已经任运生起。如同我们被判了死刑,执行官已把我们拉到了刑场,我们不会去贪着身上戴着的庄严饰品。同样的,世间虽有种种的安乐享受,但我们因为有更重要的事必须要去成办,所以不会把重心放在今世的安乐享受上。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