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门人物网!

微博 微信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欢迎浏览,欢迎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嘉瓦仁波切

论四圣谛、轮回和敌人 九 珍视敌人
出处:当代佛教    上传时间:2011-10-14 23:25:12    点击次数:

星期五上午

九、珍视敌人

有智慧的人会想到别人,尽可能真诚地服务别人,

把自己当作次要的。

最终的结果是你会得到最大的好处。清楚吗?

问答

问:执着有什么不对?我觉得如果练习不执着,就会否定我的人性。这时,我对家人特别的爱又会变得如何呢?

答:会引起烦恼的欲望和不会引起烦恼的欲望一定要分清楚。“这个好,这个有需要”的念头虽然是属于英文的(执着)这个字,但是不见得会引起烦恼;这只是不会引起烦恼的“执着”,但是我不确定这个英文字的来源。无论如何,如果你只是单纯认知“这个好,我要这个,这个有用”等等,这样的感觉是不会引起烦恼的。

一般而言,我们对所缘境的认知有三种:一、认为所缘境是自性有;二、认为所缘境是无自性;三、既不认为所缘境是自性有,也不认为所缘境是无自性。我们的认知不是第一种就是第三种。已经了解到无自性,但还未完全去除自性执的人,三种认知都有。

因此,在我们的心续中,认为某所缘境是好的、是坏的等等认知,不见得会掺杂自性执。虽然对各种知觉来说,所缘境必然“似乎是”自性有,但我们的意识不见得会“了解”所缘境是自性有。因此,不管我们用欲望、执着或其他字眼来形容,都可能有“这个好,这个有需要”的念头,但是不见得掺杂自性有的无明。这种念头甚至在世俗谛上也是有确实根据的。比如说,视所有众生都和我们很紧密,就会觉得所有众生都应该要快乐,这种认知是有效安立的。这种感觉或欲望是不偏心的,因为包含“所有”众生,可是我们目前的爱只限于自己的亲朋好友,这其实是受无明执着的影响,所以是偏心的。

若我们生起合乎逻辑的爱或“执着”,人性力量就会增强。因此,我不相信若是愈不执着,就会否定自己的人性,相反地,我们会变得更有人性。

问:佛教上师好像随时都能真诚地笑。佛教里有什么秘诀能开发这种温暖的幽默感?

答:不是所有的佛法老师都以笑闻名。西藏伟大圣人唐巴就总是在哭,他总是想着众生的苦,因为他一直哭,人家就叫他“忧郁脸”。

问:为什么要做大礼拜和几万遍的皈依等等?

答:大礼拜是七支行愿之一,每一支都能对治我们心续的烦恼。“礼敬诸佛”能减少我慢,因为地面是在脚下,所以你弯身下去,就是处于比较低的姿态。“广修供养”对治悭贪。“忏悔业障”是根本烦恼贪嗔痴三毒的解药,此三毒就是诸恶的原动力。“随喜功德”对治嫉妒心。“请转*轮”对治退转。“请佛住世”化解对上师的不恭敬。“普皆回向”是不正见的解药,因为了解每个行动都有影响力,才会回向。

问:“人我”执是如何从“法我”执中产生?

答: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

一执有五蕴(自性有),就会执着我(自性有)。

因为身心五蕴是安立“人我”名言的基础,所以误认为五蕴自性有,就会以为依五蕴而成的人我也是自性有。

即使非应成中观宗,虽然主张诸法皆有自相(自己的特性),但是也主张人我为假(名言安立)有;然而,他们不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一定是假(名安立)有,因为他们主张有些现象是真实(自性)有。他们认为所有假名安立有的事物,其组成元素一定是真实(自性)有。因此,他们认为身心五蕴真实(自性)有,因为人我的假名安立须依五蕴,如果不把五蕴认为真实(自性)有,就不可能浮现人我的影像。这是所有非应成中观宗的主张,只有应成中观宗认为任何存在的事物,都一定是假名安立的。此外,其他宗派所指的“假名安立”,都比应成中观宗所指的意思还粗略。

根据应成中观宗,人我一定是假名安立,若是认为身心五蕴这些基本元素是自性有,就一定会归论说,依这些基本元素和合而成的人我也是自性有。这是龙树菩萨的意思。

我们仍然要抉择清楚,就认知产生的次序来说,是先产生五蕴是自性有的执着,以这为基础,才产生人我也是自性有的执着。然而,若是证悟了空性,会先了解到人我是无自性,因为这比较容易了解,然后才会了解法无我。这里要提个问题:了悟人无我,也可以了悟法无我吗?如果可以,那么证得无我的了悟则只有一个,但是心在同一时间内不能了悟两种无我。然而,藉由了解某个现象是空性,就可以了解到万法都超不出无自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决定说,如果心特别把人我当成基本元素,然后了解人我是空性,那么此心就不能了解到五蕴的无我。

但是如果心了解到人无我,却不能了解五蕴的无我,那么龙树菩萨说:如果不了解五蕴的无我,就不能去除人我的执着,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是:了证到人我无自性的了悟,不须依赖其他任何一个了悟,就能去除五蕴自性有的执着。印度佛经中,对于“不存在物”最常引用的比喻是兔角、空花、石女儿(不孕妇女)的孩子和龟毛。因此,如果你确定石女儿的孩子是不存在的话,那么了解这个事实的了悟——虽然没有“想到”这个小孩的眼、耳等等也不存在——可以不依于其他的了悟,就能去除所有不正见,比如这个小孩的眼、耳等等是存在的。

因此,龙树菩萨那段话的意思是:若不去掉“五蕴是自性有”的执着,就不可能了解到五蕴组成的人我是无自性的。

问:观慧一定是理智、合乎逻辑的分析吗?还是可以用直觉来得到观慧?

答:如果不用推论的方法,可能就不会有观慧。日前我提过,修无上瑜伽续而达到很高证悟时,只有透过修定,才能得到观慧。但是在这之前,要先做很多分析性的推论。以此为基础,即使这时并未实际做分析,但是无上瑜伽续有一些技巧,可以开发必须经过更深的分析论证后才趋于圆熟的潜力。

问:如果去除无明要经由理性的分析,那么禅修有什么必要?

答:要去除无明,光是理解“无明心误认为事物真实存在,而其实并不存在”,这样是不够的。去除无明心,必须经历深层的转变。自性执有两种,后得无明和俱生无明。后得无明是由错误的思考模式而习得,不是天生的,但是俱生无明就是天生的,不是从思考系统而习得的。要克服俱生无明,光是理解并不够;要不断禅修,才能熟悉无自性的甚深意含。因此,我们需要修止,让心专注。

问:若应成派主张说,即使在世俗谛上,事物也是无自性,那么事物在世俗谛上又是以什么方式存在呢?事物只是心的误解或幻影而已吗?我们要如何避免断灭论的极端?

答:下午会解释。

问:一位佛教徒工程师最近写了一本书,说机器人或电脑可能有佛性,你同意吗?

答:有情众生才有佛性。如果你能发明一部真的有意识的电脑,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如果你只把佛性当成空性的话,那么即使是花瓶也有佛性。

问:如果某个传统背景的人,去依循不同的传统,有用或是可能吗?

答:宗教和文化要有所区分。宗教是属于每个人的,没有国界之分。重点是什么适合你的根器。另一方面,文化是跟你的生长环境、先民的遗产有关,比如说佛教其实是印度的宗教,因此在文化上跟印度有关,但是当佛教传入其他国家,遇到当地的文化,就变成各种佛教,像是西藏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等等。本质上都是同一个佛教,但是佛教和当地文化快乐结合,就能特别适合那个国家。如此一来,欧洲佛教、美国佛教等等也会渐渐成形。同样地,基督宗教虽然属于中东,但是传入欧洲后,也传入美国、印度、菲律宾、日本、中国、甚至西藏,所以世界各地都有基督宗教团体。

训练菩提心

昨天,我们谈到菩提心,然后谈到自他平等和交换。就像寂天菩萨所说的自他平等,每个人,包括自己和所有其他众生,都要离苦得乐。比如说,我们把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公平当作是自己的身体,也都平等保护它们免受疼痛,因此所有众生也一样,都要平等保护,免受痛苦。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就可以理解离苦的唯一原因,就是我们不要痛苦,没有其他理由。我们的内在自然发出离苦的愿望。所有有情众生都有同样的愿望,所以自己和他人有什么不同呢?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不同。不管你有多么重要,你就是单单一个人,比如以我来说,我只是一个佛教比丘,但是其他人是无数的。其他星球的众生不算,光是在地球的就有无数了——数十亿个。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一个比较重要,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一个人的利益?毫无疑问,多数人的利益比我单单一个人的还重要。

就像你一样,每个人也都不要痛苦而要快乐。比如在十个病人中,每个都只想要快乐;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全都生病、全都想要脱离病痛,所以就没有理由对某几个人偏心,对某个人比较好然后忽略其他的。你不可能选出一个病人给予较好的治疗。此外,从你的角度来看,一切有情众生——就你跟他们无数辈子的缘分而言——都曾经在过去帮助过你,未来也会再帮助你。因此,从你的角度也找不出任何理由对某些人较好,而对另一些人较不好。

同样地,从你和他人的本性来看,都有苦的本性、无常的本性等等。只要我们的本性都像这样不圆满,我们就没有道理彼此敌视,这样不值得。就拿一群即将处决的死刑犯来说,他们一起待在牢里,有一天全都会被处决,所以在剩下的几天中,没有道理互相吵架。同样地,我们都脱离不出苦和无常的本性,被无明蒙蔽;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地自己和他人基本上都处在同样的情境,因此没有理由互相打架。如果说某人完全清净,而其他人不清净,这就可能有理由轻视别人。但是事实不是如此!所以这又是自他平等的另一个理由。

我们有偏见,认为某些人是敌人,某些人是朋友。如果真的说敌人永远是敌人,朋友永远是朋友,那么就可能有理由恨某些人、爱某些人了。但是事实也不是如此。我先前说过,人际关系没有恒常不变的。

同样地,如果我们恨别人,对我们或对他人都不会有好结果。恨一点帮助也没有。嗔心终究不会伤到别人,而是伤到我们自己。当你很生气时,即使有美好的食物,也食之乏味。你也许还会生气说,这食物本来可以很好吃的。而且你生气时,即使是你的朋友、老公、太太或是孩子美丽的脸,都会激怒你;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你自己的态度错误,这是很明显的。用常识来想想愤怒和嗔恨有什么益处?

如果我们这么想的话,就绝无理由生气。如果发生不幸的事情,我们可以更有效却不生气地面对和处理问题或悲剧。生气是百害而无一益的。我之前提过,起源于慈悲心的行动,完成时可能变为突发的嗔恨心,但是这另当别论。因慈爱而起的难过,不同于嗔恨所产生的难过。虽然动机是慈悲的,但是为了要执行某个行动,就可能在行动的那个当儿,现起嗔恨心,而这个行动基本上是出于对某人的关怀。为了要阻止此人做出傻事,有时候需要来严厉的语言,因此在阻止的过程中,也许需要愤怒,但是愤怒不是基本、最初的动机。另一方面,完全出于嗔恨的强烈行动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我们总是说人比动物优越,因为动物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因此,人的头脑是天赋的。动物也很会生气或执着,但是只有人能够判断和推理;这是人的真正特质。此外,人还可以发展无限的爱,而动物,像是猫狗,只有对自己后代有限的关爱,而且它们的爱仅存于某段段时间,比如说一只小狗长大了,关爱之情就会消失。相较之下,人可以想得更深更远。但是如果你生气了,所有这些好的潜能就会消失。因此,愤怒是人类优良品质的真正杀手;备有武器的敌人无法摧毁这些品质,但是愤怒可以。愤怒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相反地,慈悲与关怀是快乐的“真正”泉源。有慈悲,即使你住在非常不舒适的地方,外在的环境也不会干扰你;但是嗔恨,即使你有最好的生活用品,你也不会快乐。因此,既然我们都要快乐,如果真的想要快乐,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得到快乐。不是只有佛教徒或是宗教人士才这么想,这是常识。

自私的态度是以个人至上,而别人不那么重要。根据寂天菩萨的建议,有一种方法可以转变自私的态度,就是观想在前方,自己是无偏见的观察者,一边是自私的自己,另一边是无数众生,十、五十或是一百位。一边是骄傲自私的你,另一边是一群贫苦穷困的人,而你其实在中间,是无偏见的第三人。现在来评断,是这一位自私的人较重要?还是一群人较重要?想一想,你会加入哪一边?如果你是个真正的“人”,你的心自然会赞同那一群人,因为人数较多,而且更贫困。另一边只是单一的个人,骄傲又愚蠢。你的感觉自然会倾向这群人。就这样思维,思维,自私就会渐渐减少,而对他人的尊敬则会增加。这就是练习的方法。

我通常建议,即使你想要自私,也要明智的自私,不要狭隘的自私!有智慧的人会想到别人、尽可能真诚地服务别人,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要骗他们,而是真诚的。把自己当作次要的。最终的结果是你会得到最大的好处。清楚吗?明智的自私就是这样。

打架、杀害、偷盗或粗鲁的语言——忘记他人的福利、总是想到自己、“我、我、我”——结果会是你自己的损失,你会是个输家。别人也许在你面前说好话,但在你背后就不是,这代表你输了。因此,练习利他不是属于宗教的,这是人生真诚的路,人真正的品质。你信教或不信教,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是次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为人类的我们,要活得有目标、有意义。吃东西只会造成排泄,这不是我们的人生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发展良好的、温暖的心,如此我们才能成为好人。有这种品质,人生才有意义和目的;你会是每个人的朋友和救星。

这么想,就会真正觉得大家都是兄弟姊妹。若充满嗔恨,“兄弟”和“姊妹”就只是文字,什么都不是,但是有利他的动机,我们人类大团体就会是个和谐、友善、公正、诚实的家庭。这是我们的目标。这辈子有没有达成这目标是另一回事,总之,往这方面努力是值得的。这是我的信念;我通常把这种态度叫做普世的宗教,不见得是这个或那个宗教,而是普世的。你们同意这些事情很重要吗?不需要复杂的理论,用常识来想。如理思维,我们就可以说服自己练习利他和慈悲是值得、必要、最重要的。

受与施

当这么思维的佛教修行者看到众生因苦而烦恼,就会想说要做什么才能帮助众生。所有这些痛苦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业,所以若要直接帮助他们,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然而,我们可以自愿且热诚地由衷发愿,并用强大的意志力观想:“希望他们的痛苦和苦因在我身上显现。”这就是以强调悲来练习承受别人的痛苦。

同样地,我们可以由衷地发愿和观想:不管自己累积多么少的功德,这些功德也是会产生快乐的果报,我们把这些果报都给其他众生,一点也不后悔。这就是以强调慈来练习布施自己的快乐。虽然心里这么观想不会真的带来这些结果,但是有助于增加决心和意志力。

熟悉施受法的人,在生病或不幸事件发生时就能够自然应用,防止痛苦每况愈下,还能培养勇气。在我有限的经验里,施受法真的是勇气和内在力量的来源。我想这跟刚刚为什么佛法老师总是快乐的问题有关。担心并没有帮助,不是吗?

就我自己的动机而言,我是真诚的;只要我有能力,我都会去做。至于有没有达到目标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不会后悔。把焦点放在大事比放在小事好;即使活了一百年也是电光石火,并不重要。现在我四十六岁(一九八一年),如果我继续活个四、五十年,跟无限的未来比较起来,这几十年也不算什么。同样地,跟无数众生的问题比起来,我的也不算什么。如果非常仔细看着问题和痛苦,它们就会变得很大、很复杂、无法忍受。但是如果你从远方来看,它们就会变小,不值得太担心。如果你专注在较大的事情上,小事就会来而复去,这是它们的本性,不会令人多么伤神。

忍辱

如我昨天所说,忍辱是最重要的一项修行。唯有从敌人身上才能学到忍辱,而不是从你的上师那边。比如说你无法从这场演讲学到忍辱,除非你觉得无聊!但是在碰到敌人真的想伤害你的那一刻,你就可以学到忍辱。寂天菩萨说得妙:敌人其实是很好的精神导师,因为有敌人,才可以培养忍辱,才可以累积大功德力,所以就好像敌人是故意生气,来帮你累积功德的。

然而,寂天菩萨假设有人反对此论点,此人就是我们内在烦恼的化身。这位反对者说:“并非如此。敌人并没有心要帮助我,因此我没有理由要对他好。”寂天菩萨回答:“不见得要有帮助的意念才能帮忙;比如说我们相信也非常希望灭苦和走上灭苦的道,但是灭和道并没有帮助的意念。不过因为灭、道帮助我们,我们尊敬灭道。”

接受了这一点,烦恼的化身又引诱另一场争辩:“但是敌人有伤害的意念,而灭和道即使没有帮助的意念,也没有伤害的意念,所以我无法尊敬敌人。”寂天菩萨回答:“因为他们有伤害的念头,所以叫伤害者或是敌人。如果他们没有伤害的念头,我们就不这么称呼了。如果敌人像医生,你就不会难过,也就没有机会练习忍辱。因此,修忍辱必然要有敌人,敌人就是需要的;而且要成为敌人,就要有伤害的念头。因此,以生气来回应并不适当,我们要尊敬敌人。”

同样地,若有人攻击我们,我们会立刻对他发怒,但是寂天菩萨有不同的理路:“若你想想什么才真正伤害了你、令你痛苦,就知道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武器伤了你,不管这是棍子或他的手臂或其他。同样,即使你想想是什么间接伤害你,主要来源也不是此人,而是此人心续中的烦恼。因此如果你要生气,就要对那个武器或是那个人愤怒的动机生气,而不是对他生气。”这是真的。真正的痛苦是来自于那个武器,但是我们很笨,不会对那武器生气,虽然有时候撞到物品时,我们会对那物品生气!以前,我对修车极感兴趣,有位朋友在车子底下修车时,头撞到车子的底盘,他大叫:“呀!呀!”他太生气了,所以又用头撞车两次!

除了这种例外,通常我们不会对武器生气,而是特别选择那个人来生气。然而,要不是因为愤怒,那个人就不会打你了;所以是因为生气,他才会采取这种行动。因此,如果我们好好想想问题的真正来源,就知道愤怒才是问题的制造者。我们应该对他心中的烦恼感到难过,而不是对他这个人生气。

还有,关于愤怒的人,寂天菩萨建议我们想想愤怒是不是此人的本性,或只是偶发状况。并非他的本性。若愤怒是此人的本性,那么就像火烧到我们的手,我们也不会生火的气,因为火的本性就是烧东西,所以我们也不应对此人生气。同样,若愤怒是偶发事件,不是他的本性,那么就像云遮住太阳,我们不会对太阳生气,而知道问题是出在云,所以我们不应当生此人的气,而是对此人的烦恼感到难过。

同样也可以想想,我们的身体有苦的性质,那个武器也有苦的性质,所以这两个加在一起,就会产生痛苦。因此,有一半的错是在我们自己。所以就像我们会对那个人生气,我们也应对自己生气。

你看,阅读寂天菩萨的著作,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观念。他的著作对自我规范和自我觉察很有帮助。我按照寂天菩萨的书来修行,实在很有帮助。

这么思维,就可以培养强烈的利他心。不见得一定要视其他众生如自己的母亲。像在刚刚讨论的思维里,要有利他心的主因只是别人想要快乐,这样就够了。即使你不强调视众生如母,也不算错,因为即使视众生如母,你重视他们是因为他们是“你自己”的母亲,这样就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然而,若只因为别人想要离苦得乐而珍重别人,就跟认为自己很重要无关了。特别是,你若能对敌人产生强烈的恭敬心,那么要珍重其他人就很容易,因为珍重敌人是最难的。

藉由自他平等和交换来培养菩提心的讨论,就此圆满结束。

菩萨行

修菩提心的发起到某种程度时,就要发愿永不退转。这么发愿,想要开悟的愿心就会更坚定。

之后,就要保任初发心,来防止愿心在此生或来世退转。再来就要发愿修菩萨行,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关于六度的本质、精确细目、正确顺序、广论和略论等等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我在这里不细谈。所有菩萨道的修行都在六度中,而六度也包含在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等三聚净戒中。菩萨戒的根本是无我。因此,所有佛陀教法的根本是慈悲,在声闻乘和独觉乘,慈悲是不伤害别人,而在菩萨乘,慈悲是不只不伤害其他众生,还要帮助他们。如此一来,整个佛教可总归为两句话:“有能力,就帮助众生。没能力,至少不伤害。”这就是佛教一切法门的精髓。

唯识宗的智慧

时间剩不多,所以我不会一个个讨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会简短谈谈智慧,也就是见的议题。基本上有三种智慧:一、世间智,特别是五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内明。二、了解万法实相的智慧。三、知道如何利益众生的智慧。在这里我要讲第二项,虽然我们已探讨一些了。

佛教的四大部派中,主要的两派是唯识宗和中观宗,因为他们主张人无我和法无我。唯识宗也叫做瑜伽行派,主张第三转*轮的开示是了义的。《深解密经》是第三转*轮的经典,说初转和二转*轮的经典需要诠释。更精确来说,若是你主张二转*轮经典字面上的描述:“万法皆空;万法不生不灭、本自寂静、本自圆满”,就会掉入断事灭的边见。因此,二转*轮经典的旨意,须依三转*轮来了解。

那么,根据唯识宗,二转*轮所开示的“万法皆空”是什么意思呢?《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二转*轮所开示的万法皆空,是出于三无自性的理论。三无自性分别和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自性相应。遍计所执性是相无自性,因其非以自性安立,而是识的虚妄分别所现。唯识宗所解释的“识的虚妄分别”,仍然和应成中观宗的解释大大不同。唯识家认为,遍计所执性不以自性安立,但是根据应成中观派所解释的自性,唯识家即使在谈到遍计所执性时,不审有自性执。

依他起性是生无自性,指诸法因缘生,而非自生。

圆成实性是诸法的空性,是修持清净道的最后目标,是最胜义的无自性。这是因为从无我的角度来看,圆成实性是最胜义,并且所遮的对象无自性。因此,圆成实性是一切法的最胜义,依他起是圆成实的依处,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性里净除遍计所执性,而遍计所执性是所遮的对象。

既然说依他起性里并没有遍计所执性,那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呢?这个议题很深,需要很多解释;简言之,如果对某形体有遍计所执,就是认为该形体以自性安立而成为概念心的所缘。遍计所执性其实并不存在;此形体也不是这么存在。

无著在其《摄大乘论》里,以推论反驳“万法以自性安立而成为概念心的所缘”:

一、因为对“物体名称”的了知,在习得其名称之前并不存在。

二、因为“一物体有好多名称”。

三、因为“一名称”不限于“一物体”。因此,以下叙述有矛盾:如果可以盛装液体的圆弧底物品是以自性安立,并且是我们所谓的“壶”,(1)而那个被命名为“壶”的物品,会存在于圆弧底物品的实体中,(2)若一物体有很多名称,就应有很多实体,而(3)许多物品的实体,就像是许多人有同样的名字,其实体就会混合。因此就证明了“物体非以自性安立而成为概念心的所缘”。

若形体以自性安立而成为概念心的所缘或名称的所指,那么在习得名称之前,应该一看到此形体,就有“这是形体”的概念。但是并非如此;在习得名称之前,我们不知物体的名称,则应只有一物体才对。由此证明,即可确定形体等等不是以自性安立而成为概念心的所缘。

对我们的了知来说,比如眼识觉知到兰色,似乎不只认为这片兰是以自性安立而成为概念心的所缘,还认为这片兰好像是另一实体,存在于眼识之外,而把其影像投入眼识。唯识宗解释说,被无始以来累积在种子识的习气所驱使,兰色看起来就像是外在的实体,但其实不是。若由推论而了解法和意识是无二无别,就证得了空性,虽然诸法跟能知的意识似乎是分开的实体。唯识宗这种不二的见地,是指能知和所知并非不同的实体,物体也不是以自性安立而成为概念心的所缘。

当你了解物体不是存在于能知的意识之外,它就不会成为制造贪嗔痴慢疑的坚实基础。因此,唯识宗的见解很有帮助,而且许多印度学者的确因唯识见而有很高的证悟,同时许多瑜伽行者和密乘大师刚开始也运用唯识见,所以在今天,这种见地也可能适合某些人。因此,即使从应成中观的角度来看,唯识见尚有可议之处,但如果应机的话,仍可修习唯识见。

我们下午继续。


 

推荐阅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网站备案]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